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早餐多餘且危險?聽聽專家怎樣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有嚴謹的研究才能「證實」事情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在那之前,所有的說法都只是假說、推論,並必須持續懷疑的。
這幾天瘋傳一篇主張「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的文章,在多個不同媒體轉載。甚至有媒體下標醫師證實:最重要一餐竟是「宵夜」。原文講了一大串,簡單來說,是一位專看自費交感神經失調的醫師寫了一篇文章,認為熟睡的時候自律神經在讓身體修復,所以應該要補充能量,所以要睡前吃,「這才是真正符合生理機制的作法。」另外他也提到,「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獲得修復的身體有滿滿的生長激素與瘦體素,能支應您起床後三~四小時左右都不需要額外的熱量。」
看到這篇文章,許多看過減肥全攻略的網友們紛紛來信詢問,甚至感到恐慌。這位醫師真的「證實」了什麼嗎?今天就讓團隊醫師來幫大家說明,這樣的說法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吧!
先講結論:
- 早餐不是一定要吃。在健康成人身上,沒吃或晚吃不會怎樣。但也不用嚇人說不能吃。
- 孩童應該要吃早餐。疾病患者要大規模調整進食時間及份量需與醫療團隊溝通。
- 若為了減重目的,如果你不真的餓,可以不吃或延後吃早餐,對減重可能有幫助。
- 宵夜沒這麼危險,但也不用嚇人一定要這麼晚吃晚餐。
- 吃東西的質跟量,比吃東西的時間點來得重要。
早餐真的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看看這說法哪裡有問題
其實「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樣的說法在今年初,因為一本新書的發表《早餐是危險的一餐》(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在台灣曾經造成瘋傳。這本書作者是Terence Kealey是劍橋大學臨床生物化學教授,許多人看到是名校教授寫的書,就把內容奉為圭臬了。
但是「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句話,在科學上只是一個「專家意見」的等級。也就是說,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這位專看自律神經失調的醫師所寫的文章,基本上講的內容,就是這本書內容的極度精簡、再加上過度肯定的版本。只有嚴謹的研究才能「證實」事情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在那之前,所有的說法都只是假說、推論,並必須持續懷疑的。
隨便舉個例子,觀察發現,每一個死亡的人在生前都長期接觸並飲用了「一氧化二氫」,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一氧化二氫」。但一氧化二氫就是水啊,每個人死前都接觸並飲用了大量的水,難道代表水很危險嗎?這個例子是在告訴你,觀察性的研究,不能隨便推論因果關係,必須更近一步嚴謹實驗的證實。
近來對於該不該吃早餐這件事,今年有一篇研究找了49位原本「不吃早餐」的女性,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必須在每天早上吃下每日熱量攝取的15%以上,另外一組則是規定接近中午時才能開始進食有熱量的食物。也就是說,把他們拆分成「吃早餐組」,跟「不吃早餐組」。結果發現吃早餐的那組,進食的熱量平均增加了 266 大卡,而且也平均增加了 0.7 公斤的脂肪。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原本不吃早餐的人」,逼他吃早餐的話,他可能會多攝取熱量,而且可能會變重,也就是「不要逼原本不吃早餐的人硬要吃早餐」。也有其他研究顯示,在正常人身上,把早上進食的時間往後拉,可能對體重控制有幫助,但這些研究並沒有告訴我們「吃早餐就是危險的」。因為進食不只是「體重」的問題,比方說「工作表現」,可能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另外一篇2016年的研究找了20位12-14歲的青少年,讓他們在空腹以及進食後分別測量了功能性的核磁共振,結果發現吃早餐的狀況下,在專注力的表現比較好,但反應力沒有顯著差異。也有其他研究指出,在低血糖或血糖不穩定的狀況下,判斷力會下降,雖然這些人的低血糖或血糖不穩定跟不吃早餐不一定有關。
另外,在《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本書作者接受訪談的過程中,也曾提過「不吃早餐並不適合每個人。孩童需要它,那些開心吃早餐且體重控制良好的人就儘管繼續吃早餐就好。」原文供參考:
However, both Professor Kealey and Freer agree that skipping breakfast isn’t right for everybody. Children need it, and those people who happily eat breakfast and are at a healthy weight should just carry on. ‘The trouble with studies is that there simply isn’t a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when it comes to real people,’ says Freer.
因此截至目前的研究,如果你是想要控制體重,延後進食或者是跳過早餐但不會覺得不舒服的話,是可以嘗試的,但是不建議在發育期的孩童。如果是有任何代謝疾病的患者,要進行飲食調整,請務必和你的醫療團隊討論。但「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這句話,其實真的太嚇人了,就連這本書的原作者都不認同。
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嗎?到底該不該吃宵夜?
吃宵夜到底好不好?可能多數人都會說不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吃宵夜可能沒這麼糟糕,以往會有「吃宵夜不好」這樣觀點的原因,可能也是因為「觀察性研究」的侷限。畢竟多數人吃宵夜應該不是在吃身體健康的,宵夜通常都是吃鹽酥雞、啤酒、滷味、洋芋片、燒烤⋯⋯這些食物往往高糖、高鹽、高油,不管在什麼時候吃都不是好事。
但的確有些研究指出,把進食的時間延後,可能會對體重控制有幫助。在一篇被引用過120次的研究中是這樣做的,他們找了57位穆斯林女性,利用穆斯林的齋戒月習俗(齋戒月期間只能在日落後大量進食,在日落之前只允許吃很少的水和食物),觀察他們在齋戒月前後的各種身體變化。結果發現這群女性在齋戒月期間吃的總熱量、進食的以及活動量跟非齋戒月期間沒有顯著差異,但經過齋戒月後,他們的體重與體脂肪都顯著下降。這可能代表如果在健康成人身上,把主要進食的時間往後調整,對體重及體脂肪會有幫助。
但在另外一個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越晚吃主餐的人減重的效果會比早吃主餐的人較果差。為什麼會出現許多不一致的研究呢?主要是人類的身體實在很複雜,影響肥胖的因素多到爆炸,每個研究往往有其限制,因此更多關於「飲食的時間點」對身體影響的研究,仍有待繼續。在 2017 年發表在Nutrition Review的一篇論文,則指出晝夜節律與體內微生物的複雜交互作用機制,對於體重控制的複雜關係。以上的這些研究,在在提醒我們,吃的時間點與體重控制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機制,現在絕對沒有人可以證實「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這樣的說法。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