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大學生參與佔中,香港企業撤銷4大學獎學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彭又稱,希望撤獎學金的做法能「提醒」大學校長與學者,要保護下一代免受政治角力影響。
香港企業俊和發展集團上周四(9日)分別去信4間大學,表示對多間大學學者及領袖參與佔中感到失望,分別撤銷總額約130萬港元(約510萬元台幣)的獎學金及其他形式贊助。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斥俊和不尊重大學自主,質疑是向校方政治施壓。
俊和發展集團副主席彭一邦去信港大、中大、科大及理大取消贊助, 指大學校長的角色本應是引領年輕人循合法途徑爭取訴求,但各大學現時的做法卻為年輕人立下壞先例,令學生誤以為透過違法行為可達到目的,表明要停止未來的獎學金和贊助。
彭又稱,希望撤獎學金的做法能「提醒」大學校長與學者,要保護下一代免受政治角力影響。
港大、中大昨證實收到俊和發出的信件,港大發言人強調相關書信屬保密內容,而中大則感謝俊和給予支持,但澄清現時沒有獎學金由該公司名義發放。據悉,中大現獲俊和其他贊助及支持,相關資助亦將停止。理大承認有捐贈機構撤銷已承諾的捐贈,科大則不評論與捐助人關係。
有涉事大學高層透露,校方對獎學金被撤銷感無奈和委屈,表示大專師生均屬成年人,在理解「佔中」法律責任下,有權自行選擇表達意見方式,大學無從阻止。
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指,獎學金不應有政治附帶條件,否則不要也罷。他認為事件是少數事件,呼籲撤回獎學金的企業好好思考設立獎學金原意。
港大校友、立法會議員梁家傑表示,若俊和因學生參與佔領行動而取消獎學金和贊助,「是貽笑大方」。他稱今次佔領行動獲國際關注及稱讚,若商界希望香港有公平競爭,「應樂見有那麼高質素的年輕人」。
數名大學教師稱有感「在大財團似有忘義之時,唯盡綿力」,一同向浸會大學英國語言與文學系捐出3萬元(約12萬元台幣),擬成立名為「The Rainbow Umbrella for Social Justice」獎學金,頒給每年撰寫最優秀社會公義主題論文的本科生。
俊和發展集團
俊和承接不少政府及港鐵工程,7月已加入反佔中行列,在地盤及辦公室擺放反佔中表格及收集箱,副主席彭一邦是中大工管碩士,曾發電郵呼籲員工響應反佔中。俊和市值約11億港元。中國新維投資公司早前以5.6億港元,向大股東彭氏家族洽購46.7%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
Photo Credit: 林健恆
▲ 撐香港!關鍵評論網特開「關鍵評論網 香港」Facebook專頁,由香港本地編輯為你精選「佔領中環」分析好文,現在就Like,一起風雨中抱緊自由!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