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替立委站台、開直播賺外快——遠航工會成員遭解僱後的告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立委鄭運鵬在立法院質詢民航局後表示,遠航經營爭議持續升高,遠航資方不但怪東怪西,怪民航局、怪工會,就是不承認自己不正當、不正常經營造成的問題。
(中央社)
遠東航空企業工會不滿公司打壓工會,昨(2)日至遠航門口抗議及民航局前陳情。工會理事長詹文婷表示,公司陸續解僱工會會員,根本是打壓,未來不僅將戳破公司謊言,也將提不當勞動行為裁決。
遠東航空(股)公司企業工會理事長詹文婷表示,遠東航空不斷以考績不好為由,從今年10月起陸續解僱工會會員,但遭解僱的會員中甚至有連續幾年獲得模範空服員的員工。
詹文婷說,公司不斷對外說謊,公司曾經承諾要針對今年5月解僱17位空服員事件釐清責任,並給予工會調查報告、與工會每兩個月召開勞資協商會議,然而這些承諾全數跳票。
詹文婷指出,公司高強度的打壓員工,造成公司內部人心惶惶,每個人都可能是下一個離開公司的人,且公司一連解僱理事長及兩位副理事長,已是重大勞資爭議,殲滅工會的意圖甚為明顯。
她強調,目前工會要一一戳破公司的所有謊言外,也將向勞動部提出不當勞動行為裁決。
遠航稱完全不曉得有工會,工會:都來要名冊會不知道?
今年5月間,遠東航空有17名空服員向公司要求調整飛行加給,遠東航空拒絕並全數資遣,引發爭議。後來甚至有21人集體請假,導致四航班取消、四航班延誤,勞動部也介入了解,最後遠航決定接受訴求並讓17人復職。
遠航董座張綱維上月31日表示,5月間發生勞資爭議時,整個公司都很錯愕,因為完全不知道遠航有企業工會,但最後仍同意對方提出的條件及要求,而且17人全數復職,先前為此提起勞工訴訟的空服員工會也主動向勞動部撤銷裁決申請。
最後,對於遭解僱的工會成員要求復職,張綱維質疑考績不良的50人是否通通都要回來,還是加入工會就享有特權,怒稱「我連工會是不是合法都不知道。」
《三立新聞》報導,工會表示,從未要求享有無上的權利。過去遠航每請一天特休,要扣兩小時薪水,是在工會爭取之後,才回到《勞基法》的保障,特休不被扣薪。
另外對合法性的質疑,工會表示,4月就曾協助會員以工會的名義與公司協商勞動條件,6月也曾收到公司來要求工會名冊,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工會的存在?
傳出遠航動員機務大哥當「臨演」
遠東航空企業工會2日到遠東航空公司及民航局抗議,遠東航空以新聞稿反擊,指出遠東航空企業工會成員僅占所有員工的2%,是由少數幾名偏激空服員組成,不能代表1,200名員工心聲。同時,在遠東航空門口也有上百名遠東航空員工,高舉「你們胡鬧,我們受累」標語,和企業工會幹部對峙,遠航董事長張綱維當時則站在遠東航空公司頂樓。
工會指出,這些和工會對峙的員工,其實是遠航安排的「臨時演員」。
遠東航空企業工會表示,遠航董座張綱維要求機務大哥當臨時演員,他站在屋頂上其實是監控活動的進行,因為張綱維跟機務大哥說「不參與我就fire你,看誰敢不喊口號!」
空服員的告白:你所不知的航空公司真相
遠航企業工會2日晚上發佈了一支影片「空服員的告白:你所不知的航空公司真相」,以「懶人包」的方式沉痛質疑遠航。
影片中爆料,公司曾以「出公差為由」要求新進空服員們身穿制服,在下著大雨的新店為某黨立委助選。根據《民視新聞》的報導,遠航董事長張維綱還曾在2011年12月,帶六名空姐到新北市區域立委候選人羅福助的競選總部「跳熱舞」,表示過去確實曾要求空服員替立委候選人造勢。

另外,公司還曾在路跑活動的用餐時間臨時要求空服員與各家旅行業者、長官同桌吃飯,並「幫長官倒酒水」,健康的企業活動變了調,也令空服員感到不受尊重。

公司甚至發出公告鼓勵空服員「如果覺得薪水太少,可以努力做直播賺取外快」。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指出無預警多次修改給薪辦法,還有人因不透明的考績制度被資遣。
在旅客最關乎的飛安層面上,影片指出飛機設備老舊,零件大多停產,除了有漏水、僅用膠帶補強損壞的座椅、客艙悶熱導致空服員頻中暑等多項問題。公司澄清那是舊照片,卻被組員用照片顯示的拍照日期「打臉」。
最後,影片配音員指出,公司要求組員入住偏遠的澄清湖會館,但儼然未施工完成。面對許多組員的反映,遠航在今(2017)年9月21日表示會館已經完成消防安檢,但高雄市消防局卻在9月29日去函工會,表示會館沒有通過消防安檢,要求盡速改善。
工會理事長在10月7日,把消防局公文貼在布告欄讓組員知曉,影片配音員剛好經過,卻和理事長在11日晚間一同收到公司的解雇簡訊,理由是「破壞公司管理權行使、違反工作規範」,至今遠航都沒有拿出合理的解僱證明。
最後,影片配音員表示,「今天會寫出這個事件簿,是經過了多少人的眼淚和委屈,才會痛下決心寫出這些事實。我問心無愧,為什麼我要為了理想埋葬清白?如果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沒有同理心、沒有堅持正義的勇氣,那我還有資格成為一個合格的空服員嗎?你敢說你是合格的航空公司嗎?」(原本youtube連結因不明原因遭撤下)
遠航對種種指控則發聲明表示,各家航空公司每年均會舉辦各式的活動,皆會尋求自家空服員共同參與,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公司歷年舉辦的活動均為公開之大型活動,現場均有公眾及媒體全程參與,絕對經得起檢視,且所有參與之空服員皆為自發參加,均領取額外公差津貼,所有動作皆未逾越法律及工作倫理。對於近日有人在網路上散佈毀壞我司商譽之不實影片及惡意抹黑,本公司將採取法律行動提出告訴,以維護公司權益。」
立委鄭運鵬:遠航怪東怪西,就是不怪自己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