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不列顛血脈仍在當代城市紋理中迴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從消逝中的殖民遺產走向崛起中國家的強大衝擊,這對過去的不列顛帝國城市來說並不容易。本書的其中一曲弦外之音,就是要呈現這段不平靜的轉變。
文: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說起來,透過城市史來追尋帝國的故事,是種顯而易見的做法。殖民活動一開始或許是種田野間的追求,多半涉及到從異國土地上獲取礦藏或農產,但若缺乏將財富運回本國的城市基礎建設,殖民行動也發展不起來。一開始,這代表要建立口岸——例如為糖產而建的橋鎮,為漁業而生的波士頓,或是為金礦而蓋的墨爾本;接下來則是從造船業到金融服務業、食品業、娛樂業與零售業等圍繞這些口岸出現、更為複雜的經濟活動。最早的市政目標紛紛隨著這些早期的拓殖地出爐。在十六世紀作開路先鋒的阿爾斯特各個種植園間,是有個要建設新都——伊莉莎貝莎(Elizabetha)的計畫。
無獨有偶,一六一九年時倡議在維吉尼亞開闢柏克萊種植園(Berkeley Plantation)的發起人們,委託他們的代表約翰.伍德利夫(John Woodleefe)船長「設立、建造一處名為巴克利(Barkley)的城鎮,讓我們的人手與各色其他居民在裡面定居、耕種,我們希望能以此榮耀大能的神、拓展基督宗教,鞏固當地的種植園整體並獲利,促進吾輩獨享的福祉與利益,不分主人與奴僕」。這兩座計畫中的城市都沒有開花結果。但對於具備極大商業與戰略價值的殖民地,中央政府的確迅速提高撥給城市的經費,以支應建設軍營、敬拜場所,扶植產業與供應殖民者生活上衣裝所需的開銷。書中的十座城市裡,有九座是以港口經濟體展開其輝煌生命的。
這些城市裡的大多數同樣為殖民城市獨有的特色提供證明——城市史學家安東尼.D.金恩(Anthony D. King)第一個列出這些特色:權力主要掌握在非本地出身的少數人手上;這群少數份子擁有相對優越的技術、軍事與組織力量;主要由歐裔基督徒組成的移民與佔多數的本地人之間存在種族、文化與宗教上的差異。就這些條件來看,不列顛的日耳曼、西班牙或法蘭西對手,也都有一段跟不列顛帝國城市史旗鼓相當的故事,其中最常拿來對比的就是法國——像是本地治里(Pondicherry)、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或西貢的開發,同樣能為法蘭西帝國發展帶來相當的洞見。當然,每一個殖民強權的推動力都不盡相同,而在上述城市的都市計畫與建築上,也更有意識地刻畫著法國整體的「教化使命」特色。
但是,無論是香港或孟買,甚或是上海或杜拜(兩座並未納入本研究的城市),不列顛帝國都市如今在世界事務上扮演的角色,顯然都比其他曾經的歐洲強權都市來得顯著。在不列顛帝國主導權的巔峰期——亦即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帝國的經濟與文化推動力就是一連串主要的殖民地城市——如孟買、新加坡與墨爾本。無論是汽船與電報網的誕生、蘇伊士運河開鑿與航運量的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全球貿易的加速發展,還是這些城市作為貨物集散地與出口中心的身分,都為這些城市在帝國階級體系中帶來強而有力的半自治位階,成為全球性成長的動力。來自倫敦、巴黎與柏林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入重大基礎建設計畫——碼頭、鐵路、電車,或者用於開闢殖民地的內陸地區。
來到兩百年之後的今天,這個世界正見證著全球城市國家的復興。如今不僅世界人口中的大多數人住在城市地區(非洲、中國與印度各地的城市都有數百萬人之譜,都市化的速度每年都在攀升),前二十三名的「巨型城市」更是憑一己之力,為全球各國貢獻了約百分之十四的國內生產毛額。都市理論家薩斯基雅.薩森(Saskia Sassen)認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那些「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發揮指揮中心」的功能,提供「重要據點供專業服務的公司行號之用」,以「生產活動(包括創新產品)的地點……作為產品與創新成果銷售的市場」運作的城市——是現代的金融發電廠。
全球城市的運作逐漸超越了傳統的民族國家框架,這與歐洲帝國的港口城市也頗為類似。在一個即時通訊與資本資產流動的時代,倫敦、紐約與上海等全球城市就是與生俱來的跨國實體;品牌代理商與管理顧問提供的建議,也是從城市而非國家的角度,為各家公司規劃未來的市場。假如說今天的民族國家正承受來自全球化的壓力,那世界性城市的跨國勢力便是喜迎自己的復甦,憑藉自己的文化與經濟網路在運作。
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城市的環伺,殖民城市式的表達方式也活了過來。近年來,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 開始為「特區市」(Charter Cities)背書。他解釋道,「我的構想是建設數十座、或是數百座的城市,每一座城都由一個富裕國家與一個貧窮國家來聯手經營」,「窮國讓出一些土地做為城市之用,而不列顛或加拿大等已發展國家則提供可靠的司法體系,讓法治能扎根。」聽起來有點耳熟?羅默大方承認,「有些人聽到,會覺得這就像殖民主義」。但沒有什麼好擔心。「已發展夥伴國不須直接統治:只要德高望重的司法界保有最終裁量權,就可以讓城裡的居民自己執法,這就好比樞密院(Privy Council)之於某些不列顛國協(Commonwealth)成員國的關係。」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