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只台灣,連東南亞華人也漸漸陌生、遺忘的「華僑節」

不只台灣,連東南亞華人也漸漸陌生、遺忘的「華僑節」
Photo Credit: 多維記者杜晉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國民黨政府視自身為海外華僑的中心,代表東南亞華僑處在邊陲的南洋。隨著各東南亞國家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為擺脫這些代名詞,在東南亞各國的華裔多自稱東南亞華人,已少自稱「南洋華僑」。

2017年10月11日,台灣副總統陳建仁出席「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第65屆華僑節典禮」,除表示對僑胞為中華民國作出貢獻的肯定,也期勉僑胞持續在國際上為台灣發聲,共創繁榮與美好願景。

實際上,華僑節真正的時間點是10月21日,但為顧及來台參加「雙十國慶」的海外華僑華人的行程,多年來均提早舉行。

1952年的10月21日,甫退守到台灣的蔣介石政府為捍衛其身為「正統中國」的地位,而召開首次「全球僑務會議」。當時有海內外僑胞307人與會,會議一連七天舉行。由於孫中山靠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力量而推翻了滿清,且海外華僑華人也支援抗日戰爭,因此蔣介石政府為感念華僑「愛國之熱忱」,而特令將會議第一日定為「華僑節」。

「華僑節」的意涵在於,因為「正統中國」與否總不能由蔣介石政府「自己說了算」,必須要獲得夠資格的人或群體的證明、認可。因此對蔣介石政府而言,擁有「流著中國人的血」的海外華人就是最佳的證人,因此必須從民族主義的情緒去爭取海外華人的認同。

對多數台灣人而言,「華僑節」早已是陌生的節日,畢竟對中國的認同感已不若當年,因此更不會在乎「正統中國」與否。

「中華民國是正統中國」對時下台灣年輕時代而言是過期的名詞,或是偶爾用於消遣及娛樂的談資,就如台灣最紅的政治議題網紅團體「眼球中央電視台」所言的,對岸是「中華民國大陸淪陷重災區」。

無可否認地,「華僑節」具有大中國主義的色彩,而與這節日最相關的組織-僑委會,每當政黨輪替後,都出現是否要將僑委會裁撤或裁併,以及該照顧華僑或台僑的爭議。

在華僑節舉行65年的今日,已經歷三次政黨輪替、解嚴30年的台灣的「本土意識」已興起,未來對僑委會、僑胞定義的「檢討」聲浪必然有增無減,同時對海外華人的態度,對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對周邊國家人民(含華人在內)的關注,應會是更從「民主主義」的角度出發,少了更多的民族主義式的關注。

中華民國唯一的僑鄉:金門

在華僑節前夕,10月18日馬來西亞華商、祖籍金門金寧鄉東堡的丹斯裡楊忠禮病逝,享年87歲。楊忠禮是第二代馬來西亞華人,父親楊清廉是來自金門的木材商,楊忠禮在9名子女中排行第三。

楊忠禮曾是馬國第八大富豪,他創辦的「楊忠禮集團」(YTL Corporation Bhd)是馬國最大的綜合型企業,主要業務包括公共事業、發電廠、基礎建設等項目,範圍除馬國外,還包括英國、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大陸。

金門人的海外移民遍佈東南亞國家,除楊忠禮外,著名的祖籍金門的華人還有印尼船王黃進益、新加坡銀行家黃祖耀、來台發展的汶萊華人吳尊等人。

不少移民社會有「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理念,下南洋的華人亦然。楊忠禮在18歲時與友人合資創辦了巴生興華中學,至今該校是馬國華文教育體系中的知名學府。

同時,南洋華人也多有回饋鄉里的理念,事業有成的楊忠禮曾大力出資協助金門大學建校,2014年被聘為終身名譽校長,也獲得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頒發的四等景星勳章。可見祖籍是金門的楊忠禮和「中華民國」有很深的淵源,這得益于至今金門仍由「中華民國」所實質管轄中。

馬英九在2014年頒授“_四等景星勳章”給楊忠禮(左),肯定其促進台馬关係的貢獻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馬英九在2014年頒授「四等景星勳章」給楊忠禮(左),肯定其促進台馬關係的貢獻。

過去各界認為,中共之所以不繼續拿「奪回」金門、馬祖列島,是不為了讓台美因而真正切斷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進而形成實質上的「台獨」。各界比較少關注到的角度是,若少了金門,就會讓台灣斷了與廣大華人世界 / 大中華圈的「關係」,因金門是不少海外華人移民的祖籍地,至今金門是中華民國政府實質管轄下唯一的「僑鄉」。

在中共的對台工作中,除國台辦等涉台部門外,還有統戰部、國僑辦及各地方僑辦也是重要的對台工作單位,扮演輔助的角色。對中共政府而言,期望透過海外華僑華人基於血緣、中華民族情感,在「防獨促統」的工作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在各國成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畢竟不少華人在各國擁有一定政經影響力,可形成「防獨」的輿論壓力。

以2004年成立的「馬來西亞一中促進會」為例,創會人李三春是馬國最大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的前總會長,也是馬國前交通部長,李三春接受香港《亞洲週刊》採訪時稱「一中促進會並非干預他國內政,而是舉凡對中國有感情的海外華人,若看到台灣搞獨立是必然要反對的,這符合大馬政府的一中政策」。

雖該會表明稱各成員僅代表個人參加,然而該會成員多為馬國知名的華商或前華裔政治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影響力,而楊忠禮也是成員之一。

台灣與東南亞華人的未來

自楊忠禮18日逝世以來,台灣主流媒體中少數(如中時電子報)有相關報導,其它主流媒體鮮少關注,除反映金門是台灣的「邊陲」這因素,還有當下的台灣官方及社會不再如從前強調自身為「正統中國」,蔡英文政府對「中華民族主義」的熱情也不比馬英九政府。

那在民進黨政府未來可能的長期執政下,各界還關注的是未來台灣僑委會的去留。仍深深鑲嵌在台灣行政院組織架構內的僑委會,或許會在強調台灣「主體性」的浪潮下,持續面對存廢的質疑,但由於金門還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所實質管轄中,對於金門還有與海外華人的鄉親關係,這方面的業務使得僑委會的存在仍有其必要性。

Photo Credit: 多維記者杜晉軒
金門大學為紀念祖籍金門的馬來西亞華商楊忠禮捐助建校,而設楊忠禮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