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台灣】《勞基法》再戰立法院,到底改了什麼讓勞工不甘願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進黨團幹事長劉櫂豪今天說,呼籲在野黨團能夠理性討論,民進黨已經發出甲級動員,希望本週能夠送出委員會。
文字:羊正鈺|設計:游承穎
去年蔡英文推動《勞基法》修法「砍了7天假」你還記得嗎?「一例一休」在今年7月上路,還不到半年,小英又要修法了。
當然,修法不見得是壞事,但《勞基法》第36條中「勞工每7日中至少應有1日之例假」自勞基法在1984年頒布至今,國民黨執政都沒敢動,如今民進黨卻打算鬆手,豈不是讓「勞權倒退30年」?
立委林淑芬11月2日在立法院質詢表示,工總日前才發聲明,要求放寬受「7休1」限制的職業別,結果資方只要「5毛」,勞動部和行政院卻「全給」了,還一口氣適用所有勞工,事後卻口口聲說是因為「很多勞工想加班......」。
本文參考了勞動部10月31日預告的修法草案,以及行政院長賴清德今(9)日在行政院院會拍板定案《勞基法》修法最終版,除了告訴讀者修法5大方向改了什麼,也回顧了一下《勞基法》的演進和民進黨到底改了什麼:
1. 鬆綁「7休1」,最高可連續上12天班
2000年,陳水扁推動《勞基法》修法,規定雙週84小時制,並且有7天假(總共19天國定假日)。
2015年,馬英九將《勞基法》改為單週40小時,但是要砍掉7天國定假日卻被民進黨擋了下來。接著2016年幾經波折,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強力通過「砍7天假」和「一例一休」,未來勞工每7日中至少應有2日休息,1日為例假、1日為休息日(多了一個「休息日」,變相的週休二日)。
今年7月「連續上班不能超過6天」修法上路,因此工作7天必須休息1天。如今修法卻改成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勞動部通過,再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後,可不受現行「連續上班不能超過6天」的規定。(修正《勞基法》第36條)
換句話說,若以2週來看,將2天不該上班的「例假日」排在第一週的第一天跟第二週的最後一天,休息日獲得勞工同意加班出勤,最長將可連上12天班。最後雙週工時還超越了阿扁當年的84小時,到達96小時的「新境界」。

其實7月一例一休上路後,《勞基法》就規定「農林漁牧業」因為有淡旺季的差別,可以突破「7休1」的規定,連續上班24日。工商團體則希望製造業和商業服務業等其他產業也納入。有民進黨籍立委表示,如果不鬆綁這項規定,將來會有越來越多行業希望納入可能更過勞的《勞基法》84-1(責任制)。
「如果各行各業都來要求勞動部,繼續用『例外指定』方式納入4周彈性工時,勞動部根本應付不完。」行政官員說,「與其叫勞動部背負原罪,不如鬆綁7休1,經勞資會議或工會同意,2天例假可在14天內彈性挪動,起碼保留勞工可以爭論的權利,你要挪我例假,必須經過我同意。」
但其實,這麼多年下來,可以列入彈性工時的行業已經不少了。【 詳見文末註解】
至於11月6日才加上的但書,需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是什麼意思?政院的解釋是,例如導遊需經交通部同意;會展或相關影視行業則要經過文化部同意;而律師業則需經法務部同意等。
但是各部會本來就沒有權責去檢視產業的勞動情況,不然我們要勞動部做什麼?再者,既然都要各公司、產業另外去跟主管機關申請,那不就跟原本想申請開放彈性工時的流程一樣,換言之,這樣的變化很像是勞動部把原本來自各行各業申請「例外指定」方式納入4周彈性工時的工作量,讓其他各部會承擔。
再者,台北市勞動局長賴香伶就指出,一例一休通過後,勞動部就曾發布「三例外」函釋(勞動條3字第1050132134號),在三大狀況下可不受「七休一」限制,而根據過去半年的統計,北市已有9000多人適用這項彈性休假的規定,例如媒體出國採訪就早已適用過,加上有變形工時的制度,「現行的法令工具就可以做到彈性」。(其實7休1爭議由來久矣)
2. 單月加班上限提高到54小時、三個月138小時
過去《勞基法》規定每個月加班不能超過46小時,這在2016年的「一例一休」修法沒有變動。但這次改為在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前提下,將現行加班工時以三個月為一期,上限為不超過138小時,單月可挪移放寬至54小時。(修正《勞基法》第32條)」
至於三個月一期怎麼算,卻沒有說。假如一到三月是第一季,四到六月是第二季,雇主如果排一月加班30小時、二月54小時、三月54小時。接著四月、五月都是54小時,六月30小時,這樣不但合法,而且勞工還得連續4個月加班54小時。
