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體驗」活動可以促進障礙權利意識的提升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障礙體驗不會是唯一的障礙宣導方式,如果障礙體驗缺乏障礙研究的批判視角以及對障礙者主體經驗的深入理解,很可能只是複製健常能力主義(ableism)的觀點,把障礙歸類為特殊群體的個人問題,無法進一步反省環境與社會造成的障礙和歧視。
障礙體驗究竟能不能改變體驗者的對障礙的態度,或進一步對大眾認識障礙、消除歧視,甚至對障礙者權利的推動有益處,在國內外長年舉辦體驗活動以來已有許多批評。CRPD國際公約中要求障礙意識的提倡,我國特殊教育法亦要求教育單位進行特殊教育的宣導,並以評鑑來規範各級機關和學校進行多元宣導,卻缺乏對障礙體驗正反面效果的深入思考,以及缺乏成效的評估的機制,很可能落入複製社會的健常人的主流觀感,認為障礙是可怕的障礙者是可憐的,障礙是個人的問題。
障礙研究認為障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是一種普同經驗,障礙者作為異質群體應是社會多元文化的一環,社會環境與歧視才是造成障礙者被社會排除的主因。當前的障礙體驗預設了障礙者是一群特殊弱勢族群,健常人必須要親身經歷才能進一步產生同理心其實是值得反省的議題,是不是一定要體驗過某些群體的生活經驗才能同理甚至尊重那些群體?當很多社會群體的生活經驗例如跨性別者無法被體驗時,難道同理,甚至尊重就不能存在?
我們認為在良好的引導下,對障礙的認識未必只能由障礙體驗來進行。閱讀障礙者實際生活紀錄的傳記,以及日常和障礙者的接觸互動等促進障礙者與非障礙者認識的方式,甚至更多混合式的障礙宣導教學,都應該被多元嘗試和運用。於此同時,發展符合實務需求、具有信效度的評估工具也能協助教育者進行更好的方案評估,並據評估成果修正方案。
然而,我們也認為障礙體驗並非完全無助於對障礙的理解,體驗活動相對於其他宣傳方式可能更容易引起學習動機,缺乏障礙研究觀點的演講或影片欣賞的做法也可能會變成「勵志A片」(Inspiration porn)【註】,同樣落入缺乏設計的障礙體驗的缺點。無論是體驗活動或是任何宣導方式都需要更細緻的設計和操作,需要顧及多面向的考量。
障礙體驗不會是唯一的障礙宣導方式,如果障礙體驗缺乏障礙研究的批判視角以及對障礙者主體經驗的深入理解,很可能只是複製健常能力主義(ableism)的觀點,把障礙歸類為特殊群體的個人問題,無法進一步反省環境與社會造成的障礙和歧視。
(本文是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學群:障礙研究:跨領域的視野與對話學群」,十月份聚會的成果。報告人邱春瑜準備相關文獻資料初步整理與報告,主持人周怡君整理討論內容,研究助理翁鈺旻將講義整理成初稿,計畫主持人張恒豪做文章最後的修訂、改寫與編排。)
註解
意指將障礙者當作勵志故事的影像中,障礙被呈現為一種可以克服的不利處境讓一般人從中獲得快感(Grue 2016)。
參考書目
- 余秀芷,2017,〈噢可惜「礙」不是坐上輪椅眼睛矇住,這樣的話或許有點殘酷……〉,天下雜誌,獨立評論,7月10日。
- Burgstahler, Sheryl, Tanis Doe 2014, “Disability-related simulations: If, when, and how to use them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of Disability Studies: 1(2).
- Flower, Ashley, Matthew K. Burns, Nicole A. Bottsford-Miller, 2007,. “Meta-analysis of disability simulation research.”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8(2), 72-79.
- French, Sally, 1992, “Simulation exercises in disability awareness training: A critique.” Disability, Handicap & Society: 7(3), 257-266.
- Grue, Jan, 2016, “The Problem with Inspiration Porn: A Tentative Definition and a Provisional Critique.” Disability & Society 31(6):838–49. Retrieved
- Hurst, Christina, Ken Corning, Richard Ferrante, 2012, “Children’s acceptance of others with dis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a disability-simul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genetic counseling, 21(6), 873-883.
- Kiger, Gary, 1992, “Disability simulations: Log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thical issues.” Disability, Handicap & Society:7 (1), 71-78.
- Ladau, Emily, 2014, “I Won’t Pretend That Disability Simulation Works” In HUFFPOST,(Date visit October 4, 2017).
- Leo, Jennifer, Donna L. Goodwin, 2013, “Pedag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use of disability simul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32(4), 460-4.
- Lindsay, Sa翁世航lly, Ashley Edwards, 2013,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sability awareness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35(8), 623-646.
- Wilson, Earl D., Dewaine Alcorn, 1969, “Disability si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ttitudes toward the exceptional.”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3(3), 303-307.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