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穿越福爾摩沙》推薦序:閱讀魯特台灣遊記的五種方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領北婆羅洲政廳理民官魯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於1921年4月3日至11日在臺灣做由南到北的旅行,前後九天,寫出當時對臺灣的觀察,雖然主觀又片面,但卻能道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後的優缺點,且有其獨到的觀點,無非拜其有北婆羅洲的經驗所賜。
文: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英領北ボルネオ(北婆羅洲)政廳理民官魯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於1921年4月3日至11日在台灣做由南到北的旅行,前後九天,寫出當時對台灣的觀察,雖然主觀又片面,但卻能道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的優缺點,且有其獨到的觀點,無非拜其有北婆羅洲的經驗所賜。
Through Formosa這本書,1990年由南天書局影印出版,當時利用的人不多,到2005年呂紹理、2009年汪小平引用為研究素材時,該書仍未廣為各界所知,時至今年(2017年)出版中文翻譯本,仍在賞味期內。這本書寫於作者三十三歲時,書中穿挿了二十三張照片、四個附表,大致上一半是當時的見聞,另一半則採自前人的著作。
究竟要如何來讀這本書?首先要了解1921年初的台灣,其次是魯特的書寫手法,第三是總督府的接待策略,第四是這本書描寫的台灣樣貌,最後談我如何觀看本書。
一、1921年初的台灣
由日本在1895年6月開始殖民統治台灣,到作者來台前夕的1921年3月,已經治台25年,等於是一半的時間。1920年10月,在田健治郎總督的主導下,地方行政區劃成為五州二廳,有了大改變。田健治郎總督於1919年被原敬內閣任命為首任台灣文官總督,到1921年正面臨「法31號」到期,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是否仍走內地延長主義的路,必須得到日本的眾議院、貴族院通過。
而這時台灣人鑒於「法31號」快要到期,積極爭取自治的機會,因此在林獻堂的領導下得到187人連署,而在1月30日向日本第四十四議會眾議院、貴族院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而在2月18日、3月21日排入兩院議程。田總督為參加議會,於1月13日回到日本。經田總督的努力答詢,衆議院在2月17日、貴族院在3月5日通過總督委任立法案,即「法3號」,繼續推行內地延長主義。
該案一過,下村總務長官乃在3月8日趕回台灣,田總督則遲至4月22日才回到台灣,因此魯特在台期間見不到田總督。當時在台灣的外國領事有,英國駐淡水領事G. H. Phipps(菲普斯,1920-1925)、美國駐淡水台北領事H. B. Hitchcock(1919.9-1922.9),這兩人魯特在這次旅行都見過面。這一年也是總督府的理「蕃」政策漸有成效,角板山已成為重要的參觀「樣板」之時。3月15日英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Sir C. N. E. Eliot(1920.4-1926)來台參觀時,也在旅程的最後到了角板山。
這時總督府在糖業、專賣事業上獲益不少,嘉義的製材事業也蒸蒸日上,台灣在所謂「大正民主」時期,相對於日本治台初期,早已有了顯著的變化。不僅如此,日本方面對台灣的風俗民情也有更多的了解,長期擔任法院通譯的片岡巖,其鉅著《台灣風俗誌》(一千多頁)在當年二月正式出版,即為一例。
二、魯特的遊記中的書寫手法
據譯者蔡耀緯的研究,本書作者魯特曾寫過詩歌、旅行記、傳記、科幻小說、童書,尤其出了兩本關於英屬北婆羅洲的專書,是個著作等身的作家。大凡遊記的書寫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也會受到同地點遊記的「纏繞」,想要先由別人的經驗中去補足自己的欠缺,或就遊記描寫的內容加以印證,增加自己的見解,並加上評論,以超越過去,增加時代感。如他對台灣早期以來的歷史和日本統治的情形十分陌生,必須大量參考、引用達飛聲(又譯成戴維生、禮密臣)的大著《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竹越與三郎的《台灣統治志》、甘為霖的《荷據下的福爾摩莎》,甚至英國駐淡水領事菲普斯的看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魯特常用文明的眼光來批評他認為不太文明的一切,做為吸引讀者的手法,因而遊記有寫實也有寫虛的部份。比如他在描寫十天中安排行程、緊跟在旁的總督府外事課通譯越村長次,不許他逸出行程去參觀專賣局鴉片製造廠、軍營,且要幫台南的燈籠繪畫師、在嘉義市街上的米販拍照時,所提出的理由分別是:「福爾摩沙人討厭被拍攝,他們相信若你拍下了他們的相貌,會害他們早死。」、「這時越村再次展露他的偏見,警告我們此人會因迷信的顧忌而不願停下腳步。」
越村真的如此說嗎?不無可疑之處。因當時台灣社會早就知道照片的拍攝和用處,如自1897年申請護照時就需要照片,公學校的孩童至少有畢業照。無疑地,魯特將越村當成書中的第二主角,來增加書的可看性;由此也可以彰顯這兩張照片的珍貴性,這也是書中絶無僅有的三個福爾摩沙人的照片。
較一般的遊記包括行程、每日的旅遊點、食物、臨時的家——旅館、交通工具的描寫外,本書加上許多感想,甚至是批評,其中有台灣過去和現在的比較,有本地和北婆羅洲的比較(包括語言、人種、習慣、統治手法)。在書中,作者對原住民寄予深厚的同情,批評日本對原住民的統治手法,希望能效法英國統治北婆羅洲、馬來西亞,美國統治菲律賓,充分流露出作者的西方優越感。不僅如此,對日式的飲食、吃出聲音、脫鞋、洗浴、日式旅社、混搭的打扮都特別不喜歡,亦呈現出作者依據習慣論斷,沒有做為遊人的隨遇而安,但讀者反能由他的批評,來了解與他格格不入的日式生活文化。總之,作者的書寫策略是亦虛亦實、夾議夾敍,因而引人入勝。
三、總督府的接待策略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