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日本BRUTUS雜誌「台灣特輯」封面,到「街景封面產生器」的異質美學

從日本BRUTUS雜誌「台灣特輯」封面,到「街景封面產生器」的異質美學
圖為2017年7月在東京吉祥寺電車站附近書店外擺設的BRUTUS〈台灣特輯〉|本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日本BRUTUS雜誌〈台灣特輯〉選定日常街景作為封面引起台灣社會某種程度的焦慮評論,展現了全球世界快速的資訊流通與散播、無可避免觸及的殖民經驗、反身認同、現代性議題,與日常生活美學。

今日台灣的後殖民社會呈現一種顯而易見卻又「難以言喻」(je ne sais quoi)的弔詭現象:對立式的國家認同衝突在彼此叫陣的語言中,清晰刻劃了島內百年來的日本帝國殖民經驗,和國民(黨)政府戰後的戡亂戒嚴與愛國教育。但文化性格與樣態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項。當代台灣的「文化景觀」已是一項世界主義、全球現代性、在政治經濟層面上的新自由主義、去中心化與邊緣流動的複雜過程,並且涉及「當代跨國活動、殖民經驗和記憶,與文化身分」等議題。

此刻的島內文化包括自有的南島原民性、國際移工的多元族群文化,到外籍婚姻(international marriage),包括人類學親屬制度裡廣義的exogamy概念(氏族外婚)、社會學式的heterogamy(異文化婚姻),以及今日網路世代帶有鄙視用語的ㄈㄈ尺(CCR;cross-cultural romance),這些先來後到的族群文化,和自殖入式、想像式到選擇式身分認同的變化,挑戰了過去以單一族群教育思維的「在地」定義。

2017年7月一份日本雜誌製作「台灣特輯」,在台灣社會所掀起一系列反應與評論成為此一處境的縮影。


2017年7月15日日本半月刊BRUTUS雜誌發行第851期(封面出刊日期為8月1日),專輯主題延續2014年推出「101件事」系列,以台灣台南國華街街景(該照片由台南攝影師Tim Wu拍攝),專輯封面文案為:「101 things to do in台湾:台湾で見る、買う、食べる、101のこと」。這是繼15年前發行〈吉祥招福 台湾!〉專輯(第495期,2002)第二次發行「台灣專輯」[1]。(在這十餘年的過程間,BRUTUS曾於2016年7月以「水果筆記」專輯刊載台灣台南的水果店,見Mimi Suite Tainan / 米米窩藝文旅店。)

15年前的〈吉祥招福 台湾!〉封面由漢聲雜誌提供〈壹團和氣〉,「以蘇州桃花塢年畫為原型所繪製的插圖」[2]。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年的〈吉祥招福 台湾!〉專輯中刊有日本亞細亞航空公司(1975-2008,日本アジア航空;Japan Asia Airways)當年「魅せられて台湾」(魅力台灣),金城武與志村健在九份一同拍攝的平面廣告,開啟日後金九地區的觀光熱潮。

screenshot_69
左圖為《漢聲雜誌》提供〈壹團和氣〉插圖;右圖為BRUTUS於2002年發行的「魅せられて台湾」專輯
screenshot_88
本照片由作者提供,源自JAA網頁
2002年日亞航的「魅せられて台湾」宣傳系列,開啟了日後日本遊客前往九份的觀光熱潮

此次BRUTUS(第851期)封面有別於先前系列專輯選擇以城市地標如紐約帝國大廈、東京晴空塔、倫敦碎片大廈暗示全球大都會現代化概念 [3],反倒以「台灣」(而非單一城市)選擇了「台北/台中/台東/台南」作為介紹「101件事」城市地點,特別是封面選定了台南「美食街」(ローカルグルメ通り)國華街兩旁小吃招牌相互林立作為街景。該期專輯擔當編輯藤森陽子Yoko Fujimori認為:「台湾特集で台北でなく台南がカバーを飾るのも、南台湾を中心に旅する日本人ツーリストが増加している」(此次台灣專輯選擇了台南而非台北,而日本遊客前來南台灣旅遊的人數也在增加)。

BRUTUS「「101 things to do in CITY」系列
PHOTO CREDIT:BRUTUS 網頁
BRUTUS 2017台灣專輯
PHOTO CREDIT:BRUTUS網頁

然而,國華街的「招牌美學」可以想見引來台灣社會兩極化的評論,一時之間「中央社、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等台灣主流媒體,都在報導著相關的消息」,朝日新聞也在一週內報導:一方強調「封面凸顯市容髒亂」或是街道背後「散發出的自私風氣」[4,5];另一方則認為這正是台灣的日常,強調「如此這般雜沓、紊亂而接地氣的街景——招牌與布條色調鮮艷張狂,毫無統一性卻吸引眼球的書法字體,以及機車行人以一種極近距離,看似失序卻又亂中有序的參差美學。 [略] 對於北國的自由行旅客來說,這街景本來就是南島民族最剛猛有力、活色生香的浮世繪。 [略] 我們的家鄉被凝視成為一種紊亂與雜沓的場所,進而成為他人的美學品味」(引自祈立峰臉書),或是「從國外媒體重新定錨台灣令人印象深刻的魅力之處」[3]。當然,還有些兩造意見的平衡報導。[6,7,8]


一項「雜誌封面產生器」[9] 改變了當下論壇樣態。

台灣街景封面產生器」模板仿效BRUTUS雜誌版樣,悄悄改為「BPUTUS」的標題(自「R」改為「P」),既帶有「致敬」惡趣味,同時開啟各種改造的可能性 [10]。透過這種「開放參與」的圖片式論壇,頓時間五花八門的便利創意成為一項樂趣與驚喜:驚艷、絕美、莊嚴、反諷、嘲弄、惡搞、難堪、痛心,各自喚出台灣網友心中各式各樣「最美的風景」[6,11]。

該網頁上線後四天內湧入30萬瀏覽量,其中不乏日本網友,就此引起朝日新聞的注意,BRUTUS總編輯西田善太接受朝日新聞訪問表示,「たった一つの特集で、これほどの数の表紙が生まれた号は雑誌の世界でも前代未聞。とてもうれしい。」(單靠一本雜誌特集就能產生出這麼多的封面,這在雜誌界是前所未聞,就此我感到非常開心)[12,13,14,15,16]。封面產生器的製作者〈事件地平線〉表示「期待看到大家做出2,300萬種不同的台灣街景」[11]。

screenshot_70
PHOTO CREDIT:「台灣街景封面產生器」;由本文作者綜合版面

至此,「不顧他人或是對於市容髒亂的厭惡感 vs. 強調紊亂雜沓的日常美學」此組對立局勢被破解了。原先可以想見的是「現代主義發展秩序」與「混亂隨性的在地慣習」的辯駁立場:前者莫過於追求大都會進步概念,整齊清潔意味著秩序的必要性與安全保障,擎天柱般帶有象徵地景標誌著島國的世界級規模,滿足在全球體系下佔有一席之地的渴望,而後者則是堅持去核心化的少數價值,對抗全球跨國資本經濟的入侵,並且維護在地傳統的承襲與復振。但雙方——無論是迎向都會發展或是致力傳統復興——都在歷史脈絡下提出訴求與見解。然而「台灣街景封面產生器」模板卻帶入一則則後現代式寓言般阻斷了朝向歷史脈絡的慰藉——無論是奔向未來還是緬懷過去。數以千計的「銜接地氣」(李明璁臉書)封面成就了一項「寓言」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