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近40年的「講華語運動」,不但讓當地方言消退,連鄰近馬國新山都遭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1979年開始實施的「講華語運動」,雖然現在回頭看是賦予了該國人民口說中文的能力,但卻也造成了華人文化中的福建話、潮州話與廣東話使用比例大幅降低,連鄰近的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當地華人也受到影響。
在一堂「語音學與聲韻學」的課堂上,來自上海、入籍新加坡的老師,發現我名字的拼寫方式後(不是漢語拼音),請我示範「驚輸」的Tai-gi / Taiwanese(他用的詞)發音,他要同學注意的是「驚」(kiann)這個發音中的鼻音,而不是新加坡年輕人看著本地英語單字 kiasu(怕輸)所發出的沒有鼻音的 kia。
老師隨後請我示範更多的臺語詞彙發音,我卻開始顯得捉襟見肘,讓他發現我根本不會說臺語,在我表明我事實上來自客家文化後,他再試圖請我示範客家話發音,沒想到我的客家話比閩南語更爛。
他看著我,然後說:「這是非常令人難過的,我到現在都仍堅持跟我的小孩說上海話,不管是發生在臺灣還是新加坡的事情,都是很遺憾的。」
是什麼原因,讓「驚輸」這樣一個新加坡語彙,竟然沒有一個新加坡同學能夠念出其福建話發音?
襲捲獅城的華語
1979年,中國即將改革開放,配合本地的教育改革,新加坡政府嗅到了龐大的經濟動能,遂而啟動「講華語運動」(Speaking Mandarin Campaign)。
這個運動在初期將華語和其他中國語言塑造成對立面,比如宣傳片中,就刻意使用菜市場作為背景,然後一群講著各種方言的菜籃族七嘴八舌講著同一種菜,老闆卻無法理解,隨後,華語的引進讓廣告中的菜市場變成一片和諧。
這種醜化方言的推廣華語方式,據信是受到了臺灣國民黨「國語運動」的啟發,實際上是要強化新加坡接軌中國市場的潛力,或者團結華人社群的好處,這讓李光耀碰到正在一反過去「國語運動」而改推動本土化運動的李登輝時,感到不能理解也不能認同。
國民黨在臺灣強推國語運動,是因為這個政權是由外來者所構成,而臺灣本地使用的各種語言,聽在他們耳裡,完全是無法理解人民到底在說什麼的「土語」,為了符合反共的政治需求,達成對臺灣的全面控制,「國語運動」應然而生。
而新加坡,卻完全有著相反的歷史背景。
英語教育出身的李光耀,在新加坡進行反共的政治清算鬥爭時,將華語教育出身的菁英視為共產主義的溫床,因而完全避談甚至打壓華語語言教育。
李光耀政府跟群眾的共通語言是英語、馬來語和福建話等語言,而絕對不是「華語」(普通話),華語反而才是聽不懂的那個語言。
然而,過了十幾年,整個政府的腦袋卻完全顛倒過來,在1975年左右,李光耀本人開始勤奮學起華語,李光耀曾在講華語運動啟動那一年說:「華語提醒我們,我們屬於一個超過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這種來自心靈深層的強大力量,讓我們更有信心面臨巨大的挑戰。」
為了合理化打壓方言的決策,李光耀援引了一些詭異的「語言專家」說詞,比如孩子的頭腦無法容納超過兩種語言,所以為了學好華語,就得拋棄方言,或者是認為,方言和方言之間彼此無法溝通,有礙新加坡華人社群的團結。
這和語言學家認知到的事實完全相反。舉例來說,新加坡華人社會本來就不存在一種叫做「華(人)語(言)」的東西,儘管英國人當初將這些來自中國的人通通分類成為Chinese,但事實上新加坡的華人是按照方言群分開來居住的,也就是所謂的「華人」遠遠不及於他們的「方言群認同」。
況且,政府假定不同方言群之間無法互通這件事本身就充滿問題。因為在新加坡的狀況是,即便某個人是屬於某個方言群體的一份子,也不代表他只會說那一種方言,通常還會對於其他方言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語言學家在1980年做的調查發現,新加坡華人通常會說幾種中國語言:自己家裡使用的方言、新加坡本地最強勢的福建話(閩南話),以及再多一種其他方言。除此之外,也有很多華人還能流利使用英語和馬來語。
這也讓新加坡政府假定一個人的腦只能裝兩種語言的說法,不攻自破,如果政府強調華語也是眾多中國語言中的其中一種,那麼沒有道理華語沒辦法以以上模式,進入新加坡人的語言百寶袋裡。
1979年,「講華語運動」的標語是「多說華語、少說方言」,1983年的標語,雖然中文叫做「華人說華語,合情又合理」,但是英文直接大剌剌寫 "Mandarin’s In. Dialect’s Out”,又或者一些深入華人社區的標語,寫著像是 “Start with Mandarin, not Dialect"、"Better with more Mandarin, less Dialect"、"More Mandarin, Less Dialect. Make it a way of life",要消滅方言的心可謂十分強烈。
政府開始撤換掉那些不會說華語的政府櫃檯服務人員,學校課本裡出現的華人小孩名字,不再是以英文拼成的方言發音,而是中國的漢語拼音。
對於來自中國南方的新加坡華人來說,華語(Mandarin)這個被憑空引進的舶來品,忽然莫名其妙的變成了他們的「母語」,而且還是政府指定的,語言學者Gupta就曾譏諷,新加坡政府對於「母語」的定義,還真是跟語言學家的理解滿不同的。
這種強迫症式的語言政策,與其說是推廣華語,不如說是一個消滅方言行動。
經過新加坡政府的努力,1980年之後的十年間,在家和配偶使用福建話的人口大幅降低8%、潮州話6%、廣東話5%,而華語則增長了15%。

華語運動的外溢效應:長堤另一端的柔佛新山
最新發展:
-
「巴剎」還是「菜市場」,馬來西亞華文該「本土化」還是「中國化」? 2年前
-
走過百年風雨路:源自廣東的南獅舞獅文化,是如何在新加坡生生不息的 3年前
-
新加坡收緊移工政策:星國業者憂勞動短缺,藍領回流馬國則為人力不足解套 3年前
-
「華人連華語都不會講,好意思嗎」星國本地華人與中國遊客的爭執是怎麼回事? 3年前
-
「華人連華語都不會講,好意思嗎」星國本地華人與中國遊客的爭執是怎麼回事? 3年前
-
【封面故事】那些本土化的星國華人習俗:新加坡地方小,回娘家不需等到初二 3年前
-
「英語爛,華語也爛」?美國富豪這樣為新加坡雙語教育打分數 4年前
-
「星國人英語爛,華語也爛」?美富豪羅傑斯這樣為新加坡雙語教育打分數 4年前
-
面對「祖國的召喚」,星馬華人是如何看待「中華民族」的認同? 4年前
-
真正把新加坡族群和宗教凝聚起的語言,不是「英女皇英語」而是偉大的「Singlish」 4年前
-
新加坡華語講、不講?「成績」思維讓年輕華人父母「有心無力」 5年前
-
新加坡政府不愛的「方言」,星式英語登入「新英語」殿堂 5年前
-
使用「破國語」將被罰款?馬國擬修法賦權語文局執法 5年前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