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萊、星馬到金門,交織的身份讓洪崇凱樂於挑戰「邊緣」的人生

從汶萊、星馬到金門,交織的身份讓洪崇凱樂於挑戰「邊緣」的人生
在One-Forty特展擔任志工的洪崇凱,能夠迅速地切換多種語言、邀請路人觀展。|Photo Credit: 洪崇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洪崇凱於汶萊出生,小時候與馬來西亞國籍的媽媽和台灣人父親移居到金門生活。國籍與國族認同,有時並不那麼一致,對他來說,甚至是複雜難解的。然而,他複雜的身份卻帶給自己非常獨特的價值觀。

剛到台灣時,崇凱開始試著融入、調整及吸收台灣人做事的方法及與人相處的態度,過程中可能捨棄掉了不少在汶萊的行為模式,或是保留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這就是所謂的「有一部份會死去、有一部分會重新建立」。

雖然崇凱現在拿到了台灣身分證,但他說自己永遠不會像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台灣人,因為自己是在汶萊長大。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好像在不斷的經歷死亡與重生的過程,而生成現在的他,帶著一部分舊的自己和一部分新的自己,繼續走下去。

或許正因為這樣,崇凱對「邊緣」存在特別的情感。

「媽媽在馬來西亞的家靠近泰國邊境,而爸爸故鄉金門,雖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但它也很邊緣」。至於他自己,在汶萊不但是外國人,來到台灣後,更是學校唯一的汶萊學生。「所以邊緣這種東西,沒什麼好怕的!」

DSC06016-2-修-1024x683
Photo Credit: 彭政添
在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演講的崇凱,介紹他出生長大的故鄉汶萊。

這段特殊的家庭背景,讓崇凱擁有承受文化差異衝擊的能力,有些人在面臨海外留學的選擇時,會擔心文化差異太大或不適應等,但崇凱一點也不畏懼文化差異。他總想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探索世界,了解每個地方的人、文化與生活方式。

今年暑假,崇凱透過學校提供的機會去越南實習。「這趟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學了不少越南話,也對越南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這次回到文輔後,我就能跟來上課的越南移工用越南語交談了。」

即使來到台灣留學,崇凱還是持續的與東南亞創造連結,包括去參與One-Forty的特展、到燦爛時光書店演講,及在學校教移工中文等。在崇凱的身上,我看見不同文化駐足的痕跡,溫和洗鍊出一種獨特的顏色。

延伸閱讀:

本文獲移人Migrants' Park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