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華人可以做粗活,但層峰得留給獅子的利爪」,這才是殖民地香港成功的關鍵

「華人可以做粗活,但層峰得留給獅子的利爪」,這才是殖民地香港成功的關鍵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毛姆筆下的殖民地落日、敞廊品酒與太平山上的社交醜聞業已遠去。留下來的,是不列顛帝國的精神建設:法治與私有財產權、新聞自由、國會的遺跡與賽馬。但香港從來沒能實現其初衷。

留下來的,是不列顛帝國的精神建設:法治與私有財產權、新聞自由、國會的遺跡與賽馬。但香港從來沒能實現其初衷。即便在一八九八年透過九十九年的租約得到新界,這個殖民地也未曾達成讓中國對自由貿易的優點「開放」的帝國使命。其實,二十世紀香港多數的繁榮,得歸功於中國在共產黨統治下對世界貿易的「鎖國」——一九四九年誕生的毛澤東政權與美國實施的禁令,確保香港作為遠東貿易重要轉口港的地位;保護私有財產與法治讓香港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自由港區與低賦稅讓香港維持全球競爭力;港幣與美元掛鉤,進而帶來貨幣健全。

不過,另一部份的成就則在於以資本體制的創造性毀滅力量為前提的規劃政策。香港沒有多少為建築感傷的餘地,逐步發展的工程技術容許城市密度增加,樓房高度提高也更容易。現代主義風格設計、擁有獨樹一格圓窗的怡和大廈如今得仰頭看閃耀的摩天大樓——渣打銀行、霍林明爵士(Sir Norman Foster)設計的匯豐總行大廈(建築內還有畫龍點睛的蘇格蘭十字裝飾)、國際金融中心、時代廣場二座,以及一九九〇年之後最醒目的中國銀行大廈。

不過,摩天樓所掩蓋的是——一八四〇年代以降,香港肆無忌憚的資本體制同樣也是國家大力支持的結果。現代香港有大片土地其實是大量政府補助創造的產物。面對持續進行、深入維多利亞港的填海造陸公共工程,海濱也不斷退縮。一八四一年,海浪還在拍打位於皇后大道所在地的海岸,如今海岸往九龍天星碼頭的方向多了半公里多。就連在最荒涼的地帶,除了九龍船塢,政府也接二連三試圖提供商業成就所需的完美條件。中國治下的香港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成功的基礎建設:

效能極高的赤鱲角機場(位於天壇大佛的俯視之下)、雙向六線的高速公路,有連接大嶼山與新界的優雅懸索吊橋,以及通往香港本島的平坦道路。現代香港藉由國家主義的效率,成為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信心十足的證明。等到中國終於在一九九〇年代早期對自由市場的價值開放時,把香港還回去的時候也就到了。

在二十一世紀,香港就像另一個與杜哈(Doha)、新加坡和上海並列的全球金融重鎮,作為自由貿易先驅的特別目標也不再如此突出。然而,除了通勤族的水泥村落、地下道與鐵軌、全球品牌廣告與美式大型購物中心以外,東方之珠獨有的城市活力多少還是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太平山茂密的綠意、香港島與九龍間縱橫交錯的渡輪、摩天大樓銀白色的天幕交相結合,創造出一片無與倫比的都會之美。一九九七年的這幅景象到了一九九八年仍同樣迷人——鮮少有不列顛政治人物心甘情願放下這裡。

香港雖因帆船時代而生,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汽船也取代了帆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蒸氣與鐵路已經席捲整個不列顛帝國,寇松的堡壘長鏈除了商業城塞之外,也開始納入製造業據點。怡和洋行的自由貿易意識形態仍將持續,但工業時代與大規模生產將改變帝國城市的功能。未來從香港手中接下殖民大纛的,將是威廉.渣甸的生意夥伴——詹塞治.芝治寶和他那煙霧迷漫的骯髒孟買城。

相關書摘 ►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不列顛的血脈仍然迴盪在當代的城市紋理中

註解

[1] 【譯註】十七世紀起,許多紳士俱樂部或兄弟會審查新會員入會時,會採取嚴格的不記名投票方式,經常需要全員同意才能接納入會。投票箱中的白球代表同意,黑球代表否決。

[2] 【譯註】指埃德溫.亨利.蘭德希爾爵士(Sir Edwin Henry Landseer),十九世紀英格蘭畫家,經常以蘇格蘭的人物、景致為題,猶擅動物。

[3] 【譯註】指位於地球球體兩端,其連線通過地球球心的兩個地方。此處只是要強調香港與英格蘭相去甚遠,事實上,香港的對蹠點在南半球的阿根廷。

[4] 【作者註】自二〇一五年起,這棟建築又重新回歸其原先的用途,作為終審法院之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帝國城市: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蔚藍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譯者:馮奕達

「帝國」與「殖民」既非全然的善,亦非全然的惡。作者從擅長的城市史出發,用十個不列顛殖民城市的物質文化發展紋理,來呈現價值觀的變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互動、文化的融合與相互影響,以及世局的轉變。

細讀一座城市的複雜性,才能讓我們走出對於「殖民」非善即惡的辯論死胡同。

波士頓、橋鎮、都柏林、開普敦、加爾各答、香港、孟買、墨爾本、新德里、利物浦,本書透過城市佈局與其物質文化,探討那些與日不落帝國有關的意識形態如何化為現實。

本書講的不只是統治與征服的故事,而是新社會、混合社會的創生。

getImage
Photo Credit: 蔚藍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