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也許你不在意多加點班,但如果「一例一休」修法會影響你的薪資水準呢?

也許你不在意多加點班,但如果「一例一休」修法會影響你的薪資水準呢?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民間可以透過倡議,改變社會主流對勞務薪資的價值觀。政府也應該從這些制度面的角度著手,讓勞工實質擁有與勞方對等的議價能力。這才是既能健全市場運作,又能兼顧勞工權益的做法。

這週隨著賴清德提出「一例一休」的修改草案,沈寂一陣子的勞工福利問題又再度被搬上檯面。但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次民間抗爭的力度不如前幾年的同志婚姻、歷史課綱以及服貿議題。此外,整個社會對這個議題討論的熱烈程度,也不如前政府執政時期的22K政策

如果觀察社會上的相關討論,大眾對一例一休修法議題相對冷感,原因或許出自以下兩點:

  1. 比起休假,許多人更關心的是低薪所造成的生活壓力。若是能提高收入,工作時數高點也沒關係。
  2. 過去幾年無論是關廠工人案、華航罷工案乃至22K政策,社會都為了抗爭投入了巨大能量。但幾年苦鬥下來,勞工的工作條件不只沒有提升,這兩年新政府推動的政策更讓人感到勞權倒退。因此很多人開始產生疲乏,認為抗爭不會產生效果。

從這裡看來,與其談台灣勞工過勞如何嚴重,不如來談談怎麼提升薪水大家會更有興趣。但有趣的問題在於,一例一休的修法表面上跟薪水高低沒有關係,實際上卻是影響社會整體薪資水準的重要環節。

可能有人覺得我在胡說,這兩個明明就是不同的議題,怎麼會有關係?會這麼想的人,不妨也一起看到最後,看看這兩個議題究竟有沒有關係。

決定價格的機制是什麼?

我們接著就從經濟學開始,來談談決定薪資水準的機制究竟是什麼。既然是談經濟學,談的自然就是所謂的供給跟需求。過去我在〈同病相憐的Pokémon GO與台灣人才〉與〈炒房者不敢告訴你的真實經濟學〉這兩篇文章中,我們都強調過一個概念:

決定價格的「需求」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只是反應當事人的心理狀態。

雖然以前已經談過很多,這裡還是舉個小例子讓第一次加入討論的朋友能快速了解這個概念。如果大家曾經看過最近很紅的直播App,就會發現哪些主播收的禮物多,哪些觀眾送的多,其實沒什麼具體的標準。有些人在看直播時,被某個主播一瞬間的笑容勾住,手一滑禮物就送出去了。有的人則是在意主播重不重視他,會不會跟他聊天。有的人則是在意主播的才藝功夫,有的人則是被主播的努力感動。

至於送禮的大小,每個人的考量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是每個月定期定額,刷完就等下個月。有的人是只要主播合他意,送禮額度就啦啦啦無上限。有的人則是看自己的財務狀況,寬裕就多送,不寬裕就少送。

RTX356NJ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從這些「線上交易」來分析,這些消費行為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沒有共通點」。

如果我們用供需法則來看,直播主對進直播間看他直播的觀眾提供的服務是一樣的,但面對這樣的服務,每個觀眾內心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不同,他們願意付出的「價格」也不同。但從上面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同的出價,其實反應了出價者內心相信的價值觀。

定期定額送禮物的人、送禮啦啦啦無上限的人、寧願沒互動也只想搭便車看免錢的人,他們在看待直播表演價值的思考上,肯定是不一樣的。講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我在說廢話。但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廢話」其實是商業社會中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們無論在進行任何交易時,往往會訴諸某些標準,來判斷自己有沒有吃虧。但我們會覺得這些標準可靠,在於我們「相信」他。某些菜籃族買股票不相信專業分析師,但相信攤販老闆的明牌,原因就是在於大量跟攤販老闆交易與互動的經驗,讓這些菜籃族信任攤販老闆提供的資訊,願意出價承購這些高風險股票。有的人聽從電視上的股票「老師」報的價格進場購買股票,也是因為老師在電視上的表現讓他對老師提供的估價標準產生信任。至於相信經濟學研究的人,自然也會依照學理提供的價值標準來判斷股票的價格合不合理。

可以說控制價格的「需求」既然是反應人心,自然就會受到外在影響而產生變化。雖然每個人多少不同,但大家應該都同意多數人都容易有「從眾」的心理。所以我們找餐廳會先看網友評價,決定這個餐廳的CP值(性價比)是否可以接受。當大家都同意某項物品值得某個價格時,多數時候我們也願意付出某個價格而不會感到吃虧。也因為如此,雖然市場上還是存在各種出價,但主流市場的價格多半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趨勢。

勞務在市場的價格也是如此。在過去價值觀保守的時代,除了少數人願意砸大錢在「戲子」身上,多數人不但會覺得不值得,甚至會罵這些出價的人是「浪蕩子」。而在追星盛行的現代,大眾都認同追星就是一個花大錢的活動。我們不會去質疑國際巨星演唱會的票價沒有那個價值,我們只會去衡量自己負不負擔得起。

所以台灣薪水之所以會這麼低,就是因為市場上多數人都相信這些工作就是值得這個價錢。這既然是大家在自由意志下得出的共識,那我們就應該尊重他。

這樣的觀念也是以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派,之所以認為價格根本不需要考慮「成本」的原因。他們認為任何對市場的干預,就算是基於善意,也是對自由意志的踐踏。因此他們會說「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這也是很多新自由主義信奉者,會覺得市場價格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合理的,會覺得低薪是社會問題,只是大家的眼睛業障重背後的主要邏輯。

價格真的是這麼虛無的東西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扣連到另一個問題:「我們希望追求什麼樣的生活?」

我很久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談唐朝劉晏主持的漕運,要求保障船隻收購價格維持技術人員生活品質。並且預言只要價格跌破半價,唐朝的漕運就會因為船隻品質下滑而完蛋。而後來歷史的發展果然一如劉晏所料。漕運完蛋也間接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後來有位老友以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觀點寫了一篇文章反駁我。認為官員只要設好KPI,根本不需要維持價格水準也能確保船隻品質。這種說法乍看很有道理,但卻忽略了官員的KPI只是代表官員相信的價格。當這個價格離工匠相信的價格太遠,技術高的工匠思考機會成本後大可去別處任職,或是轉行不幹。最後剩下來替政府工作的工匠,自然就是自認技術價值遠低於那個價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