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憑什麼「趙子龍是中國的,蒼井空卻是世界的」?談文化挪用的道德難題

憑什麼「趙子龍是中國的,蒼井空卻是世界的」?談文化挪用的道德難題
Photo Credit:Clinton Steeds@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全然贊成〈為什麼時尚產業最好避免文化挪用?〉建議產業最好避免文化挪用的用意,也同意藉由區分強弱之勢發揮彈性,更甚支持透過法律設置保障少數群體文化權,畢竟世上真有差距懸殊的「弱勢」存在且他們的聲音從未被世人聽見,但在此之外,仍有眾多問題有待商榷。

文:李建霖(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班)

藝術的雙重性,既是存在於世界中的一個的客體,也是創造世界的表述模式,揭示了物體需要同「他者」和另類的時間性協商,同時也開啟了社會差異和他性的空間(微幅調整原句)(Bhabha,2013:27) [1]。

「貓王」面具的諭示

2010_41_PS6
Photo Credit: Brooklyn Museum
圖一:收藏於布魯克林博物館的貓王面具

這幅收藏在布魯克林(Brooklyn)博物館的面具您是否覺得眼熟,沒錯,這正是Elvis Aaron Presley,我們所熟知的「貓王」(圖一)。有意思的是,這是由非洲馬拉威的切瓦人(Chewa)所製作的面具。切瓦人有一種戴著面具的舞蹈儀式,而面具總是代表了亡靈,其對象也不見得僅限切瓦社會,可以是含納更廣泛的外部社群如奴隸販子、英國殖民官員、聖母瑪利亞以及標誌性的外國人如貓王,這些被認為意味著反社會特質或不受歡迎價值的對象 [2]。切瓦面具象徵著亡靈、祖靈與動物靈,舞蹈的儀式則是用來安撫這些「恐懼」的亡靈,這類殖民者/殖民文化形象於傳統信仰的植入,在非洲其實並不罕見 [3]。

饒富趣味的是,在西方機構的描述分類中,這類「外國人」的面具並未納入該文化的分類系統,亦即被摒除在外,似乎暗示著必須維持切瓦文化的純淨而不允許這些外來理性主體汙染之 [4]。切瓦人在與西方殖民的交涉過程中,將白人形象一併掃進自己的文化,這樣的呈現對他們並不奇異,「貓王」面具更是超越了固有征服模式,在沒有洞悉美國流行文化脈絡之下,將全球化和具資本主義性質的流行文化表徵也一併內捲。

在這個後現代式的碎裂世界中,我們能夠預想未來也許出現《風中奇緣》寶嘉康蒂、《海洋奇緣》莫娜面具的現身(即便這可能不盡符人們已知的切瓦文化模式),屆時將不會如此吃驚。或許可以說,他者文化元素之取用 [5] 本就是切瓦人的文化邏輯的一部分。

相較「強勢」西方文化,「弱勢」非洲文化似乎只能被迫噤聲,任由西方博物館代言解釋切瓦文化。這樣的「強弱」論述於全球發生,台灣亦然,我們經常提防全球化趨勢與強勢文化侵入原民社群而消弭了文化差異含量,同時又譴責強勢文化對於第三世界或弱勢文化詮釋權佔有,沒有留下任何對方發聲的餘地。

然而困惑的是該案例中,遠在東南亞台灣的我們,究竟是站在什麼位置發話呢?如果得在西方與非洲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此刻我們究竟屬於哪一邊?我們正在做的,是一方面宛若從西方普世的角度禁制汙染,一方面彷彿站在非洲的大地上控訴壓制。此刻的雙重位置必定也讓讀者遲疑了,這意味著遠在東南亞的我們立場從來就不單純。且該案例截至目前為止,請注意:切瓦依舊沉默,而我們是否正為之代言,一如強勢的西方機構?

憑什麼「趙子龍是中國的,蒼井空卻是世界的」?

關於文化元素取用現象,最合適討論的莫過「cosplay」-一種自力演繹角色的表演藝術 [6]。近來熱議的是:能否扮演《海洋奇緣》的莫娜和《阿凡達》的納美人這類依特定民族原型或神話創造的電影角色 [7](匪夷所思的是扮成聖誕老人似乎不被認為是個問題 [8])?無獨有偶,2017年初在日本舉辦了一場以遊戲《真三國無雙》改編的舞台劇,這款遊戲是由日本遊戲大廠光榮公司所推出以中國「三國演義」為題材改編的動作遊戲,深受廣大玩家喜愛,其中眾多角色亦成為coser扮演之對象,如蜀國的趙雲,即以日系形象登場於「虛擬」遊戲中,「真實」世界的coser又再摹仿遊戲角色,故這至少經歷三重擬仿過程。

然若按照剽竊及「文化挪用」的批判概念延伸,便能很快發現問題:日本遊戲公司可以挪用「中國」文化而不涉及道德問題嗎?舞台劇中的coser為日人非中國人,足夠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嗎?有權限演繹其中角色像是忠肝義膽的趙雲嗎?角色服裝均按照「蜀-綠;吳-紅;魏-藍」呈現,三國時期的服飾果真依照國別區分配色?曾否考究當時武將的真實穿著?延伸問題頗多,包括來自中國網友的質疑:三國演義最終會不會變成日本的?如此「粗糙」的呈現,不論是光榮公司或是coser,難道不是挪用且扭曲了文化本身。

有趣的是中方於2016年推出了一款不論風格、玩法與角色造型都與《真三國無雙》極似的遊戲-《極無雙》,某種意義上是又追加了一次擬仿;此外亦有不少中國coser扮演起「真三國」裡的角色。不過文化理解與服飾考究的要求不能因為coser的中國人身份而打折:coser是常山人嗎?是否為趙雲直系子孫?再三詢問下,最終除了趙雲本人復生或召喚他降靈附身coser之外,世上沒有任何人有資格扮演趙雲(笑)。

「文化挪用」概念於當代的應用不僅極易陷入一種文化框架之假定-某項文化特徵專屬某一文化/族群所有,且這種假定雖不必然卻是經常與文化刻板疊加。2017年於台北舉辦「Hello, Miss Lin跨界女神數位遶境」的媽祖展覽,黃光國在教改論壇記者會痛批「把媽祖打扮像A片女主角」、「日本化」,是蔡政府意圖「拉攏日本、切割文化中國、推動文化台獨」的產物 [9]。神祇的動漫化不假思索的遭與「日本文化」及「AV女優」錨定,然若回顧2016年中國上映的動漫《女媧的成長日記》,其中女媧動漫化之程度一點不遜於「AV媽祖」,倘依黃之邏輯,那《女媧》可謂是分離主義的先驅。

20643490_1397257293729240_60350485654683
Photo Credit: 中國文化總會
2017【Hello, Miss Lin 跨界女神數位遶境】展場照

此種動漫風格或許原創於日本卻已不再專屬之,藉由傳播、模仿、學習、重寫,它已然成為世界共享文化又各自發展出差異風格。倘若今日人們堅稱「三國演義」專屬中國並以維護文化權之名拒絕日人使用,那我們也不禁要憤慨質問:憑什麼「趙子龍是中國的,蒼井空卻是世界的 [10] 」!?

道德?美德?權衡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