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

《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
Photo Credit: Erik Erikso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九五八年,艾瑞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他藉由研究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探討像路德這樣面臨認定混淆與掙扎的問題的人如何能走過心理困境,並找到力量,甚至影響了大歷史的發展——這當然也是艾瑞克森自己殷切想解答的問題。

文:洪瑞斌(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是極其知名的心理學家,因為他提出了名聞遐邇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以及「自我認定」等重要概念。八階段理論橫跨人一生的生命週期,並主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或危機(見表)。包括艾瑞克森自己在內的多數學者都認為,青少年的認定危機是所有階段最重要的,而且自我認定這個主題其實貫穿整個生命歷程。簡言之,艾瑞克森認為人一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就是尋找、確認並完成自我的建構過程。

這本《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正是艾瑞克森闡述自我認定概念及心理社會發展論的重要作品,有著基石般的作用;也是後世學者公認「心理傳記」研究的早期典範之作。他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為研究個案,詮釋並展現了一個歷史案例自我認定的發展歷程。當然,若對基督新教之變革領導者——馬丁.路德有興趣,本書應該能夠帶您揣摩他的心路歷程,不同於一般傳記作品,更貼近路德的內在世界。

心理學理論的建構總是呼應著心理學家個人的生命故事。若對其生平與故事毫無所悉,頂多覺他的理論言之成理,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但若能進入心理學家的生命,將發現他的理論與生命緊緊相扣。

艾瑞克森的人生八階段

艾瑞克森認為人生每個階段在心理上都有要面對的「危機」(crisis),這危機與個人當時最主要的社會互動情況有關。危機也是轉機,若成功度過或解決危機,則人生得以繼續開展,若否,則可能在心理發展上帶來較負面的影響。

時期 「心理-社會」危機 與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之對應
1 嬰兒期 信任 或 不信任 口腔期
2 幼兒期 自主 或 羞怯懷疑 肛門期
3 學齡前兒童期 主動積極 或 內疚 性器期
4 學齡兒童期 勤勉 或 自卑 潛伏期
5 青少年期 認定 或 角色混淆 兩性期
6 成年早期 親密 或 疏離 ————
7 成年中期 傳承 或 停滯 ————
8 成年晚期 自我整合 或 絕望 ————

【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

童年的困惑:我是誰?

艾瑞克森很小就在心底產生「我是誰?」的疑問。他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生父,是所謂的「私生子」。雖然母親與繼父基於善意盡可能掩蓋事實,並騙他說繼父即為親生父親,但從親戚、鄰居的流言以及他們的尷尬態度,艾瑞克森還是覺得不對勁,這對他造成了影響。養子的身份也讓艾瑞克森與繼父不親近,雖然他覺得繼父很慈祥,但仍然感到孤獨,並對自己的身份疑惑。

艾瑞克森擁有金髮、藍眼、高大的典型北歐人外型,而父母皆為黑髮猶太人,母親家族居於丹麥,繼父家族居於德國,當他們定居於德國時,艾瑞克森常遭到排斥,顯得與同儕不相容。例如他的外型使他在猶太社區教會中得到了「非猶太人」的外號,被當作異教徒。但回到學校裡,德國同學卻認為他是「猶太人」與「外國人」(丹麥人),對他排擠與屈辱。

猶太教與異教、德國與丹麥、生父與繼父⋯⋯,艾瑞克森的童年可說就是學習如何在不同「界限」上生存的過程,這樣的經驗開啟了一個起點,累積了探索「認定」問題的能量。

他從小就像是「白烏鴉」,飛到烏鴉群中被追趕、被排斥,不被接納;飛到鴿子群裡,牠們還是覺得你是烏鴉。當他被這一群排擠,那一群也不能接受他時,他找不到自己屬於哪一群,他不禁要問「我是誰?」、「我屬於何處?」。