其實在2016年以前,雙週工時84小時下勞工一個月有4天例假,還有另外4天「休假日」中(那時還沒有「休息日」),其中2天各有4小時加班,另外2天許多雇主會要員工「休假日到班」(但不算在加班工時),也就是每個月可以多上8*2(16)小時的班。再加上原本每月加班工時上限46小時,所以過去資方每個月實際可要求勞工加班46+16(62)小時。
因為過去的「休假日到班」都是灰色地帶無法可管,也不算是「加班」。一直到修法明定「一例一休」後有了「休息日」的定義,導致每月加班上限真的「只剩46小時」,因為「休息日」的加班是要算在加班時數裡的。
這也是為什麼工總、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總會等團體提出的版本,不斷希望加班工時能夠以六個月、300小時進行總量管制,每月最高不得超過60小時。無非就是想要讓台灣勞工回到「過去的榮景」。
最新發展:
-
勞動節前夕,蔡英文的勞動政策「總體檢」:完全執政,完全兌現了多少? 4年前
-
連續22小時表決、場內睡成一片:立院三讀通過《勞基法》修正案改了什麼? 5年前
-
史上第三次「臥軌」抗議勞基法修惡,勞團:「我們別無選擇」 5年前
-
【勞基法修法】時代力量靜坐58小時遭驅逐,勞團接力抗議打算「夜宿立法院」 5年前
-
【直播】時代力量抗議現場連送咖啡都被「管制」?律師:警方違反集遊法 5年前
-
【直播太陽花2.0】阻止「勞基法修惡」,時代力量先是反鎖議場內,又到凱道靜坐 5年前
-
【圖表】用六年資料報你知:最常被違反的五條勞基法規與十大「功德」企業 5年前
-
為什麼會期結束還能修《勞基法》?解析多數黨最愛的「臨時會」 5年前
-
監察院糾正行政院與勞動部,批勞基法修正案準備不足 5年前
-
「健康不平等」報告大公開:收入前三高的死亡率最低,藍領比白領高84% 5年前
-
好的壞的,都是台灣:蔡英文臉書回顧2017年「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哪幾項? 5年前
-
打臉勞動部民調?民進黨民調:六成民眾贊成修《勞基法》 5年前
-
勞動部「慣老闆查詢系統」上線:遠雄居首,還有哪些企業也上榜? 5年前
-
新北市首創「慣老闆熱點地圖」:中和、新莊最多 5年前
-
沒有違法、沒有過勞的班表,台鐵列車長為何連上六天班過世? 5年前
-
在街頭抗爭的群眾擋的不是路,而是即將修惡的勞基法 5年前
-
3000名員警過勞執勤24小時,柯文哲:未來抗議者也要「責任制」 5年前
-
勞基法抗議現場把律師、民眾拖上警備車,行政院:沒有人被逮補 5年前
-
反對「過勞版」勞基法,萬人集結怒吼:「過勞是我們國家的病」 5年前
-
【圖輯】亞洲勞動狀況:新加坡工時月薪雙冠王,台灣居中段班 5年前
-
【過勞歌單】全台「錄音帶們」1223上街,準備好要點什麼歌了嗎? 5年前
-
壓制勞權保護中小企業,等於在未來製造更嚴重的失業問題 5年前
-
賴清德首次跟工商團體「早餐會」,除了「基本工資5年凍漲」還討論什麼? 5年前
-
中南部需要加班費?上千名勞工集結高雄抗議勞基法修惡 5年前
-
如果黃國昌被罷免成功,我想,那就是台灣拉開黑幕的未來了 5年前
-
北市勞動局長想請假上街挺勞工,蔡英文:最後責任我來扛 5年前
-
民進黨人數優勢表決「停止討論」,13小時把勞基法條文保留送院會 5年前
-
【直播】民進黨立委拚通過勞基法,賴清德:推動修法是我的責任 5年前
-
【影音】青年落髮為勞基法辦「功德法會」,民進黨發出甲級動員令 5年前
-
賴「功德」爭議的背後,是你越努力工作反而越窮的貧困陷阱 5年前
-
《勞基法》再修爭議幾點想法:跳脫保護迷思,追求「生產者自治」 5年前
-
空服員絕食200小時抗議勞基法修法,移工到場聲援被盤查 5年前
-
空服員絕食200小時抗議勞基法修法,移工到場聲援被盤查 5年前
-
賴清德:不只有南部有中小企業,年輕人收入不高「自然想加班」 5年前
-
【插畫】「英文、清德」聯手,來個勞基法 5年前
-
《勞基法》新制壓榨的短期紅利,將在未來重重反彈擊倒民進黨 5年前
-
讓勞動部次長堅辭的「一例一休」修法草案,贊成的人又有誰? 5年前
-
循著國民黨失敗的方程式走,民進黨明年的選情恐怕很慘 5年前
-
勞動部修法評估報告:一例一休有這些「好處」為何還要修法? 5年前
-
身為台灣最大外資,美光企業在勞資協商前開除工會代表 5年前
-
困局中的台灣產業與萎縮的勞權 5年前
-
賴清德再鬆綁勞動條件:在外工作勞工可以不用「打卡」 5年前
-
也許你不在意多加點班,但如果「一例一休」修法會影響你的薪資水準呢? 5年前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