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可以做粗活,但層峰得留給獅子的利爪」,這才是殖民地香港成功的關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毛姆筆下的殖民地落日、敞廊品酒與太平山上的社交醜聞業已遠去。留下來的,是不列顛帝國的精神建設:法治與私有財產權、新聞自由、國會的遺跡與賽馬。但香港從來沒能實現其初衷。
留下來的,是不列顛帝國的精神建設:法治與私有財產權、新聞自由、國會的遺跡與賽馬。但香港從來沒能實現其初衷。即便在一八九八年透過九十九年的租約得到新界,這個殖民地也未曾達成讓中國對自由貿易的優點「開放」的帝國使命。其實,二十世紀香港多數的繁榮,得歸功於中國在共產黨統治下對世界貿易的「鎖國」——一九四九年誕生的毛澤東政權與美國實施的禁令,確保香港作為遠東貿易重要轉口港的地位;保護私有財產與法治讓香港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自由港區與低賦稅讓香港維持全球競爭力;港幣與美元掛鉤,進而帶來貨幣健全。
不過,另一部份的成就則在於以資本體制的創造性毀滅力量為前提的規劃政策。香港沒有多少為建築感傷的餘地,逐步發展的工程技術容許城市密度增加,樓房高度提高也更容易。現代主義風格設計、擁有獨樹一格圓窗的怡和大廈如今得仰頭看閃耀的摩天大樓——渣打銀行、霍林明爵士(Sir Norman Foster)設計的匯豐總行大廈(建築內還有畫龍點睛的蘇格蘭十字裝飾)、國際金融中心、時代廣場二座,以及一九九〇年之後最醒目的中國銀行大廈。
不過,摩天樓所掩蓋的是——一八四〇年代以降,香港肆無忌憚的資本體制同樣也是國家大力支持的結果。現代香港有大片土地其實是大量政府補助創造的產物。面對持續進行、深入維多利亞港的填海造陸公共工程,海濱也不斷退縮。一八四一年,海浪還在拍打位於皇后大道所在地的海岸,如今海岸往九龍天星碼頭的方向多了半公里多。就連在最荒涼的地帶,除了九龍船塢,政府也接二連三試圖提供商業成就所需的完美條件。中國治下的香港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成功的基礎建設:
效能極高的赤鱲角機場(位於天壇大佛的俯視之下)、雙向六線的高速公路,有連接大嶼山與新界的優雅懸索吊橋,以及通往香港本島的平坦道路。現代香港藉由國家主義的效率,成為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信心十足的證明。等到中國終於在一九九〇年代早期對自由市場的價值開放時,把香港還回去的時候也就到了。
在二十一世紀,香港就像另一個與杜哈(Doha)、新加坡和上海並列的全球金融重鎮,作為自由貿易先驅的特別目標也不再如此突出。然而,除了通勤族的水泥村落、地下道與鐵軌、全球品牌廣告與美式大型購物中心以外,東方之珠獨有的城市活力多少還是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太平山茂密的綠意、香港島與九龍間縱橫交錯的渡輪、摩天大樓銀白色的天幕交相結合,創造出一片無與倫比的都會之美。一九九七年的這幅景象到了一九九八年仍同樣迷人——鮮少有不列顛政治人物心甘情願放下這裡。
香港雖因帆船時代而生,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汽船也取代了帆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蒸氣與鐵路已經席捲整個不列顛帝國,寇松的堡壘長鏈除了商業城塞之外,也開始納入製造業據點。怡和洋行的自由貿易意識形態仍將持續,但工業時代與大規模生產將改變帝國城市的功能。未來從香港手中接下殖民大纛的,將是威廉.渣甸的生意夥伴——詹塞治.芝治寶和他那煙霧迷漫的骯髒孟買城。
相關書摘 ►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不列顛的血脈仍然迴盪在當代的城市紋理中
註解
[1] 【譯註】十七世紀起,許多紳士俱樂部或兄弟會審查新會員入會時,會採取嚴格的不記名投票方式,經常需要全員同意才能接納入會。投票箱中的白球代表同意,黑球代表否決。
[2] 【譯註】指埃德溫.亨利.蘭德希爾爵士(Sir Edwin Henry Landseer),十九世紀英格蘭畫家,經常以蘇格蘭的人物、景致為題,猶擅動物。
[3] 【譯註】指位於地球球體兩端,其連線通過地球球心的兩個地方。此處只是要強調香港與英格蘭相去甚遠,事實上,香港的對蹠點在南半球的阿根廷。
[4] 【作者註】自二〇一五年起,這棟建築又重新回歸其原先的用途,作為終審法院之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帝國城市: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蔚藍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譯者:馮奕達
「帝國」與「殖民」既非全然的善,亦非全然的惡。作者從擅長的城市史出發,用十個不列顛殖民城市的物質文化發展紋理,來呈現價值觀的變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互動、文化的融合與相互影響,以及世局的轉變。
細讀一座城市的複雜性,才能讓我們走出對於「殖民」非善即惡的辯論死胡同。
波士頓、橋鎮、都柏林、開普敦、加爾各答、香港、孟買、墨爾本、新德里、利物浦,本書透過城市佈局與其物質文化,探討那些與日不落帝國有關的意識形態如何化為現實。
本書講的不只是統治與征服的故事,而是新社會、混合社會的創生。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