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體驗」活動可以促進障礙權利意識的提升嗎?

「障礙體驗」活動可以促進障礙權利意識的提升嗎?
Photo Credit: David Amsler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障礙體驗不會是唯一的障礙宣導方式,如果障礙體驗缺乏障礙研究的批判視角以及對障礙者主體經驗的深入理解,很可能只是複製健常能力主義(ableism)的觀點,把障礙歸類為特殊群體的個人問題,無法進一步反省環境與社會造成的障礙和歧視。

障礙體驗究竟能不能改變體驗者的對障礙的態度,或進一步對大眾認識障礙、消除歧視,甚至對障礙者權利的推動有益處,在國內外長年舉辦體驗活動以來已有許多批評。CRPD國際公約中要求障礙意識的提倡,我國特殊教育法亦要求教育單位進行特殊教育的宣導,並以評鑑來規範各級機關和學校進行多元宣導,卻缺乏對障礙體驗正反面效果的深入思考,以及缺乏成效的評估的機制,很可能落入複製社會的健常人的主流觀感,認為障礙是可怕的障礙者是可憐的,障礙是個人的問題。

障礙研究認為障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是一種普同經驗,障礙者作為異質群體應是社會多元文化的一環,社會環境與歧視才是造成障礙者被社會排除的主因。當前的障礙體驗預設了障礙者是一群特殊弱勢族群,健常人必須要親身經歷才能進一步產生同理心其實是值得反省的議題,是不是一定要體驗過某些群體的生活經驗才能同理甚至尊重那些群體?當很多社會群體的生活經驗例如跨性別者無法被體驗時,難道同理,甚至尊重就不能存在?

我們認為在良好的引導下,對障礙的認識未必只能由障礙體驗來進行。閱讀障礙者實際生活紀錄的傳記,以及日常和障礙者的接觸互動等促進障礙者與非障礙者認識的方式,甚至更多混合式的障礙宣導教學,都應該被多元嘗試和運用。於此同時,發展符合實務需求、具有信效度的評估工具也能協助教育者進行更好的方案評估,並據評估成果修正方案。

然而,我們也認為障礙體驗並非完全無助於對障礙的理解,體驗活動相對於其他宣傳方式可能更容易引起學習動機,缺乏障礙研究觀點的演講或影片欣賞的做法也可能會變成「勵志A片」(Inspiration porn)【註】,同樣落入缺乏設計的障礙體驗的缺點。無論是體驗活動或是任何宣導方式都需要更細緻的設計和操作,需要顧及多面向的考量。

障礙體驗不會是唯一的障礙宣導方式,如果障礙體驗缺乏障礙研究的批判視角以及對障礙者主體經驗的深入理解,很可能只是複製健常能力主義(ableism)的觀點,把障礙歸類為特殊群體的個人問題,無法進一步反省環境與社會造成的障礙和歧視。

(本文是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學群:障礙研究:跨領域的視野與對話學群」,十月份聚會的成果。報告人邱春瑜準備相關文獻資料初步整理與報告,主持人周怡君整理討論內容,研究助理翁鈺旻將講義整理成初稿,計畫主持人張恒豪做文章最後的修訂、改寫與編排。)

註解

意指將障礙者當作勵志故事的影像中,障礙被呈現為一種可以克服的不利處境讓一般人從中獲得快感(Grue 2016)。

參考書目

  • 余秀芷,2017,〈噢可惜「礙」不是坐上輪椅眼睛矇住,這樣的話或許有點殘酷……〉,天下雜誌,獨立評論,7月10日。
  • Burgstahler, Sheryl, Tanis Doe 2014, “Disability-related simulations: If, when, and how to use them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of Disability Studies: 1(2).
  • Flower, Ashley, Matthew K. Burns, Nicole A. Bottsford-Miller, 2007,. “Meta-analysis of disability simulation research.”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8(2), 72-79.
  • French, Sally, 1992, “Simulation exercises in disability awareness training: A critique.” Disability, Handicap & Society: 7(3), 257-266.
  • Grue, Jan, 2016, “The Problem with Inspiration Porn: A Tentative Definition and a Provisional Critique.” Disability & Society 31(6):838–49. Retrieved
  • Hurst, Christina, Ken Corning, Richard Ferrante, 2012, “Children’s acceptance of others with dis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a disability-simul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genetic counseling, 21(6), 873-883.
  • Kiger, Gary, 1992, “Disability simulations: Log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thical issues.” Disability, Handicap & Society:7 (1), 71-78.
  • Ladau, Emily, 2014, “I Won’t Pretend That Disability Simulation Works” In HUFFPOST,(Date visit October 4, 2017).
  • Leo, Jennifer, Donna L. Goodwin, 2013, “Pedag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use of disability simul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32(4), 460-4.
  • Lindsay, Sa翁世航lly, Ashley Edwards, 2013,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sability awareness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35(8), 623-646.
  • Wilson, Earl D., Dewaine Alcorn, 1969, “Disability si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ttitudes toward the exceptional.”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3(3), 303-307.

本文經巷仔口社會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