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些年台灣媒體每譏笑大陸專生產黑心貨,山寨仿冒,無所不用其極。如此浮現的事實是,華人的唯利是圖大概都一樣,當金錢成了唯一的價值信仰,還有甚麼是不能賣的。
文:黃錦樹(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
住久了你會發現,台灣真是個奇怪的地方,不只因為它長期籠罩著民國的蜃影、紅色中國的陰影;飄盪著期待「穢土轉生」的日本殖民帝國、和繞著整個地球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流氓帝國「米國」的幽靈。
我們這一批十九歲赴笈台灣留學,之後就留下來工作、定居的大馬華裔,年過四十之後,在台灣的日子就長過在馬了。而且後者基本上凍結了,但居台的日子還一直累增中。身為寫作人,不管住多久,你還是會被歸類為「馬華」,即便你努力想脫掉那一身也許略嫌土氣的衣裳。
不止如此,如果不是乾脆當你不存在(管你寫甚麼,「恁爸」沒興趣看。)我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之一竟然是——為什麼不以台灣為背景,重新再出發?為甚麼不寫台灣?如果政治意識強一點,甚至會直截了當的指控——你腳踩台灣地、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曬台灣太陽,怎麼還老是寫馬來西亞?言下之意是,你不覺得可恥嗎?被歸類為「懷鄉文學」,被愚蠢的質疑「窠臼」算是客氣了。
晚近我委婉的回答是「我的寫作本身就是台灣經驗」,嘗試把它問題化為「台灣文學裡的馬華文學難題」。後者,台灣文學本土論述的大老邱貴芬聽了即回應說,「我覺得你說的那些都不是甚麼問題」。看來似乎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鄉土・文學・主體性
然而邏輯上,台灣本土論者最引以為豪的鄉土文學,不也是一種懷鄉文學嗎?差別在那裡?所以我認為對我們而言,鄉土文學論中的鄉土/都市區分只怕不是最根本的,更根本的區分是我們的鄉土/你們的鄉土(我鄉/他鄉),二者的差別既是時間的,也是空間的。三0年代馬來亞的左翼文士藉用中國的理論資源總結出來的此時此地的現實論,適足以概括之。
彼時此時此地論的攻擊對象「僑民文學」,即是南來文人以中國經驗、以中國為背景的寫作。五0年代的台灣的反共文學,所謂的外省懷鄉文學,也幾乎是同一回事(這種異時異地雷同現象的結構性問題,我在〈無國籍華文文學〉裡曾申論過)。此時此地論當然是政治的、情感的,早期左翼文學視寫作為即時的抗爭武器,那樣的強調無可厚非,也有助於讓在地文學找到自身的位置(時下常言的主體性)。
但如今竟被調度作為一種排他性原則(譬如老朋友莊華興也用同樣的邏輯來批評我這個離鄉的人——「離鄉太久,對大馬的現實已不瞭解了」),是不是過於欠缺反思?文學的良窳和那有關嗎?——但這顯然不是他們關心的事了,因此更多人會進而選擇對我們的作品視而不見。但視而不見還是比愚蠢的胡說八道好。
我來台灣次年政治解嚴,又一年蔣經國逝世。在本土化的巨浪中,我們的「僑生」身份的正當性也倍受質疑(被認為是來佔便宜的,彼此都不知道那是大國冷戰佈局的小螺絲釘),那也刺激我們反思自身的身份處境,也嘗試抗拒那樣的身份歸屬,抗拒民國的中華文化說辭。
但那時並不知道,僑生這舊時代的身份標誌,關涉的是近代中國複雜的歷史糾結——民國的流亡,國共內戰戰力懸殊的延長賽,冷戰,馬來西亞民族國家種族政策的詭計(讓那些受獨中教育、「麻煩」的、忠誠度可疑的華裔子弟到美國卵翼下的孤島去受反共的中產階級教育,避免對紅色中國產生傾慕;再用不承認他們的大學文憑讓他們返鄉後吃盡苦頭——連考個本科的證照都很吃力)等等,甚至也必然被捲入台灣島本身族群認同鬥爭裡。
