《情人眼裡巴基斯》──又一個種族共融的謊言

《情人眼裡巴基斯》──又一個種族共融的謊言
photo credit: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是你不想我過美國式的生活,又何必帶我來到美國?」

文:董文

《情人眼裡巴基斯》(The Big Sick)在美國叫好叫座,在香港評價亦不俗,影評紛紛稱讚電影清新討喜,為社會帶來多元平等的聲音,但在我看來,似乎並未觸及這部電影的本質。

(小心劇透)

電影講述Uber司機Kumail生於美國巴裔中產家庭,愛做棟篤笑,在一次表演後認識白人女主角Emily,兩人一見鍾情,卻經歷家人反對、文化衝突、女方大病最後收成正果,終成眷屬。故事聽起來只是舊套路,但電影新鮮之處在於將這樣的愛情加絕症橋段,放入種族共融的大敘事之中,所以電影公司才會再三強調這是一部「突破千年民族規條、跨種族的『叛逆』愛情故事,內容幽默爆笑,有望成為浪漫喜劇新經典」。

然而,男主角Kumail並非典型巴基斯坦人。他沒有留鬍子,不穿傳統服飾,也從不祈禱,甚至把自己巴基斯坦與伊斯蘭背景當成笑話題材,屢屢以「伊斯蘭國」等種族議題逗台下的白人觀眾發笑。巴國的一切彷佛都與他無關,被他蔑視,然後從生命中割走,盡情嘲笑。Kumail所醉心的,是美式個人主義,所以到最後他甚至斷然離開家人,到紐約追尋美國夢。

MV5BMzUyMTIzODA4Nl5BMl5BanBnXkFtZTgwNDE1
photo credit: imdb
巴裔喜劇演員卡苗蘭哲尼(Kumail Nanjiani)今次自編自演。
MV5BMTk3NzE3ODQwMV5BMl5BanBnXkFtZTgwNDk0
photo credit: imdbphoto credit: imdb
Kumail生活有別於其他巴裔人,較傾向美式生活。

故事中,Emily及其家人,乃至片中其他白人對Kumail的接納(他的朋友與一夜情對象全是白人),象徵著美國社會接受伊斯蘭國家的移民。但這樣的接納,卻是建基於捨棄伊斯蘭文化。你要被美國接納,請先割離自己的原生文化。所以Kumail才會對Emily說:「我在跟1,400年的文化對抗」(I’m fighting a 1,400-year-old culture)。要得到認同,要得到接納,只能打倒原來的自己。換個角度看,電影中白人女性的接納,就是獎賞Kumail轉投美國文化的象徵。

到了電影中段,當Kumail與家人對質時,他更忍不住說了這樣的話:

「要是你不想我過美國式的生活,又何必帶我來到美國?」
Why did you bring me to America if you wanted me to not have an American life?

這段說話非常重要, 事實上,這可算是導演借Kumail之口對那些在美國境內抱守傳統、冥頑不靈的少數族裔的最大控訴──你到美國來,還要每天祈禱五次、還要穿布堅尼、還要相親,就像Kumail說,“ it never makes sense! ”

MV5BMTYyMjU4NjQ2Ml5BMl5BanBnXkFtZTgwOTA1
photo credit: imdb
Kumail家人不停為他安排巴裔女子相親。
MV5BMTYwNTA1MzMxOV5BMl5BanBnXkFtZTgwNjE1
photo credit: imdb
劇中女角父母。

銀幕上的Kumail,乃至許多在美國的少數族裔,就像反殖作家法農(Franz Fanon)筆下的黑人,也許都無意識地把自己視為次等存在。內化了的自卑情結讓他們不屑自己的文化,迫使他們摸仿白人的語言、衣著、行為,急於戴上那「白面具」,以在敵意的目光下委曲求全。種族的偏見無孔不入地滲進我們的生活,所以當我用電話寫這篇文章,偶然在「…的伊斯蘭文化」這句片語中輸入文字,出現的關聯字竟是「極端」、「激進」、「好戰」。

螢幕快照_2017-10-31_下午1_41_29

文字潛藏的惡意也許不為人們所察覺,卻悄然無聲地形塑著大眾的意識。這些蟄伏的關聯字,正好成了這部電影最合適的注腳。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