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趙子龍是中國的,蒼井空卻是世界的」?談文化挪用的道德難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全然贊成〈為什麼時尚產業最好避免文化挪用?〉建議產業最好避免文化挪用的用意,也同意藉由區分強弱之勢發揮彈性,更甚支持透過法律設置保障少數群體文化權,畢竟世上真有差距懸殊的「弱勢」存在且他們的聲音從未被世人聽見,但在此之外,仍有眾多問題有待商榷。
文:李建霖(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班)
藝術的雙重性,既是存在於世界中的一個的客體,也是創造世界的表述模式,揭示了物體需要同「他者」和另類的時間性協商,同時也開啟了社會差異和他性的空間(微幅調整原句)(Bhabha,2013:27) [1]。
「貓王」面具的諭示

這幅收藏在布魯克林(Brooklyn)博物館的面具您是否覺得眼熟,沒錯,這正是Elvis Aaron Presley,我們所熟知的「貓王」(圖一)。有意思的是,這是由非洲馬拉威的切瓦人(Chewa)所製作的面具。切瓦人有一種戴著面具的舞蹈儀式,而面具總是代表了亡靈,其對象也不見得僅限切瓦社會,可以是含納更廣泛的外部社群如奴隸販子、英國殖民官員、聖母瑪利亞以及標誌性的外國人如貓王,這些被認為意味著反社會特質或不受歡迎價值的對象 [2]。切瓦面具象徵著亡靈、祖靈與動物靈,舞蹈的儀式則是用來安撫這些「恐懼」的亡靈,這類殖民者/殖民文化形象於傳統信仰的植入,在非洲其實並不罕見 [3]。
饒富趣味的是,在西方機構的描述分類中,這類「外國人」的面具並未納入該文化的分類系統,亦即被摒除在外,似乎暗示著必須維持切瓦文化的純淨而不允許這些外來理性主體汙染之 [4]。切瓦人在與西方殖民的交涉過程中,將白人形象一併掃進自己的文化,這樣的呈現對他們並不奇異,「貓王」面具更是超越了固有征服模式,在沒有洞悉美國流行文化脈絡之下,將全球化和具資本主義性質的流行文化表徵也一併內捲。
在這個後現代式的碎裂世界中,我們能夠預想未來也許出現《風中奇緣》寶嘉康蒂、《海洋奇緣》莫娜面具的現身(即便這可能不盡符人們已知的切瓦文化模式),屆時將不會如此吃驚。或許可以說,他者文化元素之取用 [5] 本就是切瓦人的文化邏輯的一部分。
相較「強勢」西方文化,「弱勢」非洲文化似乎只能被迫噤聲,任由西方博物館代言解釋切瓦文化。這樣的「強弱」論述於全球發生,台灣亦然,我們經常提防全球化趨勢與強勢文化侵入原民社群而消弭了文化差異含量,同時又譴責強勢文化對於第三世界或弱勢文化詮釋權佔有,沒有留下任何對方發聲的餘地。
然而困惑的是該案例中,遠在東南亞台灣的我們,究竟是站在什麼位置發話呢?如果得在西方與非洲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此刻我們究竟屬於哪一邊?我們正在做的,是一方面宛若從西方普世的角度禁制汙染,一方面彷彿站在非洲的大地上控訴壓制。此刻的雙重位置必定也讓讀者遲疑了,這意味著遠在東南亞的我們立場從來就不單純。且該案例截至目前為止,請注意:切瓦依舊沉默,而我們是否正為之代言,一如強勢的西方機構?
憑什麼「趙子龍是中國的,蒼井空卻是世界的」?
關於文化元素取用現象,最合適討論的莫過「cosplay」-一種自力演繹角色的表演藝術 [6]。近來熱議的是:能否扮演《海洋奇緣》的莫娜和《阿凡達》的納美人這類依特定民族原型或神話創造的電影角色 [7](匪夷所思的是扮成聖誕老人似乎不被認為是個問題 [8])?無獨有偶,2017年初在日本舉辦了一場以遊戲《真三國無雙》改編的舞台劇,這款遊戲是由日本遊戲大廠光榮公司所推出以中國「三國演義」為題材改編的動作遊戲,深受廣大玩家喜愛,其中眾多角色亦成為coser扮演之對象,如蜀國的趙雲,即以日系形象登場於「虛擬」遊戲中,「真實」世界的coser又再摹仿遊戲角色,故這至少經歷三重擬仿過程。
然若按照剽竊及「文化挪用」的批判概念延伸,便能很快發現問題:日本遊戲公司可以挪用「中國」文化而不涉及道德問題嗎?舞台劇中的coser為日人非中國人,足夠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嗎?有權限演繹其中角色像是忠肝義膽的趙雲嗎?角色服裝均按照「蜀-綠;吳-紅;魏-藍」呈現,三國時期的服飾果真依照國別區分配色?曾否考究當時武將的真實穿著?延伸問題頗多,包括來自中國網友的質疑:三國演義最終會不會變成日本的?如此「粗糙」的呈現,不論是光榮公司或是coser,難道不是挪用且扭曲了文化本身。
有趣的是中方於2016年推出了一款不論風格、玩法與角色造型都與《真三國無雙》極似的遊戲-《極無雙》,某種意義上是又追加了一次擬仿;此外亦有不少中國coser扮演起「真三國」裡的角色。不過文化理解與服飾考究的要求不能因為coser的中國人身份而打折:coser是常山人嗎?是否為趙雲直系子孫?再三詢問下,最終除了趙雲本人復生或召喚他降靈附身coser之外,世上沒有任何人有資格扮演趙雲(笑)。
「文化挪用」概念於當代的應用不僅極易陷入一種文化框架之假定-某項文化特徵專屬某一文化/族群所有,且這種假定雖不必然卻是經常與文化刻板疊加。2017年於台北舉辦「Hello, Miss Lin跨界女神數位遶境」的媽祖展覽,黃光國在教改論壇記者會痛批「把媽祖打扮像A片女主角」、「日本化」,是蔡政府意圖「拉攏日本、切割文化中國、推動文化台獨」的產物 [9]。神祇的動漫化不假思索的遭與「日本文化」及「AV女優」錨定,然若回顧2016年中國上映的動漫《女媧的成長日記》,其中女媧動漫化之程度一點不遜於「AV媽祖」,倘依黃之邏輯,那《女媧》可謂是分離主義的先驅。

此種動漫風格或許原創於日本卻已不再專屬之,藉由傳播、模仿、學習、重寫,它已然成為世界共享文化又各自發展出差異風格。倘若今日人們堅稱「三國演義」專屬中國並以維護文化權之名拒絕日人使用,那我們也不禁要憤慨質問:憑什麼「趙子龍是中國的,蒼井空卻是世界的 [10] 」!?
道德?美德?權衡抉擇?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