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馬雲《功守道》:拆破中國富豪的狂想與現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嚴格來說,《功守道》應該是廣告影片多於有完整脈絡的小電影;全片雖然有點故弄玄虛,總算耗用財力搞些幽默感出來。至於《馬雲:未來已來》一書,則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
先向各位致歉.再談:《功守道》「無厘頭」幽默,原來是「雙重」廣告片

那部馬雲小電影《功守道》觀感實在夠「無厘頭」,令人哭笑不得,興致一起,就隨心談談吧。不過,在說那小電影與《馬雲:未來已來》之前,要先向各位說聲抱歉,尤其關於後者那本書,不能像過往那樣逐頁全讀,再耐心析論,只能跳讀,如有對他不公允之處,還望見諒,理由如下:
最近在專注思考大前研一新近的幾本著作,有點投入,暫時未能充分抽離,他跟馬雲的思維方式彷彿在兩個星球;大前研一先重視對事實的掌握,清晰有條理地鋪陳出來,再推論出他的判斷;而馬雲應該是口述叫人筆錄,像在搞宗教《聖經》或《論語》一樣,有很多個人價值觀和心法(態度)之類的東西,不乏感想,較少談論對事實、事理的掌握,有時亦天南地北把各種問題混為一談,有時把無法簡化的問題,兩言三語就輕輕帶過。是故,讀了大前研一分析之後,若「立即」轉去細讀馬雲的東西,有感格格不入,只好順應感覺跳讀作罷。也好,他說的那麼多心態和價值觀,就以感想論感想吧。
嚴格來說,《功守道》應該是廣告影片多於有完整脈絡的小電影;全片雖然有點故弄玄虛,總算耗用財力搞些幽默感出來。

中國民間新金句:只要服從國家指示,大家可放心揚威耀武
馬雲除了沒跟《七龍珠》孫悟空決鬥之外,打倒亞洲各大真假高手,當中KO一些形似《快打旋風》的角色,羞辱吳京、挫敗甄子丹,再跟李連杰打成平手。最後最後,無論你實力有多強,真真假假也好,在你面前只要站著「華山派出所」的「公安同志」,是國家機關的人員,你仍須畢恭畢敬,看中央的頭。

所以,影片有一半是幫馬雲賣廣告,另一半是幫國家賣廣告。朋友傳來內地網友的評論截圖,形容《功守道》不得不謂畫龍點睛:

廣告包裝總有其社會脈絡,像以前中國民間經典金句為:黑社會也有愛國的。那時期確實非常多江湖黑幫影片,現實的一面,是告訴你黑社會是永遠鬥不過黨國的,而美麗的一面,則告訴最不擇手段求存的小混混,還是能找到大中華愛國者。
現在,《功守道》、《馬雲:未來已來》則緊隨中國富強起來的脈絡,告訴你:只要服從國家指示,大家可放心揚威耀武。
阿里巴巴那本書不少誇張位,馬雲真的那麼開創性嗎?
是故,《功守道》的狂想令馬雲「很威」,而《馬雲:未來已來》的分享也「很威」,而且是威震全世界那種。
舉個典型例子,書中提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榮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務。過去十六年,阿里人用自己的堅持和行動,證明了電子商務可以改變和影響眾人的生活。我們開創了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但我們不應該滿足於今天的成績,更不能活在他人的讚美,或自以為是的成功裡。」
原來網路電子商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是馬雲跟阿里巴巴開創出來的榮耀,如果要讚美的話,我們是否應該讚美Amazon.com的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現實世界,他目前不但是坐擁資產淨值72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富」,而且早在1994年創辦公司,那時遠未有淘寶網。
此外,貝佐斯的「經營心法」跟馬雲提出來的差異頗大,前者產業每一步推進,是判斷形勢之後,經過細心分析和計畫而來;而後者則稱「因為沒有錢,沒有技術,沒有計畫。」你們或許認為是中國商人跟美國商人的分別,這可能只對了一部分,實際更似是「引領潮流」與「追逐潮流」的分別。只要認識二人的起家進路,便不難明白。
貝佐斯心法跟馬雲心法大異「奇趣」:Amazon是怎樣走來的?

貝佐斯是這樣的,他已在80、90年代逐漸捕捉到電腦技術而的來形勢,打從一開始就順應不斷變化的形勢引領產業:「我不是要經營書店,我要成為世界第一的零售業者。」那麼,貝佐斯為什麼一開始選擇經營書店,而不是雜貨店呢?
他確實有獨到而具體的認識,主要原因是書籍在眾多銷售品之中,下單錯誤最少,懂購書生態的人想一想便明瞭,人們無論用甚麼方式找尋書籍,最終對作者、書名、概括主題甚或出版社,都相對明確,而且書本這東西不複雜、不易碎等等,情況意味著訂錯退貨、事後不適用、損毀的問題成本大減;在當時,不少初期的外國網店,公司經常要為顧客訂錯退貨、不合用、不喜歡的問題纏繞,非常苦惱,而Amazon聚焦書籍作為銷售品,各類問題成本大減之餘,品牌效應亦明確又容易起家。
到了貝佐斯逐漸擴大業務,真的沒辦法不像個雜貨店的時候,事前他已經想好了應對方法,就是併購一間名為Zappos的公司,這樣做既是功利,亦是謙虛,因為人家Zappos處理退貨的問題,成功摸索出系統流程,很掌握買家換貨的心理,做得比Amazon成熟且專業。
Zappos建造可以讓買家「自由退貨」(即一次過隨便替換)的系統,譬如買鞋,一開始就可以讓買家訂取三雙不同尺碼甚或款色,選中了之後再退回去,寧願一開始承受了較高的成本,然而Zappos的遠見是贏在「其後」,因為買家的選擇心理滿足了,她們也會累積了經驗,下次、再下次選錯貨品或尺碼的機會大大減少,而且還有一種難以量化的價值:這家網店實在太大方了,公然讓我們這樣搞來搞去退貨也不介意。效應一凝聚,加上操作明確不含糊,是很難取替的智慧型產業,Amazon就是這樣順利搞起來,根據市場變化引領產業創新或發展。
《馬雲:未來已來》的情意結與衝突

馬雲阿里巴巴收益鉅大的淘寶網,究竟能不能稱得上「開創性」呢?例如外國有了,別人引領風潮之後,馬雲就乘勢而起,他減低成本的方法,確實不用甚麼龐大計畫、技術,因為用別人的框架就可以了,一開始粗糙沒所謂,先賺第一筆,再逐漸「優化」,所以馬雲那種態度真的不同,他說由於對未來的無知,不願斷言預測太多,應該「擁抱變化」,其實更像是「收割」其他人經已摸索出來的變化,他拿來改變一下。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