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於《亂世兒女》片中的幾個特殊鏡頭

關於《亂世兒女》片中的幾個特殊鏡頭
Photo Credit:華納兄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人,永遠是戰爭下的犧牲品。一如片中旁白曾經指出的:「那些成功取得勝利的戰役,是用無數女人的幸福與淚水所換來的。」

在這部述說18世紀中葉巴瑞.林登一生命運起落的影片《亂世兒女》(Barry Lyndon)中,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採全知觀點旁白,輔以平衡對稱的細緻構圖,與倫納德.羅森曼(Leonard Rosenman)時而優雅時而磅礡動人的配樂,打造出一部形式極其優雅而內蘊豐厚的史詩鉅作。是以,當全片出現幾個略顯失衡的鏡頭,自然也就格外引人注目,這包括了上下兩部各自三個拉出鏡頭(從特寫近景Zoom Out為大遠景),以及一個閃回補敘與另一個定格鏡頭。

先談這兩組關鍵性的拉出鏡頭,何以導演會選擇與全片影像形式略有參差的運鏡手法呈現?那必須細究這六個拉出鏡頭的使用時機。在第一組鏡頭中,巴利與情人諾拉(表姊)冷戰一週互不相見,在巴利以斧頭(隱含後續的暴力)劈材時,鏡頭隨著旁白一邊道出巴利耐不住寂寞,一邊緩緩拉出鏡頭,以偌大而空曠的景緻,包圍他內心的不甘寂寞。隨即,導演切入諾拉與上尉軍官互通款曲,目睹一切的巴利與兩人引發紛爭,鏡頭再次拉出以大遠景呈現這場三角關係。最末,導演從對決槍枝的特寫鏡頭緩緩拉出,呈現兩個男人的最終對決。

在這場對決之後,決定了巴利的出走。影片旁白曾經提醒我們,如果巴利不曾愛上諾拉,他的命運是否會不一樣?正是這個「全知觀點」的提醒,暗示我們應該以更宏觀的角度去觀看人生,而非侷限在單一視角,因而這三個決定巴利一生的關鍵時刻,鏡頭才會從局部特寫近景緩緩拉出,直到一個可以綜觀全局的人生大遠景。

庫柏力克 barry lyndon
Photo Credit:華納兄弟
庫柏力克1975年推出的作品《亂世兒女》描述一名愛爾蘭青年的成長故事,他經歷了軍隊、戰爭,並混跡於上流社會,最終落寞而終。庫柏力克在這部片中採用了創新的攝影技術和器材,全片華美的影像和壯麗的音樂,拿下了4座奧斯卡獎,也奪下英國BAFTA獎的最佳導演,是庫柏力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順此脈絡檢視,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影片後半部另一組三個拉出鏡頭的用意。這三個拉出鏡頭第一次是出現在布萊恩的誕生(巴利與林登夫人所生之子)。他的出生,代表著巴利與繼子布林登(林登爵士與林登夫人的獨子))間失衡的親情關係。影片雖未著墨巴利迎娶林登夫人時對繼子的態度,但他貪求名利財富的嘴臉卻看在布林登的眼裡,他曾說過,他不喜歡這個繼父。日後,巴利對布萊恩的寵溺偏心,與對繼子的冷漠殘暴,正是種下他人生落寞以終的遠因。

在布萊恩8歲那年,這關鍵的一年,導演再次以拉出鏡頭呈現巴利一家人(獨缺繼子)划船共遊的和樂景象。同年,巴利再次因對布萊恩的偏心而狠狠抽打繼子,布林登趁家中舉行音樂會時,在巴利最重視的上流社會人物面前揭發他對繼子的殘暴虐行,引發巴利的失控與布林登的出走。會後,巴利一人獨自站在莊園的落寞神情,旁白再次點出「巴利怎麼也料想不到,人群自此對他遠離,最終他會落得孤獨一生,連為他送終的人也沒有。」而此,正是全片最後一個拉出鏡頭,預言式的旁白,獨自一人站立在偌大的空間,遠鏡鏡頭再次凸顯他的寂寞,同時也是決定他往後命運的關鍵一刻。

至於片末失去一隻腳的巴利與母親在床前落寞以對的收尾鏡頭,雖有微微拉出的鏡頭運動,但並未拉至遠景成為一種觀看人生的全景視角,與他最後坐上馬車離去時的殘肢定格處理,均為巴利落寞以終的命運註解。此一殘肢定格,除了見證巴利托著自己的殘肢緩步踏上馬車,他所離去的是從戰場離開後所追求的一切名利財富,他以為自己已經離開了戰爭,不料這場戰爭只是從國家間的戰事,轉移到兩個男人之間的戰鬥。

barry lyndon 劇照2
Photo Credit:華納兄弟
女性是《亂世兒女》中隱晦的主題,庫柏力克透過鏡頭,在這個描述青年男子如何爬上上流社會,又妻離子散落寞而終的故事,透漏了他對女性在亂世中的關懷。

一如影片第一部是他與上尉軍官的決鬥與國家間的戰事,第二部所講的正是他與繼子間的戰鬥,前後兩部看似有所不同,其實內隱的敘事核心皆然。影片末尾,巴利托著決鬥所留下的殘肢緩緩步行,他離去的身影,就如同從戰場歸來的傷殘兵士,一步一顛,終成定格印記。

先前所提到的一個閃回鏡頭,則是作為布萊恩摔馬致死的補充說明。此鏡頭固然呈現摔馬時刻的慘烈,並為布萊恩之死增強說服力,可是全片敘事結構無一回溯插入,只有直線敘事,或經由旁白對未來命運預作提示,此一閃回補敘實無必要,是全片唯一僅有的小瑕疵。

女人,永遠是戰爭下的犧牲品。一如片中旁白曾經指出的:「那些成功取得勝利的戰役,是用無數女人的幸福與淚水所換來的。」是以,全片收尾並不落在主人翁巴瑞.林登(也是本片的英文片名)身上,反倒是以林登夫人的受難者形象作結。

巴利昔日對布林登種種的懲罰與侮辱,最終回報己身,他只能憑藉繼子對他施捨的年金度過餘生,而這項懲罰式的年金發放,仍必須經由林登夫人親手簽收同意,這不啻是對兩人最殘酷的終生懲罰,亦是最難堪的侮辱。林登夫人在這場兩個男人所發動的戰爭中,不但失去了一切,到頭來還必須成為勝利者對失敗者執行懲罰的幫兇。她,再也不能成為一名全然無辜的受害者了。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