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德》導讀:淺談心理學巨匠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九五八年,艾瑞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他藉由研究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探討像路德這樣面臨認定混淆與掙扎的問題的人如何能走過心理困境,並找到力量,甚至影響了大歷史的發展——這當然也是艾瑞克森自己殷切想解答的問題。
文:洪瑞斌(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是極其知名的心理學家,因為他提出了名聞遐邇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以及「自我認定」等重要概念。八階段理論橫跨人一生的生命週期,並主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或危機(見表)。包括艾瑞克森自己在內的多數學者都認為,青少年的認定危機是所有階段最重要的,而且自我認定這個主題其實貫穿整個生命歷程。簡言之,艾瑞克森認為人一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就是尋找、確認並完成自我的建構過程。
這本《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正是艾瑞克森闡述自我認定概念及心理社會發展論的重要作品,有著基石般的作用;也是後世學者公認「心理傳記」研究的早期典範之作。他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為研究個案,詮釋並展現了一個歷史案例自我認定的發展歷程。當然,若對基督新教之變革領導者——馬丁.路德有興趣,本書應該能夠帶您揣摩他的心路歷程,不同於一般傳記作品,更貼近路德的內在世界。
心理學理論的建構總是呼應著心理學家個人的生命故事。若對其生平與故事毫無所悉,頂多覺他的理論言之成理,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但若能進入心理學家的生命,將發現他的理論與生命緊緊相扣。
艾瑞克森的人生八階段
艾瑞克森認為人生每個階段在心理上都有要面對的「危機」(crisis),這危機與個人當時最主要的社會互動情況有關。危機也是轉機,若成功度過或解決危機,則人生得以繼續開展,若否,則可能在心理發展上帶來較負面的影響。
時期 | 「心理-社會」危機 | 與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之對應 | |
1 | 嬰兒期 | 信任 或 不信任 | 口腔期 |
2 | 幼兒期 | 自主 或 羞怯懷疑 | 肛門期 |
3 | 學齡前兒童期 | 主動積極 或 內疚 | 性器期 |
4 | 學齡兒童期 | 勤勉 或 自卑 | 潛伏期 |
5 | 青少年期 | 認定 或 角色混淆 | 兩性期 |
6 | 成年早期 | 親密 或 疏離 | ———— |
7 | 成年中期 | 傳承 或 停滯 | ———— |
8 | 成年晚期 | 自我整合 或 絕望 | ———— |
【艾瑞克森的生命故事】
童年的困惑:我是誰?
艾瑞克森很小就在心底產生「我是誰?」的疑問。他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生父,是所謂的「私生子」。雖然母親與繼父基於善意盡可能掩蓋事實,並騙他說繼父即為親生父親,但從親戚、鄰居的流言以及他們的尷尬態度,艾瑞克森還是覺得不對勁,這對他造成了影響。養子的身份也讓艾瑞克森與繼父不親近,雖然他覺得繼父很慈祥,但仍然感到孤獨,並對自己的身份疑惑。
艾瑞克森擁有金髮、藍眼、高大的典型北歐人外型,而父母皆為黑髮猶太人,母親家族居於丹麥,繼父家族居於德國,當他們定居於德國時,艾瑞克森常遭到排斥,顯得與同儕不相容。例如他的外型使他在猶太社區教會中得到了「非猶太人」的外號,被當作異教徒。但回到學校裡,德國同學卻認為他是「猶太人」與「外國人」(丹麥人),對他排擠與屈辱。
