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大學教授啞忍在妓院講課、被丟石、潑尿的日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今日怎麼看「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設問?為什麼大學學院文化對「科學革命」如此重要?作者透過不同歷史與事例加以說明。
沒有良好的背景和土壤,天才、英雄什麼都不是
無論在探討國家政治抑或思想發展,我們長年累月深受「強人領袖、偉人救世、天才智者、傑出將領」的故事影響,理解一件歷史上的大事件,往往添加幾分神秘色彩,不知從那裏冒出來的人物,影響了一個時代,推進了一個世紀的歷史。
又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被歷史老師一個誤導的設問苦惱過:歷史的進程,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小孩子首次聽說上述設問,難以抗拒附帶「不當預設」的一個混合問題,只好依循二選一的套路思考,究竟前者對抑或後者才對?實情,歷史判斷不能只基於空洞的概念推理,只要細心連結更宏濶的歷史畫面(且泛稱「大歷史觀」),便明白英雄與時勢是發展順序的問題:先有「時勢造英雄」,才有「英雄造時勢」,並不必須二選一;猶如演化生物學經常強調環境因素、機率如何影響生物的存續模式。

一如回顧歷史上的科學革命,當前人不斷高舉哥白尼、伽利略、培根、克卜勒、牛頓等人如何一次又一次創造科學界奇蹟,促成理論突破,卻忘記了那些成果或成就,是建基於怎樣環境土壤栽種出來——大學學院文化的形成,其重大影響力不亞於11世紀歐洲把古希臘一度斷絕的典藏,重新從阿伯拉文翻譯為拉丁文。
中世紀教會文化興盛,一切人生意義和知識的話語權被宗教組織壟斷,歐洲大致踏入11世紀左右,才陸續出現近代大學的「初型」,主要受益於一些城市的經濟繁榮,增加基本教育的水平,於是促成了地方教育改革,參考「工會組織」組成「自願(學習)協會」,自稱大學。這樣的自組單位,大約二、三百年間,相繼在意大利波隆那(Bologna)、帕多瓦(Padova)、法國巴黎(Paris)、 英國牛津(Oxford)興起,隨後數百年終於滋養出各種重大的科學發現,一處便利有識之士密集學術交流與激盪之處,才是成就科學革命的關鍵。
為何大學教授能夠容忍被學生丟石,甚或潑尿?

既然如此,在那段大學學院仍在自願組織和未成氣候的歲月,許多今日看來怪誕離奇的事,那些年的師生或許見慣不怪,誠如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為我們整理的歷程:
「當時的教授往往沒有專屬的教室,所以常被迫到租用的私宅、教會、甚至妓院裡上課。更糟的是,教授通常是由學生直接付費,學生可以聘請及開除教授。波隆那大學還有一種如今看起來詭異的做法:
教授若是無故缺席或遲到,或是不回答難題,學生可以對教授罰款。如果上課過於枯燥,或是進行得太慢太快,學生會奚落老師,吵鬧抗議。在萊比錫,學生誇張的行徑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科學家可以忍受學生奚落之類的嘔事,或許連偶爾被潑尿也可忍氣吞聲,但他們受不了毫無學術研討會,那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難以想像了。」
大概,不同時空的文化與價值,彷若分裂的兩個宇宙,相對當代任職大學教授的學者,在今天倒過來寧願缺少交流的機會,也不願意受盡學生的不同羞辱,有點難以置信的是,時間到了15世紀中葉,德國才深感大學潑尿、丟石的文化不可持續下去,決定要求大學「以校規明文禁止學生對教授丟石」。
而我們歌頌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他出生的時候已是17世紀的英國,那時歐洲的大學學院文化、互相交流思考、進行學術激盪的風氣,終成氣候,建立應有的秩序了。你可以好奇設想,牛頓若天天被學生丟石甚或潑尿,乃至嫌他講課太沉悶而開除他,物理學史的進程將會如何?
哦?跟賭局有關?多年來不是說牛頓因「蘋果跌下」悟出萬有引力嗎?

當然,也許你仍會嘗試駁斥,記起多年前小學或中學教師,在課堂上標榜天才橫溢的牛頓,因為一次坐在蘋果樹下,被跌下來的蘋果赫然領悟出萬有引力理論,其趣味似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般神奇。然後,你用這個故事來反駁,「可能」天才牛頓即使生於11、12世紀,根本不用忍辱到大學交流,只要多在蘋果樹下逛逛,總有一天物理靈感會突然冒出來。可惜,這是學校教師另一誤導學生的說教,曾有朋友跟筆者說,他到最近還以為這個故事是真的。
事實上,是英國皇家學院的會議和交流文化,一場學人之間偶爾的「賭局」,激發牛頓仔細研究「引力的反平方定律」(〈論文體的軌道運動〉(De Motu Corporum in Gyrum))。事緣在1684年,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跟兩位同事推測,克卜勒未詳細說明行星運動的軌道,把距離與施力的計算證明出來,他們相信應該有辦法可以證明。當時,虎克(Robert Hooke)聲言能夠證明行星軌道背後的定律,於是一位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設立獎金跟他打賭,要是虎克真能證出來,就立即給他獎金。
虎克聽後便稱即使有了答案,暫時不想揭露出來,好讓大家先試解一次,多從失敗的教訓明白他能夠作出證明,是多麼艱難的事。事情這樣一拖便相隔七個月,哈雷既然未知答案,去了探訪牛頓。牛頓知道整件事之後,也揚言能夠證明出來,更做些小動作找找之前計算的紙本在那裏,「碰巧」找不到,說找到之後會寄給哈雷看。
雖然牛頓跟虎克都有點裝模作樣,然而牛頓耍了哈雷之後認真起來,拆解期間遇上一些錯誤未有放棄,在年底終於寫上九頁「引力的反平方定律」證明,寄給哈雷。這九頁紙才是真正、全面觸發牛頓深思天體、萬物(地球)運動與力學定律的原理,得以數年後不斷修訂、增補革命性著作《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原理》的發現相比此前十多廿年的零碎研究,如脫胎換骨。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