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議題:
- 「回憶凋零,愛還在-當失智症踏入家中」 、
- 「厭世代」 、
- 「用愛『陪伴』孩子築夢」 、
- 「沈春華關鍵秀」
【插畫】貼心管家祖克柏,讓你的同溫層又暖又舒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下的「同溫層」,其實就是社群媒體(臉書等)網站透過演算法,讓看似隨機出現的內容,與自己的喜好相近。那麼,處於同溫層既然那麼好,為什麼還是有人一直喊著要「突破同溫層」呢?
〈同溫層裡又暖又舒服,為什麼要刻意讓自己「認知失調」?〉文中指出,現下的「同溫層」,其實就是社群媒體(臉書等)網站透過演算法,讓看似隨機出現的內容,與自己的喜好相近。
一般認為,社群網站由於要吸引更多的人,會透過你過去的偏好,使用個人化的演算法,推送那些你「想要」看到的資訊,屏蔽那些你「不想要」看到的。更誇張一點還會扯上亂七八糟的陰謀論。其實,所謂的個人化的演算法,就是用人工智慧之類的技術,去預測哪些內容是你「最有可能停留最久的時間,並與之互動」的內容,並把這些所謂的你更願意花時間的內容呈現給你。對於網站本身而言,它其實只關心一個問題:如何讓使用者在網站停留更久的時間,對內容有更多的互動。
根據〈網路社群後的團體迷思與同溫層,是消失還是更嚴重?〉文中指出,團體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團體盲思、集體錯覺)是一個心理學現象,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或客觀的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後,遭到其他團體成員的忽視及隔離。團體迷思可能導致團體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壞的決定。部份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迷思的影響下,也會順從團體。
那麼,處於同溫層既然那麼好,為什麼還是有人一直喊著要「突破同溫層」呢?畢竟,如果都與你意見類似的人、團體相處在一起,就會讓自己失去接觸不同層面、相反意見的意見,這對於整體社會而言不僅沒有助益,也讓個人的眼界越來越狹隘。突破同溫層的兩個方式,除了「擴大取得資訊的管道」,也要記得「抱持懷疑的態度」。畢竟,能夠廣納多元、看見異己,才能夠想更全面、更深遠。
- Filter Bubble是甚麼?(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
- 取回資訊掌控權,用RSS繞過臉書演算法的箝制
- 在「重感覺大於真相」的當代政治中,事實查證還有用嗎?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