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翻轉企業未來》:破解人文學「不實用」的謬誤說法

《人文學,翻轉企業未來》:破解人文學「不實用」的謬誤說法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文學並非只是追尋和吸收過去的思想,而是懷著「批判性思考」去仔細審視事物。事實上,「哲學性思考」是人文學中最重要的一環,核心概念就是「批判精神」。

文:牟起龍

從人文學中能夠得到的實用能力

對於一項知識是否有實用性,人們最常問的是:「這個可以拿來幹嘛?」許多人因為不知道人文素養「可以拿來幹嘛」,而認為人文學不實用。

但是,為什麼會有「可以拿來幹嘛」的質疑呢?本書所要回答的,與實用性相關的問題,不是「可以拿來幹嘛」,而是「為什麼要用」、「如何使用」。「可以拿來幹嘛」涉及「目的」,將學問當成一種「工具」。除了人文學之外,其他學問領域所學到的知識可以當成什麼工具,都能輕易地掌握。主修經營學的話,管理知識和能力成為工具;專攻醫學的話,醫學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也能成為工具,因此以「工具」目的來看待所有的學問和專攻。

相反地,人文學完全不同。人文學是「以人為本」的學問,學習人文學注重的是本身的改變和提升,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曾指出重要的理性規範:「人即目的,而非工具。」人類並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誕生的工具人,人文學也不是為了達到目地而誕生的工具學問,而是為了達到更好的狀態、更高尚的人格而存在。

然而,單純以人文學不是創造工具的學問,便認為人文學沒有實用性,是一種誤判,即使有些人文學的內容看起來像是拒絕與實用性連結,事實上是人文學主張不以實用性衡量,自然沒有教導實用性。加上成熟且聰明的人本身不會成為工具,但他所擁有的內涵可以運用在企業經營上,或許就在我們預料不到的瞬間發光發熱,近來這樣的效果開始引人矚目。

透過人文學的訓練可以增強企業需要的實用「能力」,但是人文學怎樣才能具有實用性?這在人文學內部是難解的問題,也是部分的人文學家認為,人文學的本質與實用性有一定距離的原因。

人文學的學習過程,看起來就像是學習「純粹的學問」,閱讀哲學經典和文學書籍,以及研究歷史,這些知識無法馬上在社會中運用,看起來像是為了獲得「真理」與「智慧」,在高尚且純粹目的下學習,因此,許多人稱人文學為純粹的學問。純粹的學問雖然也可能具有實用性,但根本目的並非為此,純粹的學問以「探究真理」和「解決好奇心」為目的。自然科學雖然也是一門純粹的學問,但科學可以立即連結技術,因此在實用性層面上,比較之下人文學較不實用。

那麼,純粹的人文學如何具有實用性?「純粹」在本質上追求的,是否與「實用」相反呢?或許本質上有所不同,結果卻可能是一致的。例如,物理學、生物學也可說是純粹的學問,但學習物理學與生物學,能將知識轉變為實用的技術,換句話說,社會上如何運用學問,與學問的特性無關,這是因為學問可以衍生實用性,即使學問本身並不懷有那樣的目的。

人文學看起來毫不實用,第一個理由是閱讀與現實生活距離遙遠的經典,或是深究哲學思想。人文學為什麼要研究經典或久遠以前的思想呢?因為人文學不像自然科學,只著重現代社會用得上的,用不上的就予以拋棄。人文學持續保存經典,研究並傳承,自然科學則認為除了正確的知識或核心內容之外,沒有必要學習過去的知識,以是否符合現實世界來評斷對與錯,認為只有被同時代接受的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才正確。然而,在人文學中對或錯有多樣的解釋面向,如果是受過去影響的思想,則以當時的觀點重新審視。這就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最大的差異,因此,學習經典著作對人文學來說不可或缺。

人文學看起來毫不實用,第二個理由是人文學的經典著作注重追求「精神上」的知識,而非現實或物質上的事物,這也是人文學被稱為「精神科學」的原因。柏拉圖的思想是西洋哲學的根源,對於人文學的影響至今未減。他的影響有多大呢?英國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說:「日後所有的西方哲學,不過是對柏拉圖思想的註解。」這句話受到諸多認可。柏拉圖的中心思想重視精神領域中的「理型」(idea),而非所知覺到的現實世界。

東洋思想的潮流重視精神更勝於物質,自然不必多說。東洋哲學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哲學等三個主要流派,這三個流派的思想雖然互相排斥,共通點是重視精神層面大於現實和物質層面。孔孟為儒學的代表思想家,重視仁、義、禮、智等道德;後代同屬儒學哲學的朱子學(性理學)認為,上天與精神結合的「理」,比土地與現實結合的「氣」更重要;道家探討個人的心靈與精神層次;佛教則是參透現實的苦痛,主張以超越克服執著。

由於上述這兩個理由,許多人認為純粹的人文學,與實用性的距離十分遙遠,是無法確切反映現代社會的學問。然而,在這裡必須注意的是,人文學並非只是追尋和吸收過去的思想,而是懷著「批判性思考」去仔細審視事物。事實上,「哲學性思考」是人文學中最重要的一環,核心概念就是「批判精神」。了解的話就能知道,學習並探究經典著作,目的是為了能夠準確地「判斷」與「評價」,換句話說,為了做正確的判斷,必須先熟讀並正確理解經典。

與人文學不同,自然科學所學的是一絲不苟的法則,重新檢視常識科學去推翻原有的結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學生只要熟記並接受理論與法則即可;但是在人文學領域中,學生可以盡情地批判經典,透過辯論與論文累積批判的能力,自然而然培養出自己的觀點。此外,批判精神有助於提升教養與判斷能力,而提升個人能力就是人文學最真切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