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愛無能的世代》:面對愛情你需要瞭解與承擔的勇氣

《愛無能的世代》:面對愛情你需要瞭解與承擔的勇氣
Photo Credit: mbtrama@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我感受敏感未必是壞事,如果能夠認真瞭解自己的需求,我們是有很大機會比上一代更認識自己、也找到更合適的對象,而不是靠忍讓維持關係。

要描述一個世代愛情的面相很不容易,然而我們的世代確實有些「不一樣了」,乍看下似乎不好,但我想或許應該撇除好或不好,先來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當我們更認識自己以後,有沒有可能把這些特點用更好的方式轉化為較理想的結果。

認識筱宜將近20年,我也聽了她20年,喔不,是全人生分量的感情挫折,從國小6年級算起。她是一個有點文靜的女性,外表秀氣,也善於打扮,稍微認識多一點,就會知道她頗有想法。喜歡閱讀、擅長手工藝,行動能力也不錯,很會安排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婆婆媽媽會覺得乖巧,男生也覺得挺漂亮又聰明的女生,但是她的感情路卻始終空白。

年過30以後她出現了新的煩惱:每當別人問起她交過幾任男友,如果她誠實回答沒有,通常會得到兩種反應,一是對方打死不相信(因為她看起來很受歡迎),然後對她說「是妳太挑吧」,二是很多人覺得30歲還沒有感情經驗一定是人格有缺陷。這讓她苦惱是不是至少該講個一兩段避免這些標籤。「我也認真檢討過自己,還問遍所有朋友,我是不是有什麼致命的缺點自己不知道?但所有人跟我討論完以後都講不出來,雖然有點小缺點,但還不至於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最後他們都只能說『緣分沒到吧』,」筱宜無奈道。

如果進一步問她,會不會有人很認真追妳,只是妳沒興趣就把人都逼退了呢?論起被認真追求的經驗,她還真沒有。通常是剛認識時看她漂亮虧個幾句,約不到就沒戲了,就算遇到可以觀察看看的對象,也大多會吃飯吃得很尷尬。有八成男生不會聊天反而都是她在找話題,讓她感覺很累也就沒再繼續。她開玩笑說:「別猜我是公主了,想當公主還沒機會呢!」她甚至有段時間陷入「難道我長得很醜?」的恐慌,更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漂亮親切的人,但看來沒什麼效果。她也嘗試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認識更多朋友,看能不能吸引欣賞她的人,結果是她的生活真的很精彩但感情仍然空窗。即便她認為一個人也可以挺快樂的,偶爾寂寞時還是會覺得遺憾。

8213684479_8b167b9000_o
Photo Credit: Ivan@Flickr CC BY-SA 2.0
單身、找不到另一半的過程之中,漸漸讓人產生對自我的疑問。

沒有好經驗可以分享,碰到怪咖的經歷倒是足夠她講兩個小時。偶爾認識一些不錯的對象,她也會主動積極,最後卻又是對方只想玩玩,又或者莫名消失、個性非常難搞,讓她覺得相處起來壓力很大。我曾想過,難道是她有什麼特質容易吸引爛人嗎?但是觀察來並沒什麼決定性因素,除了個性讓人覺得不好打發以外,她也不是不會忍讓的人。甚至在早些年,她還經常作為男性朋友的傾聽者。那些當兵上班寂寞無聊的男人們,常找她訴說情緒。「但他們好了以後就拍拍屁股走了,總覺得我好像一座公園,人家心情不好的時候自由進入賞花休息,休息夠了就離開,」她說,有時還把裡頭的花壇弄亂呢。這聽起來有點糟。

既然這是女生的狀況,不如來看看男生的情形吧。上個月我一位在美國的朋友文傑難得地在深夜傳了訊息,非常難過地跟我說他剛分手,而且還是被劈腿的。我跟文傑其實不太熟,是在網路上關注一些共同話題而認識,他大部分時間在國外,所以我們還沒機會見過面。我想對這個世代的青年來說,網路的方便之一,大概就是跟親友難以啟齒的話題能夠輕易找到一個陌生人傾訴,對方也願意回應你,還能船過水無痕。

不過我又想了,為什麼這些私密的脆弱,反而不能跟親密的朋友聊呢?人類依然有情感支持的需求,但對部分青年而言,訴諸網路比面對面更自在。這些面向陌生人的傾訴,其實並不能轉換為自己與真正朋友的感情基礎。也就是說,那些能夠在現實生活上成為我們情感支柱的親戚朋友,共同面對困境的機會減低了,更多的是被報喜不報憂的角色扮演取代。原本我們應該最熟的朋友,可能不見得知道你和另一半交往的困境,只得在臉書和Instagram上看到你豐富的生活面貌。然而這個面貌並不真實,甚至很多「好朋友」反而暗自在網路上較勁生活,執意於表現得比對方更快樂。

男性在這個時代則正在改變:他們變得更纖細、更多地關注自我感受,也更害怕感情失敗。這是一整個世代的趨勢,我們的背景如此,每個人都變得更加敏感。過去人們把婚姻和家庭責任視為理所當然。當你不去懷疑其必要性並視之為義務的時候,你會比較甘願為此辛苦,而且認為把家庭角色扮演好比較重要。然而現在卻不是,大多人身為家裡的獨生子,從小也不像農耕時代那樣作為家庭的人力資源;反而,我們是消費資源的一代,比起「付出什麼」更慣於接受以及判斷該「選擇什麼」。永遠要選最好的那一個,才願意為此付出,所以我們一直在選擇,並且作為逃避的出路。

AP_125157198541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米夏埃爾.納斯特將科技時代的人們在感情上無能,與他人共處危機的情形如實紀錄,他從工作、私生活、性生活、親子關係、同儕關係等等角度,討論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都想找到愛,但卻都找不到,並以《愛無能的世代》為名集結出版成書。

加上科技讓交友變得太過容易,有些人的煩惱甚至不是怎麼好好經營一段感情,而是該怎麼應付那麼龐大的選擇,又不至於讓自己錯失最好的,於是頻繁地更換對象。每回分手都認為自己是在止損,實際上太過害怕損失的心態才是讓每段感情過了熱戀期就撐不下去的主因。

文傑跟我說,早知道就不要投入了,因為過去都是他甩人,從來沒被人甩過,原來那麼痛。這讓我很震驚!他的感想不是體認到過去甩掉的眾女友們有多痛心,而是感情讓人受傷不如不要投入。若希望自己永遠站在主導開始與結束的那一方,那其實並沒有真正達到深度情感交流的階段,你會專注於在感情中收穫什麼、滿足什麼,這奠基於對方的付出與配合,而不是自己的參與。然而成長多半是伴隨痛苦的。倘若無法面對痛苦,就很容易一直在原始需求上打轉,尋尋覓覓,到了適婚年齡感情觀與戀愛模式仍然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