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1921穿越福爾摩沙》推薦序:閱讀魯特台灣遊記的五種方法

《1921穿越福爾摩沙》推薦序:閱讀魯特台灣遊記的五種方法
Photo Credit: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領北婆羅洲政廳理民官魯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於1921年4月3日至11日在臺灣做由南到北的旅行,前後九天,寫出當時對臺灣的觀察,雖然主觀又片面,但卻能道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後的優缺點,且有其獨到的觀點,無非拜其有北婆羅洲的經驗所賜。

文: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英領北ボルネオ(北婆羅洲)政廳理民官魯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於1921年4月3日至11日在台灣做由南到北的旅行,前後九天,寫出當時對台灣的觀察,雖然主觀又片面,但卻能道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的優缺點,且有其獨到的觀點,無非拜其有北婆羅洲的經驗所賜。

Through Formosa這本書,1990年由南天書局影印出版,當時利用的人不多,到2005年呂紹理、2009年汪小平引用為研究素材時,該書仍未廣為各界所知,時至今年(2017年)出版中文翻譯本,仍在賞味期內。這本書寫於作者三十三歲時,書中穿挿了二十三張照片、四個附表,大致上一半是當時的見聞,另一半則採自前人的著作。

究竟要如何來讀這本書?首先要了解1921年初的台灣,其次是魯特的書寫手法,第三是總督府的接待策略,第四是這本書描寫的台灣樣貌,最後談我如何觀看本書。

一、1921年初的台灣

由日本在1895年6月開始殖民統治台灣,到作者來台前夕的1921年3月,已經治台25年,等於是一半的時間。1920年10月,在田健治郎總督的主導下,地方行政區劃成為五州二廳,有了大改變。田健治郎總督於1919年被原敬內閣任命為首任台灣文官總督,到1921年正面臨「法31號」到期,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是否仍走內地延長主義的路,必須得到日本的眾議院、貴族院通過。

而這時台灣人鑒於「法31號」快要到期,積極爭取自治的機會,因此在林獻堂的領導下得到187人連署,而在1月30日向日本第四十四議會眾議院、貴族院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而在2月18日、3月21日排入兩院議程。田總督為參加議會,於1月13日回到日本。經田總督的努力答詢,衆議院在2月17日、貴族院在3月5日通過總督委任立法案,即「法3號」,繼續推行內地延長主義

該案一過,下村總務長官乃在3月8日趕回台灣,田總督則遲至4月22日才回到台灣,因此魯特在台期間見不到田總督。當時在台灣的外國領事有,英國駐淡水領事G. H. Phipps(菲普斯,1920-1925)、美國駐淡水台北領事H. B. Hitchcock(1919.9-1922.9),這兩人魯特在這次旅行都見過面。這一年也是總督府的理「蕃」政策漸有成效,角板山已成為重要的參觀「樣板」之時。3月15日英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Sir C. N. E. Eliot(1920.4-1926)來台參觀時,也在旅程的最後到了角板山。

這時總督府在糖業、專賣事業上獲益不少,嘉義的製材事業也蒸蒸日上,台灣在所謂「大正民主」時期,相對於日本治台初期,早已有了顯著的變化。不僅如此,日本方面對台灣的風俗民情也有更多的了解,長期擔任法院通譯的片岡巖,其鉅著《台灣風俗誌》(一千多頁)在當年二月正式出版,即為一例。

二、魯特的遊記中的書寫手法

據譯者蔡耀緯的研究,本書作者魯特曾寫過詩歌、旅行記、傳記、科幻小說、童書,尤其出了兩本關於英屬北婆羅洲的專書,是個著作等身的作家。大凡遊記的書寫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也會受到同地點遊記的「纏繞」,想要先由別人的經驗中去補足自己的欠缺,或就遊記描寫的內容加以印證,增加自己的見解,並加上評論,以超越過去,增加時代感。如他對台灣早期以來的歷史和日本統治的情形十分陌生,必須大量參考、引用達飛聲(又譯成戴維生、禮密臣)的大著《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竹越與三郎的《台灣統治志》、甘為霖的《荷據下的福爾摩莎》,甚至英國駐淡水領事菲普斯的看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魯特常用文明的眼光來批評他認為不太文明的一切,做為吸引讀者的手法,因而遊記有寫實也有寫虛的部份。比如他在描寫十天中安排行程、緊跟在旁的總督府外事課通譯越村長次,不許他逸出行程去參觀專賣局鴉片製造廠、軍營,且要幫台南的燈籠繪畫師、在嘉義市街上的米販拍照時,所提出的理由分別是:「福爾摩沙人討厭被拍攝,他們相信若你拍下了他們的相貌,會害他們早死。」、「這時越村再次展露他的偏見,警告我們此人會因迷信的顧忌而不願停下腳步。」

越村真的如此說嗎?不無可疑之處。因當時台灣社會早就知道照片的拍攝和用處,如自1897年申請護照時就需要照片,公學校的孩童至少有畢業照。無疑地,魯特將越村當成書中的第二主角,來增加書的可看性;由此也可以彰顯這兩張照片的珍貴性,這也是書中絶無僅有的三個福爾摩沙人的照片。

較一般的遊記包括行程、每日的旅遊點、食物、臨時的家——旅館、交通工具的描寫外,本書加上許多感想,甚至是批評,其中有台灣過去和現在的比較,有本地和北婆羅洲的比較(包括語言、人種、習慣、統治手法)。在書中,作者對原住民寄予深厚的同情,批評日本對原住民的統治手法,希望能效法英國統治北婆羅洲、馬來西亞,美國統治菲律賓,充分流露出作者的西方優越感。不僅如此,對日式的飲食、吃出聲音、脫鞋、洗浴、日式旅社、混搭的打扮都特別不喜歡,亦呈現出作者依據習慣論斷,沒有做為遊人的隨遇而安,但讀者反能由他的批評,來了解與他格格不入的日式生活文化。總之,作者的書寫策略是亦虛亦實、夾議夾敍,因而引人入勝。

三、總督府的接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