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取代日本成為緬甸最大成衣市場,廉價勞工是優勢

歐盟取代日本成為緬甸最大成衣市場,廉價勞工是優勢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從歐盟恢復緬甸的優惠關稅後,當地成衣出口突飛猛進,但想要從現今的純代工轉型進入更具有附加價值(獲利)的經營模式,緬甸還得面對諸多挑戰。

外電編譯:楊政鵬 Chen-Peng Yang(南洋誌

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指出,歐盟已成為緬甸製造成衣最大進口者,2016年歐盟自緬甸的成衣進口量,與二三名的日韓加起來只差了兩個百分點,幾乎一樣多。

緬甸成衣製造商協會(Myanmar Gar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MGMA)秘書長Khine Khine Nwe表示,歐盟與緬甸的成衣貿易量成長相當迅速,歐盟在2014年還是緬甸成衣第三大進口國,2015年則是第二大。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資料庫(UN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緬甸在2016年出口全球價值約21.5億美元的成衣——海關稅號列HS61針織類(knitted)及HS62梭織類(woven)——而其中9.61億美元、約45%出口至歐盟。直到前年仍是最大買主的日本,則佔緬甸成衣出口量的31%,南韓佔16%。

此趨勢幾乎完全由歐盟日益龐大的市場需求所驅動,而非日本需求疲軟的緣故。歐盟於2013年恢復緬甸的普遍優惠關稅制(GSP, Generalised Scheme of Preferences)是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優惠關稅。此外,其他成衣出口國節節高升的生產成本,也使得緬甸更具吸引力。

Khine Khine Nwe談到,GSP對緬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激勵,緩解了過往對日本市場高度依賴,並補充道,緬甸成衣製造商協會也致力遵從國際標準及進軍新市場。

廉價勞力成為競爭優勢

緬甸成衣製造商協會統計,該國成衣出口值在2012年超過9億美元,2013年暴增至近12億美元,2014年15.6億,每年年增率幾乎都是3成。雖然2015年16.25億美元、年增率不到1成,到了2016年則是重回3成年增率成長之列。

緬甸歐洲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Myanmar)執行董事Filip Lauwerysen說道,如中國大陸等傳統成衣製造國,其生產成本日漸高昂,緬甸較低的勞力成本,也成為吸引更多歐盟成衣業者在緬甸設立生產據點的決定性因素。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緬甸成衣廠作業員單月平均薪資20萬緬幣,約合台幣4651元,包含加班、全勤、績效獎金與職務加給等。

在歐盟進口成衣中,內衣褲及壓克力纖維針織衣物是銷售成長速度最快的品項。填充夾克及各式各樣的外套,則是緬甸成衣長久以來的主力出口貨物,並持續在整體出口至歐盟成衣中處於支配地位。

緬甸製造業的外商投資(FDI)多集中於切割、製造及包裝式(CMP, Cut-Make-Pack)的來料加工成衣生產,目前該國有400多家紡織成衣公司,總計雇傭40多萬名員工。這些公司去年的出口收入達到22億美元,超過了20億美元的預期數字。根據緬甸商務部(Ministry of Commerce)的數據顯示,在目前財政年度的最初四個月,緬甸的CMP出口收入已接近7億美元,並預計將於本財政年度突破30億美元大關。

多數緬甸成衣廠以CMP模式為主,通常並不具備從設計到發貨之全流程生產能力的FOB模式 (Free-On-Board, 或作Freight-On-Board)。

螢幕快照 2017-11-10 08.42.11.png
Source: Myanmar Gar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欲轉型高附加價值代工,諸多障礙待移除

由於四項主要因素,導致CMP廠在數量仍佔多數:

  1. 稅率:目前體系提供CMP生產稅率減免優惠。在緬成衣製造商首先須支付5,000緬元(約新台幣150元)以取得MGMA的背書,進而獲得緬甸商務部頒發之進口執照以享關稅減免,然而FOB並無此優惠。
  2. 財務:金融商品及信貸系統在緬甸仍屬匱乏,資金無法靈活周轉運用。
  3. 資源:當地緬資廠缺乏原物料採購的管道與知識。
  4. 設計:當地緬資廠缺乏對於布料、板式及設計的掌握。

基於上述原因,緬甸成衣製造仍多屬於CMP模式。而即便品質隨著出口日韓市場多年而有所提升,但其生產線效率卻時常低於東協眾鄰國;為斬獲更廣大的商機,緬甸政府也計劃逐步轉型為FOB模式。

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推紡織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緬甸在2015年出版〈紡織服裝產業出口策略〉中指出,到2019年,產業經營模式將從CMP轉向離岸價(Free On Board, FOB)以追求更高的附加價值,但目前該國金融體系不完善與當地嚴重缺乏材料等障礙仍待排除。

緬甸本身並不具備大量生產布料的能力,光是2015年一年紡織品與服裝進口額就達到9.5億美元,中上游原料靠著從其他國家進口,而當中又以中國為最,貢獻度高達7成,包含棉花、人造纖維與人造纖維棉,其次是韓國,佔比約15%,以人造纖維為主。

目前緬甸梭織成衣為主要產品,預計提升針織布料佔比,但目前原料主要由中國與泰國進口,改善物流速度會是重點。加上緬甸市區內白天禁止貨櫃運輸通行,夜間運輸成本卻因須付司機額外費用而提升,再加上貨櫃船僅在白天出港,貨品在港口還得多增加一筆倉儲費。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楊之瑜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