猶太教與異教、德國與丹麥、生父與繼父⋯⋯,艾瑞克森的童年可說就是學習如何在不同「界限」上生存的過程,這樣的經驗開啟了一個起點,累積了探索「認定」問題的能量。
他從小就像是「白烏鴉」,飛到烏鴉群中被追趕、被排斥,不被接納;飛到鴿子群裡,牠們還是覺得你是烏鴉。當他被這一群排擠,那一群也不能接受他時,他找不到自己屬於哪一群,他不禁要問「我是誰?」、「我屬於何處?」。
流浪是為了找尋自我
青年艾瑞克森從高中畢業(一九二〇年)後,花了人生精華的六、七年青春去流浪。流浪是因為不知自己未來要走向何方,也是為了追尋自我。艾瑞克森在學校成績並不好,對學校裡刻板、強迫記憶的正規教育感到厭倦,雖然考取了大學入學資格,但並未就讀。繼父希望他學醫繼承衣缽,但他卻心怡於藝術。這部份是受到母親影響。艾瑞克森的母親卡拉散發著開放、自由的特質,喜歡閱讀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書,從年輕時就一直結交藝術家朋友。艾瑞克森也喜歡那些藝術家朋友,十二歲就模仿他們做木雕。
流浪的歲月裡,艾瑞克森一度以藝術為志,並曾在不同的地方學習藝術,包括雕刻與素描。但是當他發覺自己不會使用色彩,而且永遠無法跟上米開朗基羅等偉大藝術家時,他放棄了藝術之路。這段期間他到過慕尼里、法義邊界、托斯卡尼、佛羅倫斯等地。在當時的德國文化中,徒步旅行是青少年常見的事,但艾瑞克森的旅程似乎特別長。
他從無形界限的漂流,轉到有形疆域的遊蕩,是為了找到一個方向與出口,形體在「非此」與「非彼」間的邊緣與曖昧地帶遊走,內在也跟著反芻與思索,卻也只能等待口的亮光乍現。
意外的新希望與出口
艾瑞克森並未因青年時的流浪確定人生方向,反而因體認自己無法走藝術之路而內心更加混亂。當時他處在一種脆弱、退縮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謂的「自我認定危機」。所幸,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啟了他的事業,當他被分裂的自我拖到生命底層時,好友彼得意外帶給他一條生路,拯救了他。
在彼得的邀請下,艾瑞克森有機會和彼得一起在維也納海茲(Hietzing)學校教書,這所學校是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與二位朋友根據精神分析原則所創的實驗性學校,學生人數很少,至多不超過十幾位小朋友。艾瑞克森教導小朋友藝術、歷史與德國文學,他親切而敏感,十分受小朋友歡迎。也因為在海茲的工作,艾瑞克森有機會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並在她的引領下,學習精神分析、兒童分析,接受蒙特梭利訓練,並且有機會和哈特曼(Heinz Hartmann)、阿齊洪(August Aichhorn)等重量級大師學習。
艾瑞克森確認了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為志業,尤其,精神分析工作可以結合他原本的藝術興趣,他透過心理話劇、繪畫來分析兒童內在情緒,這使他保有敏銳性與創造性的藝術氣質。一九三三年,他到了維也納之後的六年,艾瑞克森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會員,這代表他已完成專業訓練,可以開始以精神分析執業。
他好像馬戲團的空中飛人,在空中擺盪著,此刻對面的握把沒有出現,他卻已經放開原本抓住的握把,他感覺自己開始往下墜,掉到無止盡的深淵。所幸此時機遇給了他一個出口——精神分析,他終於找到了可以滿足自己藝術興趣以及敏感氣質的志向。
依賴身邊女性的照顧
艾瑞克森身邊不時出現重要的女性,而且他依賴她們的照顧甚深。
最早是母親卡拉。在卡拉與艾瑞克森的繼父泰德再婚之前,有三年時間為躲開閒言閒語而離開家族,只與艾瑞克森兩人相依為命,母子間建立了一種特別的關係。艾瑞克森從小就感覺到母親對他充滿期待,母親是他所有的生命希望與力量泉源,也讓他感到自己與眾不同。後來在維也納,艾瑞克森應該有機會尋找其他男性精神分析師與督導老師,但是他選擇了安娜.佛洛伊德,除了安娜欣賞他之外,安娜也像他母親一樣具有保護性、聰明而具吸引力,再說他從小就習慣女性的照顧與保護,因此雖然他一直尋找並渴望男性父親形象的認定,但女性實質上餵養他、照顧他,給他力量,讓他逐漸發展出自我以及專業。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