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河筆下「臭不可耐」的番石榴,如何改良成酸甘甜的燕巢芭樂?

郁永河筆下「臭不可耐」的番石榴,如何改良成酸甘甜的燕巢芭樂?
Photo Credit: 許震唐攝影|億萬年尺度的臺灣|衛城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九七〇年代,台北曾是芭樂的主產地,隨著北部發展工商業,芭樂產地往南遷徙,一九九〇年代以後,大勢底定高雄與彰化的產區優勢。而燕巢如何成為芭樂之鄉?說來又是先天不足後天努力的故事。

愈挫愈勇的甘甜之鄉: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

撰文:邱彥瑜
攝影:許震唐

出於泥的酸甘甜芭樂

走進便利商店,鮮食櫃上的水果盒已成為都市人渴望健康飲食的捷徑。繽紛水果盒裡不變的綠葉—芭樂,更是台灣國產水果的代表。

「高雄燕巢鄉,經火山岩漿沖積形成的土壤,礦物質特別豐富。種出來的珍珠芭樂,口感清脆,富含維他命C,甘甜滋味中帶有淡淡清香。」拿起架上一顆重達兩百六十克的芭樂,包裝上這麼寫著。每一百克的芭樂,維生素C含量高達二二八、三毫克,遠超過成年人每日最低所需的一百毫克,加上台灣自產豐富,難怪成為便利商店的最愛。

唯有一點讓人無法同意,燕巢芭樂得天獨厚的土壤來源並非「火山岩漿」,而是泥火山。光從外形與噴發型態看來,泥火山就像是縮小版的火山。地表上有一噴發裂口,湧出來自地底的濃稠液體,噴出後漸漸停滯,堆積成角度與高度不一的錐體或是小山丘。

只要親眼見過、摸過泥火山流淌出的泥漿,便能感受到它們溫熱有別。岩漿原本是包含地殼與上部地函在內的岩石圈,因為壓力變化或溫度升高導致熔點較低的部分產生熔融,轉為高達七百至一千三百度的液態,高溫使岩漿呈現炙熱的紅色。而泥火山噴發的泥漿,接近氣溫,溫涼而不燙手。

相較於富含矽酸鹽的岩漿,泥火山的泥漿呈弱鹼性,照理說不利植物生長。但在芭樂農的眼中,卻是老天給燕巢的一份大禮。農民們相信,泥岩中的氧化鎂等微量元素隨雨水沖刷,為燕巢土壤帶來豐富的礦物質,造就其他地方無可取代的酸甜口感。

「台語說酸甘甜(sng-kam-tinn)的感覺,有些人就是喜歡吃我們這種帶點酸的。」在燕巢,不管是種芭樂,還是吃芭樂的,都能朗朗上口一嘴芭樂經。燕巢人都深信,仿若初戀的酸甜滋味,一口就能讓人辨識出燕巢芭樂。

即使「珍珠」才是品種,但「燕巢芭樂」卻是真正深植人心的招牌,更躋身二〇一六年新總統就任國宴佳餚之列。去年全台收成十三‧三萬公噸的芭樂,高雄燕巢佔二‧三萬公噸,意味著台灣每六顆芭樂中,就有一顆來自燕巢。無論是在河谷,或是惡地形的邊坡旁,無處不見芭樂園。在燕巢種植農作物的耕地中,高達四成是芭樂。但燕巢成為芭樂之鄉,卻只是近四十年的事。

「以烏山頂來說,也種過稻田。適合當地經濟價值的東西,像是做掃帚的槺榔(khong-lông),種那個可以大量賣。」陳士文曾聽耆老說,烏山頂泥火山附近曾有稻田,與現今荒蕪景觀大為不同。如今的烏山頂,僅有少數耐鹽植物,如鯽魚膽,憑藉特殊耐鹽構造與泥火山相伴。在地理學者王鑫的泥火山調查報告中,也記載著一九七六年尚未劃入自然保留區的烏山頂曾有稻田。如今,沿著陳士文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與人齊高的雜草,據說踩下去全是泥濘。

烏山頂並非特例,當時燕巢確實以稻米為主要作物。翻閱台灣早期農業重要作物,無論是樟腦、糖、茶或稻米,皆無水果的一席之地。日據時期重視稻、糖,而後國民黨政府來台,為了養活大批移入的人口,台灣西部縣市幾乎都從事稻作,燕巢也無法自外於這趨勢。一九〇〇年,燕巢所屬的觀音上里稻作面積占六成五,後來雖有下降,但直到一九七一年,燕巢稻米、甘蔗的栽作面積仍占全鄉耕地一半以上。

一九五〇年代,稻米生產過剩、產值暴跌,政府一九五二年推動四期四年經建計畫輔導農業轉型園藝作物,才成為台灣果樹發展的濫觴。直到一九九〇年代,水果的農業產值已經超越稻米,確立水果王國的地位。

一九八一年,燕巢果樹栽種面積已占據全鄉四成的耕地,而後不斷攀升。如今,光是芭樂一項作物就占全鄉耕地四成,還不包括其他果樹,而稻田只存在於五十歲以上居民的割稻回憶裡。

「都是為了錢,哪裡比較賺,就往哪裡鑽。」種芭樂超過二十年以上的大哥們不約而同脫口說出。從稻作轉向芭樂,並不浪漫,而是為了生計。隨著稻米價格低迷不振,政府力推休耕,轉作果樹,燕巢也種過柳丁、香瓜、香蕉、蓮霧、木瓜等。最後棗子與芭樂勝出,遂成燕巢三寶「芭樂、蜜棗、西施柚」的由來。

芭樂原產期為四至七月,但夏天也正是芒果、西瓜、荔枝等高甜度水果的盛產季。為避免強碰,農民們透過技術管理,讓芭樂在冬天的果樹上多留些時間,因生長緩慢、水分較少,更能增加甜度。「棗子遇到颱風,一年辛苦都沒了。芭樂這季價錢壞,下季說不定就好了。」透過修枝與控制施肥,一年四季都能採收的芭樂漸漸成為最多農民趨之若鶩的安穩保證。

「獨番石榴不種自生,臭不可耐,而味又甚惡。」十七世紀末著名遊記《裨海紀遊》當中,來台採硫的郁永河筆下難掩嫌棄。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諸多台灣見聞名著中,處處可見芭樂蹤跡。在漢人視角中,紅肉種的番石榴「土人嗜之」,這與現在強調清脆、香甜的芭樂,簡直完全不同。

從番石榴一名便能察覺它的異國血緣,與石榴相似,因此得名。一般多認為墨西哥至祕魯的熱帶美洲是番石榴的原產地,番石榴橫越太平洋來到亞洲,靠的則是西班牙人一五二六年將番石榴種子帶到菲律賓,而後葡萄牙人也將番石榴傳入東亞、東南亞等地。至於落腳台灣的契機,有一說是當時航海冒險的歐洲人從中南半島或菲律賓傳入台灣,也有人認為是中國移民開墾之際攜入台灣,可以確定的是,傳入時間不晚於十七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