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可以吃嗎?常見的代糖種類與注意事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市面上還有一種產品叫做「代糖」,它可以增加食物的甜味,相對的熱量比較低,對血糖上升的影響也較小,所以對糖友來說是一項新選擇,可是代糖會有哪些健康風險?糖友可以吃多少呢?現在就帶大家來認識不同種類的代糖吧!
身為糖友的你,是否已經減少喝含糖飲料的頻率呢?畢竟只要一杯手搖飲料喝下肚,下一餐的餐前血糖馬上就會偏高,至於蛋糕甜點,常常也只能採取觀望的態度,而不能安心享用。
不過,市面上還有一種產品叫做「代糖」,它可以增加食物的甜味,相對的熱量比較低,對血糖上升的影響也較小,所以對糖友來說是一項新選擇,可是代糖會有哪些健康風險?糖友可以吃多少呢?現在就帶大家來認識不同種類的代糖吧!
延伸閱讀 ▶人手一杯的手搖杯怎麼喝?你不可忽視的含糖飲料
糖尿病需要知道的代糖:營養性甜味劑
營養性的甜味劑,意思是會產生熱量、甜度較低的代糖,但產生的熱量相對於蔗糖較低,常見的營養性甜味劑有:山梨糖醇、木糖醇以及赤藻糖醇等。
- 山梨糖醇 (Sorbitol)
山梨糖醇的甜度是蔗糖的一半,每公克產生3大卡,主要用途有作為甜味劑與保濕增稠的產品,例如在化妝品、護髮品中,山梨糖醇就有保濕的功用。
在甜味劑方面,主要用於無糖口香糖和無糖糖果,過量攝取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如果有腸躁症和果糖吸收不良的人,過量的山梨糖醇還會加劇病情惡化。
依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FDA) 的標準,成人每日的攝取量為50克,但有研究指出,每天吃20克就會有腹瀉的現象出現,所以糖友還是要多留意,避免攝取過多的山梨糖醇。
- 木糖醇 (Xylitol)
木糖醇是一種天然甜味劑,可從水果、覆盆子、玉米、蔬菜等食物中提煉,甜度與蔗糖差不多,但熱量少了 40%,每公克可產生2.4大卡。
木糖醇的優點是不會被細菌分解,所以在咀嚼時能促進口腔唾液的分泌,減少蛀牙的發生。在國外也常用木糖醇代替蔗糖做成糖果,以保護兒童牙齒。但服用過量會有腹痛、腹瀉的問題,建議一天上限15-20g即可。
- 赤藻糖醇 (Erythritol)
赤藻糖醇也是天然的甜味劑,存在於水果、菇類和一些發酵食物中,如醬油、清酒等,他的甜度是蔗糖的65%,每公克可產生0.4大卡。與木糖醇不同的是,赤藻糖醇容易被小腸吸收,比較不會有腸胃道的副作用,目前常被用於甜點、飲料和糖果中。

糖尿病的替代方案:非營養性甜味劑
非營養性的甜味劑,是指價格較低廉、且甜度較高的代糖,這類型的代糖供應穩定,廣受食品業者的喜愛。以下是四種常見的產品:
- 阿斯巴甜(Aspartame)
阿斯巴甜是由苯丙胺酸和天門冬胺酸構成,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所以只需添加少量就足夠,熱量很少,可以忽略,但不耐熱,一旦加熱後就會失去甜味,所以一般會用在冷飲或是冰品中。
代謝後會產生苯丙胺酸,所以有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不能使用。FDA建議成人每日容許攝取量為50m/kg,歐洲則建議每日攝取20mg/kg。
- 環己基 (代) 磺醯胺酸鈉(Cyclamate)
環己基 (代) 磺醯胺酸鈉,又稱甜精,甜度是蔗糖的30倍,穩定性高,可以加熱使用,但研究顯示,過量的甜精在遇到其他致癌物時,會增加原本的致癌性,所以甜精的安全性仍備受爭議,在美國,甜精全面禁止使用;至於台灣,目前只允添加在蜜餞、瓜子、碳酸飲料、代糖碇等,但添加劑量需要在安全範圍內,每日可攝取量建議在11mg/kg內喔!
- 糖精 (Saccharin)
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可以加熱,甜中帶點輕微的苦味和金屬味,1979年的研究指出,在老鼠身上使用糖精,其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明顯增加,但經過多方研究後,證實糖精和癌症沒有直接關係,所以目前可正常使用。 糖精常用在瓜子、蜜餞、梅粉、碳酸飲料和代糖錠中,只要有按照國內食品添加物使用的範圍,就可以適量添加。成人每日的容許量建議在1000mg/day 內。
- 醋磺內酯鉀(ACE-K)
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可加熱,與其他甜味劑合併使用時,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可廣泛應用於飲料、食品中,每日的容許量在15mg/kg以內。

攝取代糖不過量,健康有保障
儘管代糖不會對血糖直接造成影響,但不管是哪一種代糖,對人體的健康還是有爭議,所以適當不過量,才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如果糖友想吃甜點,建議可以買仙草和愛玉磚,將兩者切成小丁,並且加入自製的糖水,不僅可以控制代糖添加量,也能吃到美味又不影響健康囉!
延伸閱讀 ▶要如何選擇糖尿病點心又不挨餓呢?不同血糖值適合的健康點心
本文經Health2Sync智抗糖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