「僑生」的結構位置和外省人一樣,不是台灣的僑生,而是民國的僑生。我們一開始就被卡在台灣/民國的夾縫裡,即便主其事者有其特殊的政治考量,無可諱言的,我們仍是受民國中華民族主義廣大而破敗的屋頂的庇護(相較於馬來民族主義的踹離),而得以受高等教育,甚至進而成為作家。
甚至會對諸多民國的遺留物習以為常——繁體字、注音符號、國語、國文、國學、民國紀元、民國國旗、國歌、國慶、國父、釣魚台、南京……。但如果你繼續留下,留得夠久,或許就幾乎難以避免的被拉進民國-台灣南明般尷尬的境遇裡。不可能迴避孤島化後的民國創傷,殖民經驗給予台灣的自主想像。或許將同時感受兩種悲情:民國的悲情,台灣的悲情。
我們的民國,這樣的表述難免是誇大其詞,即使已從巨人變成侏儒,它還是擁有可觀的象徵資本,它的子民還有四海一家的想像,甚至「無名目的大志」。我們的台灣,則更幾乎是僭越了。「我們」晚近的歸類也許近於「外配」(外籍配偶)——李永平、張貴興、張錦忠、高嘉謙莫不如此,但我和我太太比較特殊,「互為外配」。來自大陸、越南、印尼,大部份出身窮困家庭,千里迢迢渡海嫁進沒有台灣女人願嫁的弱勢家庭(底層的--收入低的,老的,甚至殘病的--大馬華社近年也是如此),生育新台灣人,並支撐起鄉下最基礎的勞動力,譬如採茶、割茭白筍。
也許受到加入WTO的衝擊,在我居住的農村,最年輕的本土勞動力,是平均年齡六十以上的阿公阿婆。而今大部份年輕人都去唸大學(管它程度多差——一種台式平等),而唸了大學,誰還願「降格」務農?偶有,一定上報,因為稀罕。
舊袍子已成污穢緊身衣
即便是不計在台北唸書的日子,自1996年南下埔里以來,也已經十八年。這十八年裡,台灣發生了許多事。解嚴後,「民國」幾乎被凍結,台灣更其台灣——理論上它應該更民主,更自由,百無禁忌,在文學領域幾乎就是如此。然而,台灣民眾的薪水也就幾乎停在那個時刻。自李登輝「戒急用忍」的兩岸政策之後,希望走自己的路的台灣,面臨了國際政治現實的嚴酷考驗。
Tags:
南投縣13鄉鎮農特產品──濁水溪線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南投縣位處台灣中部,為台灣唯一不臨海的內陸縣及地理中心,也是海拔落差最大的縣市,海拔由高至低最高相差3000餘公尺。得天獨厚的多層次海拔亦孕育出多樣化的農特產品,例如花卉、竹藝品、香蕉、甘蔗、紹興酒、紅茶、高山茶等等,本文將再深入介紹「南南投」各鄉鎮的鄉鎮與農特產品,若有興趣不妨來南投晃晃吧!
南投縣位處台灣中部,為台灣唯一不臨海的內陸縣。縣內不只有台灣最高峰「玉山」、最大湖泊「日月潭」、台灣最長河流「濁水溪」之源頭,更是台灣海拔落差最大的縣市,從450到3600公尺,最高相差3000餘公尺。多層次的海拔亦孕育出南投農業多樣化的農特產品,例如花卉、竹藝品、香蕉、甘蔗、紹興酒、紅茶、高山茶等等。
南投13縣,依地理位置分為:
烏溪線:埔里鎮、國姓鄉、魚池鄉、仁愛鄉、草屯鎮、中寮鄉
濁水溪線:南投市、名間鄉、鹿谷鄉、竹山鎮、集集鎮、水里鄉、信義鄉
以下介紹「濁水溪線」各農業鄉鎮與農特產品:
南投農業特色-南投市
南投市位於南譨縣西北方,鄰近台中市,貓羅溪貫穿其間,河谷溝渠縱橫,灌溉便利;溪兩側東為南投丘陵,西為八卦山台地,皆屬平坦紅壤土質,與河谷狹小平原,均肥沃適合農耕,故農產品非常豐富。南投市沖積平原區盛產稻米,品質佳、暢銷全國;八卦山台地,地勢平緩,日照充足,以青山茶、生薑、鳳梨、荔枝生產為主;而丘陵區,以香蕉為大宗,亦有龍眼及文旦,為饕客最愛。
南投市農特產品:蘭花、野蘭、青山茶、番茄、絲瓜、荔枝、鳳梨、木瓜、龍眼、文旦、杮子
南投農業特色-名間鄉
名間鄉位於南投縣西側,濁水溪北岸,八卦山台地處,其台地地勢平坦,村落遍佈,農業發達,且有台3及台16兩線省道於此交會,交通發達。名間鄉平原區引濁水溪灌溉,土壤肥沃,生產的濁水米,粒粒飽滿甘甜,日據時代即是重要外銷商品;本鄉栽植於泉水之水蕹菜,鮮脆爽口、富纖維素,為島內少數特有蔬菜;松柏長青茶風行國內外,產值達10億元以上,台地植茶面積超過90%,為國內茶葉主要產區。極目望去,一望無際皆為青翠茶園。
名間鄉農特產品:濁水米、鳳梨、通天草、生薑、水蕹菜山藥、茶葉
