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秘密》:主角不能完美,很多時候出場時甚至已經是一個魯蛇

《故事的秘密》:主角不能完美,很多時候出場時甚至已經是一個魯蛇
Photo Credit: I, Daniel Blak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算是一齣悲劇,至少也蘊含了某種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認真接受「不完美」的存在和重要性,除了是相映了真實世界,還有一個重點是凸顯衝突與轉折的「戲劇性對比」。

這樣的不完美,正是作者透過電影故事想要對抗的,因為這不完美不是來自主角自己搞砸的,也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來自社會價值觀的歧視與敵意,或是歷史錯綜複雜的謬誤所造成的。

提到歷史的錯誤,一定不能忽略戰爭,二次大戰中德國屠殺猶太人事件,已經不知被創作出多少精彩的文學、音樂、戲劇作品。無論主角是德國軍官或猶太人,無論作者採何種觀點的論述,這個歷史創傷,都會讓故事中的人物面臨痛苦與反省,經典電影如《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等等,太多了。

性別議題也是常被碰觸的創作題材,尤其近來以同志故事最為大宗,同志身分能否被社會或家庭接納/不接納,本身就是衝突。

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改編自一九五〇年代真實人物、科學家艾倫.圖靈的故事,他的解碼專業無人能及,協助英國政府破解納粹的密碼,而讓二次大戰提早結束的事蹟充滿了戲劇性,但因為他的同志身分曝光,在當時並不見容於社會,必須接受化學去勢,這讓他承受極大的痛苦,最後在電影中選擇自殺。雖然部分改編的故事情節被歷史研究者所質疑,認為是為了強調電影效果而偏離了史實,但可理解的是編劇所企圖加大的衝突,正是為了讓這社會性的不完美,得到更大的激越與共鳴!

還有一種社會性的不完美,一定要談到權力與階級的壓迫,2016年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正毫不避諱的挑戰了這個衝突。

電影中即將退休的布萊克,一直很努力的工作,很認真的生活,對人和善富有正義感,但因心臟病發而無法工作,於是為了申請救濟金,經驗了一連串荒謬的社會福利制度的折騰,卻始終沒有辦法得到幫助,只因為他不會用電腦,只因為執行單位的人員毫無人情可言,這些受盡苦難的邊緣人,彼此取暖還是無法改變現實的殘酷,最後這助人的制度最終成了幫兇,擊倒了布萊克。他最後留下的宣言,相當動人:

My name is Daniel Blake, I am a man, not a dog. As such I demand my rights. I demand you treat me with respect. I, Daniel Blake,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我的名字是丹尼爾・布萊克,我是人,不是狗。因此,我要求我的權利。我要求你尊重我。我,丹尼爾・布萊克,做為一個公民,既不奢求也不願妥協,如此而已。

主角當然不完美。就算他乍看完美,那也只是等著觀眾去揭開他的不完美,於是故事可以繼續往下走了⋯⋯。主角將懷抱著他們的問題,準備接受挑戰。

相關書摘 ▶《故事的秘密》:拆解好萊塢三幕式劇本的結構,與「轉折點」的設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故事的秘密:寫在劇本之前的關鍵練習》,大塊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蕭菊貞

全球影視產業的興盛,讓「編劇」這工作以及尋求「好劇本」的需求不斷提高,包括相關的編劇書,和各式編劇工作坊都跟著多了起來。但學會寫劇本的技巧,學會基本公式,就能寫出好故事嗎?其實不然,成就一個好故事還有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對人性的觀察與體現。

這個法則在許多經典電影中得到印證,只靠卡司、只靠場面、只靠大量特效是不足以支撐一部好作品的,讓我們深刻雋永難忘的故事中,真正感動我們的是情感的共鳴,是對人性的剖析,以及對社會的觀察反思,這全都是一部好電影中的靈魂部分,畢竟電影是真實人生的鏡像,觀眾透過自我投射的觀影經驗完成了這密室裡的對話。

在《故事的秘密》書中,蕭菊貞將以六個章節解構36式人性的衝突與習性,引領讀者閱讀這些元素如何推動一個故事的發生,並且在電影中擔任重要任務成就經典。

故事的秘密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