流浪是為了找尋自我

青年艾瑞克森從高中畢業(一九二〇年)後,花了人生精華的六、七年青春去流浪。流浪是因為不知自己未來要走向何方,也是為了追尋自我。艾瑞克森在學校成績並不好,對學校裡刻板、強迫記憶的正規教育感到厭倦,雖然考取了大學入學資格,但並未就讀。繼父希望他學醫繼承衣缽,但他卻心怡於藝術。這部份是受到母親影響。艾瑞克森的母親卡拉散發著開放、自由的特質,喜歡閱讀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書,從年輕時就一直結交藝術家朋友。艾瑞克森也喜歡那些藝術家朋友,十二歲就模仿他們做木雕。

流浪的歲月裡,艾瑞克森一度以藝術為志,並曾在不同的地方學習藝術,包括雕刻與素描。但是當他發覺自己不會使用色彩,而且永遠無法跟上米開朗基羅等偉大藝術家時,他放棄了藝術之路。這段期間他到過慕尼里、法義邊界、托斯卡尼、佛羅倫斯等地。在當時的德國文化中,徒步旅行是青少年常見的事,但艾瑞克森的旅程似乎特別長。

他從無形界限的漂流,轉到有形疆域的遊蕩,是為了找到一個方向與出口,形體在「非此」與「非彼」間的邊緣與曖昧地帶遊走,內在也跟著反芻與思索,卻也只能等待口的亮光乍現。

意外的新希望與出口

艾瑞克森並未因青年時的流浪確定人生方向,反而因體認自己無法走藝術之路而內心更加混亂。當時他處在一種脆弱、退縮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謂的「自我認定危機」。所幸,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啟了他的事業,當他被分裂的自我拖到生命底層時,好友彼得意外帶給他一條生路,拯救了他。

在彼得的邀請下,艾瑞克森有機會和彼得一起在維也納海茲(Hietzing)學校教書,這所學校是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與二位朋友根據精神分析原則所創的實驗性學校,學生人數很少,至多不超過十幾位小朋友。艾瑞克森教導小朋友藝術、歷史與德國文學,他親切而敏感,十分受小朋友歡迎。也因為在海茲的工作,艾瑞克森有機會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並在她的引領下,學習精神分析、兒童分析,接受蒙特梭利訓練,並且有機會和哈特曼(Heinz Hartmann)、阿齊洪(August Aichhorn)等重量級大師學習。

艾瑞克森確認了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為志業,尤其,精神分析工作可以結合他原本的藝術興趣,他透過心理話劇、繪畫來分析兒童內在情緒,這使他保有敏銳性與創造性的藝術氣質。一九三三年,他到了維也納之後的六年,艾瑞克森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會員,這代表他已完成專業訓練,可以開始以精神分析執業。

他好像馬戲團的空中飛人,在空中擺盪著,此刻對面的握把沒有出現,他卻已經放開原本抓住的握把,他感覺自己開始往下墜,掉到無止盡的深淵。所幸此時機遇給了他一個出口——精神分析,他終於找到了可以滿足自己藝術興趣以及敏感氣質的志向。

依賴身邊女性的照顧

艾瑞克森身邊不時出現重要的女性,而且他依賴她們的照顧甚深。

最早是母親卡拉。在卡拉與艾瑞克森的繼父泰德再婚之前,有三年時間為躲開閒言閒語而離開家族,只與艾瑞克森兩人相依為命,母子間建立了一種特別的關係。艾瑞克森從小就感覺到母親對他充滿期待,母親是他所有的生命希望與力量泉源,也讓他感到自己與眾不同。後來在維也納,艾瑞克森應該有機會尋找其他男性精神分析師與督導老師,但是他選擇了安娜.佛洛伊德,除了安娜欣賞他之外,安娜也像他母親一樣具有保護性、聰明而具吸引力,再說他從小就習慣女性的照顧與保護,因此雖然他一直尋找並渴望男性父親形象的認定,但女性實質上餵養他、照顧他,給他力量,讓他逐漸發展出自我以及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