南投農業特色-鹿谷鄉
鹿谷鄉位於南投縣西南方,海拔約800公尺上下,為氣候濕潤丘陵地形,年均溫25℃,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籠罩,加上土壤富有機質,所以適合茶樹生產,當地盛產「凍頂烏龍茶」已是台灣最知名的茶種。鹿谷鄉70%居民以茶葉生產為業,為全島唯一依靠單一生產作物為經濟來源之鄉鎮,經多年推廣改良,品質穩定,茶葉因地處高地,產值通常較平地茶葉為高,且因價格穩定,居民享有極高生活水準;除此之外,除茶葉外,竹筍、山芹菜及鱒魚養殖也是本鄉特產。
鹿谷鄉農特產品:凍頂烏龍茶、竹筍、山芹菜、良質米、明日葉、鱒魚、茶梅
南投農業特色-竹山鎮
竹山鎮位於南投縣南端,靠近雲嘉地區。境內有濁水溪和清水溪環繞。為海拔1,600公尺以下山地丘陵地,其山林佔全部面積之80%,因氣溫、雨量適中及少強風,適宜竹類生長,以盛產竹子而得名。本縣竹筍產量屬全國第五位。農產品主要為竹類產品為主,農產主要仍以竹類產品居最大宗,鮮筍類以冬筍、桂竹筍暢銷全島,各種筍類加工製品,更為多樣,為全國筍類最大供應產區;相關的竹製藝品,在居多藝術家投入和學校產學合作下,竹藝品除了美感外,更增加現在科技的應用,如LED竹檯燈、竹製涼蓆、電動竹扇等。
竹山鎮農特產品:冬筍、春筍、桂竹筍、麻竹筍、綠竹筍、筍乾、桶筍、筍絲、筍茸、醬筍、竹山紅番薯、破布子、烏龍、金萱、翠玉茶葉、番茄、巨峰葡萄
南投農業特色-集集鎮
集集鎮位於南投縣中部,濁水溪北岸,為南投縣最小的鄉鎮。其腹地狹小且多山,但古蹟,與在地美食甚多且頗受好評,人文藝術濃厚。近年推動綠色隧道與鐵道觀光活動有成,集集小鎮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新興旅遊勝地。因集集腹地小,溪岸平原面積有限,主要農作為廿世紀番石榴及榮獲國產水果品牌認證的「紫水晶」巨峰葡萄。另外,山坡丘陵所產的香蕉,因氣候地質事宜,其香蕉香氣芬芳,口味甘甜可口,為知名山蕉;而紅龍果和糯米荔枝核小肉甜為近年新興水果,甜度高、品質佳,數量有限,深受消費者喜愛。集集鎮知名花卉為向日葵,大而豔麗頗受歡迎。
集集鎮農特產品:糯米荔枝、廿世紀番石榴、山蕉、巨峰葡萄、紅龍果、向日葵
南投農業特色-水里鄉
水里鄉位於南投縣中部,濁水溪上游,係本縣進入山區之隘口。水里鄉境內有陳有蘭溪、水里溪及濁水溪,溪流河谷交錯,周圍高山圍繞,氣候溫和;集集線鐵路終站車埕位於鄉境,水里也為新中橫公路之起點。水里鄉主要農作物為高山茶和青梅,茶園約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屬玉山茶區,茶色清澈,入口回甘,深獲茶友喜愛。境內青梅,鮮脆多汁,品質優良,為外銷日本之主力,近年發展多樣口味梅製品,以「天山梅」打響名號。新中橫沿線所產「黑紫玉」巨峰葡萄榮獲國產水果品牌認證,冬季品質尤佳。
水里鄉農特產品:高山茶、青梅、愛玉凍、國蘭、華盛頓臍橙、十月龍眼、茂谷柑、鹿茸、香蕉、水蜜桃、巨峰葡萄、苦茶油
南投農業特色-信義鄉
信義鄉位於南投縣東南部,為境內最大鄉鎮,亦是縣內兩個山地鄉之一,面積廣達面積1422.42平方公里。信義鄉內高山峻嶺,溪流蜿蜒溪谷平地較少,為玉山國家公園入口處,新中橫公路上的重要據點,縣內居民以農作為主。信義鄉氣候溫和,但因高海拔,日夜溫差大,以致蘊育了許多品質優良的農特產品,如青梅、夏季蔬菜、花卉、愛玉子、苦茶、雜糧、蓮霧及知名巨峰葡萄(玉珠)等。另外,溪谷山間養殖鱒魚、香魚、切花、土雞等。信義鄉擁有號稱「全台最會搞行銷」的信義鄉農會,擅長包裝農產品,並結合當地東埔溫泉及觀光果園,突破了農業發展遲緩的障礙,開拓了山地鄉農業觀光發展的新境界。
信義鄉農特產品:青梅、巨峰葡萄、紅肉李、芭樂、番茄、玉山茶、高冷蔬菜、轎摃竹筍、野菜、香魚、高級切花、苦茶油、愛玉凍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