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何讓人一看就想親近?關鍵在於「共鳴指數」的提升

如何讓人一看就想親近?關鍵在於「共鳴指數」的提升
Photo Credit: Didriks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究竟讓人感到親近與否的差異在哪裡? 又是什麼事物替我們帶來了親近感?

文:小川仁志

理解大家心情的「一般人」

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親近感的重要性,那麼,究竟讓人感到親近與否的差異在哪裡?又是什麼事物替我們帶來了親近感?

打個比方,在聯誼的場合中面對初次見面的人,你會和什麼樣的人說話?想當然是前述提到的臉上掛有笑容的人。這點確實很重要,但不只在聯誼的場合,我們本來就容易向笑咪咪的人搭話。如果是每個人都掛有笑容的時候呢?你會專挑帥哥或美女嗎?這難度未免也太高了。

從我的經驗來看,大家一開始搭話的對象都是所謂的「一般人」,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的「共鳴指數」看起來最高。共鳴指數是我自創的詞,指的是與自己產生共鳴的程度。

我自己也是一般人,既不難取悅又容易接受每個人。一般人不像帥哥或美女經常被奉承,所以能夠接受每個人,這樣的態度能夠從外表透露出端倪,換言之,也就是能夠理解大家的心情。帥哥或美女從數量上來說就是特殊的一群,與一般人相較之下獲得共鳴的事情也較少。

例如,「帥哥才知道的事」這樣的東西,在某個帥哥偶像團體中共通性很高,但對一般人來說卻完全無法理解。即便他們說:「大多時候我們都像是要被穿透了般地被盯著看。」我們也只會有「咦!在森林裡遇見了猛獸嗎?」這種愚蠢的想像。

出自真心的關心

想要成為擁有親近感的人,就必須提高共鳴指數。即使如此,也不是說只要將帥哥變不帥就好了,要改變的是與人相處時的態度。美女也一樣,如果能兼具美麗與親近感,那豈不是太棒了!

要提高共鳴指數首先就是要「接受對方」。「沒錯」、「原來如此」、「然後呢」藉由這些反應讓對方看到你的在乎,但倘若只有故作姿態是騙不了人且無法持久的,必須出自內心的關心。究竟該怎麼出自內心?那就是做到謙虛。跟這種傢伙說話一點用也沒有、跟這種人來往也是無可奈何,心中絕對不能有像這種認為別人程度不如自己的想法。

無論是什麼樣的對話,都有可能在某時某處產生幫助;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可以學習之處。對方真正擁有的價值,皆來自於自己的謙虛。

說到這裡又不免讓人覺得這個動機太不單純,但這只是為了要踏出第一步不是嗎?

當能明白任何人事物都有其有趣之處,那就是產生改變了的時候,這可以稱做是人性的成長吧。與字面上的意思相反,或許所謂的一般人其實更不一般。

搞笑藝人受歡迎的真正原由

即便一般人理解他人的心情,但又為什麼要積極接受呢?更深入地分析一般人就能得到答案。

在一般人之中也有金字塔等級的區分,最底層的人在共鳴指數上特別高、特別積極接受他人,幾乎不太有例外,如同搞笑藝人,長得不一定好看但卻很有趣、很受歡迎。

這種類型的人如果與長得帥卻一樣沉默寡言的人相比,想必很難被他人所理會,因此若不積極主動接受他人,就不容易交到朋友。這可以說是一種保護自己的防禦本能,而豎起了親近感的這根天線。

調整心與心的距離是有目的的。人們想尋求相互了解,都是出自於為了保護自己的本能。我們借助與對方的共鳴來強壯自己的心,在不安的時候,藉由得到他人的共鳴來獲得自信,然後繼續活下去。

取得共鳴還為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與他人共鳴時的快樂」,這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一七二三─一七九○)在《道德情操論(上)》(岩波書店)中所論述的概念。他認為與他人共鳴就是獲得快樂,並且表示「同席者的談笑帶給我高度的舒適感,他們的情緒就是呼應自我情感最大的喝采」。

所以我們的發言、行動都是在追求互相獲得共鳴,換言之,我們變得依照他人想法而行動。亞當.斯密還說:「共鳴可以創造社會。」若想居住在和諧的社會中,就必須努力提高彼此的共鳴指數。

總結:共鳴指數愈高的人愈容易產生親近感。

相關書摘 ►張牙舞爪的優越感,源自心中強烈的自卑

書籍介紹

《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活著並不難,只要能透徹人的七種情感,無論是誰都可以獲得幸福》,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小川仁志
譯者:吳玲玲

以簡單好懂的哲學闡述人內心的7種情感,接受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最需要相處的人,就是自己。透徹七種情感,發現最貼近、卻又最不了解的自我,好好相處。

我們每天都在重複又笑、又哭、又氣憤、又開心的情緒中度過,而這些情緒起源就在我們每個人內在的七種情感之中:成就感/義務感/罪惡感/親切感/厭惡感/自卑感/幸福感,這些情感就像是洋蔥一層一層的皮覆蓋在我們身上。本書將帶領你一層一層地剝開、探究這些情感的本質,最後,你會更懂得如何控制並享受這些情感,活得更好。

RV1123_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3D_300dpi
Photo Credit:麥田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