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不列顛血脈仍在當代城市紋理中迴盪

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不列顛血脈仍在當代城市紋理中迴盪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從消逝中的殖民遺產走向崛起中國家的強大衝擊,這對過去的不列顛帝國城市來說並不容易。本書的其中一曲弦外之音,就是要呈現這段不平靜的轉變。

戰後數十年間,帝國的衝擊力以來自巴基斯坦與印度(尤其是爭議不斷的喀什米爾米爾布爾縣〔Mirpur district〕)的大規模移民為形式,回頭影響特倫特河畔斯托克,但當地賺錢的帝國產業卻一夕瓦解。受到保護的國協市場對全球競爭毫無設防。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的陶瓷業連帶與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工廠、利物浦的港口一同衰頹,這都跟帝國的末日有關。不過一代人之前,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的社會與經濟基礎(聯合王國許多地方也是這樣)還跟某種殖民國家的認同綁在一起,而今這種認同就這麼消失了。

其實,在不到一代人之前,這種與不列顛帝國的連結都還是我家家族史與認同的中心。一九四一年,我父親出生在吉卜林的印度裡一個相當典型的地方——氣候涼爽的烏塔卡蒙德(Ootacamund),一座位於印度坦米爾納德(Tamil Nadu)尼爾吉里丘陵區(Nilgiris Hills)山崗上的火車站。人稱「打盹烏塔」(Snooty Ooty,現在叫Udhagamandalam)的這個地點,以及當地的平房、俱樂部、哥德復興建築的聖公會教堂與成群的小獵犬,是印度公務體系(Indian Civil Service)中官員與妻子為躲避平原區把人燙出水泡的高溫而造訪的地方。

我的祖父,三等勛爵羅蘭.杭特(Roland Hunt CMG),便是這類官員中的一員。經過一年的帝國研究——與坦米爾的某個地點有關,還要繞著牛津公園(Oxford Parks)學騎馬——他被派往馬德拉斯擔任下級稅務員,為了自己與同僚心中認為可預期的未來,管理著不列顛帝國體制。他的妻子寶琳(Pauline)也陪同前往。羅蘭一路走來的外交使命,正好精準反映出不列顛帝國臨終前的痛楚。當印度獨立來臨時,他正在巴基斯坦、南非與馬來亞的高級專員公署(High Commission)巡視——馬來亞轉型為馬來西亞的過渡期時,他到當地提供協助,並且(家裡是這麼傳說的)改寫班傑明.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曲譜為馬來西亞新國歌。和他肩並肩坐在同一張鋼琴椅上的,是馬來西亞建國首相東姑.阿布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

他最後的派任跟著國協的擴張一塊發生,在過去的殖民地烏干達與千里達及托巴哥結束了他作為高級專員的生涯。退休後,殖民地的遺留物仍然徘徊不去。拜訪羅蘭與寶琳位於柏克郡潘本(Pangbourne, Berkshire)的平房,就是踏進一場近在眼前的帝國夢境:馬德拉斯(Madras)的聖喬治堡(Fort St George)與加爾各答威廉堡(Fort William)的版畫、吉卜林與康拉德的作品精裝本,以及鼓組、厚毯、外交場合的照片與東方的手工藝品等轉瞬即逝的殖民地傳統遺風。但對我這麼個小男孩來說,這一切就彷彿是種既古老又遙遠的文明,一如阿茲提克、埃及或古典時代的希臘。

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不列顛帝國」這股全球力量已經結束。即便歐洲舊帝國的正式統治已經結束,也會有彼此競爭的國家現身來填補這個真空。二十一世紀崛起的是中國與印度,在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國際事務上呼風喚雨——兩國都在追尋其地緣上的目標,挑戰殘存的英美霸權。要從消逝中的殖民遺產走向崛起中國家的強大衝擊,這對過去的不列顛帝國城市來說並不容易。本書的其中一曲弦外之音,就是要呈現這段不平靜的轉變。畢竟,這些城市用來修復、抹去、譴責或讚揚其殖民過往的無數種方式,本身都是不列顛帝國引人入勝、綿延不斷的歷史又一階段。

相關書摘 ►「華人可以做粗活,但層峰得留給獅子的利爪」──殖民地香港成功的關鍵

註解

[1] 【作者註】帕夏.查特吉曾指出,後殖民國家中重新飄揚起殖民旋律,其實是技術官僚菁英主義新時代的副產品。他寫道,「有人告訴我們,我們終於可以承認不列顛人為我們帶來的好處,無須感到羞愧或罪惡,這可是我們民族自信心成長的標誌。」、「我相信實情並非如此。印度的大眾民主愈是深化,就有愈多菁英盼望一套體系,讓有教養的紳士們得到家父長的權力,來決定什麼對民眾有益。讓某個二十二歲的牛津畢業生出面決定某個印度行政區裡十萬農民的命運——這種構想可以在今天的中產階級印度人心中激盪出許多冠冕堂皇的想法。」見Partha Chatterjee,‘Those Fond Memories of the Raj’, in Empire and Nation(New York, 2010).

[2] 【譯註】帕默斯頓子爵亨利.約翰.坦普(Henry John Temple, Viscount Palmerston)是十九世紀聯合王國政治人物,曾任外交大臣與首相。在涉外事務上,帕默斯頓多主張干預,並積極使用軍隊作為威嚇手段,是砲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的知名人物。

[3] 【譯註】「六鎮」指的是斯托克周遭的六個城鎮,包括斯托克、伯斯勒姆、漢利(Hanley)、坦斯托爾(Tunstall)、隆頓(Longton)與芬頓(Fenton)。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