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雜誌之必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世界漸漸走向數位烏托邦,整體局勢看似對紙本雜誌越來越不利;但其實,它潛藏的能量,依然比你想得還要龐大。
文字:李明璁
還記得2010年春天,iPad在全球掀起炫風,三個月賣掉近500萬台,被譽為「史上最成功的3C電子產品」,Steve Jobs在當時還意氣風發宣告了:「後PC時代已革命性地降臨」。iPad比筆電輕薄便宜、又比手機螢幕大得多,讓舉世驚艷且紛紛預言:報紙、雜誌和書籍,都將因此方便閱讀的行動載具而走入末日,數位內容將取代紙本出版。
然而,iPad熱潮並未延續太久,從2014年銷量便開始持續下滑,2015年更暴跌超過兩成。相對於這波平板電腦神話的迅速崩解,2014年反倒是歐美紙本雜誌豐收成長的一年。光美國境內單年就有855種新雜誌誕生,數量比前一年成長超過兩成,且這些新刊物多半都是針對特殊分眾族群的獨立雜誌。

無獨有偶地,2014年底在日本的《pen》雙週刊,做了一個華麗的封面特集:「紙本雜誌真的快要滅絕了嗎?」熱血編輯們像是演出人生最後一場Live似地,把對雜誌的愛毫無保留地傾訴予讀者大眾。從各個角度切入,為紙本雜誌無可取代的價值辯護,包括「多樣性與專業性的深掘」、「封面與人物攝影的質感」、「特輯製作與人生記事的交會」等等。

紙本創刊並未退潮
很顯然,「用平板瀏覽數位內容將消滅紙本閱讀」的預言並未發生。即便傳統紙媒的廣告量的確因網路投放而大幅減少,許多雜誌也因轉型失敗而吹起熄燈號,但直到今日,紙本雜誌的創刊熱潮卻還在持續。根據密西西比大學雜誌創新中心主任Samir Husni教授(被尊稱為Mr. Magazine)之統計,即便相對於歐洲,向來資本集中、重商業輕文化的美國,平均每一個月也都有20種定期發行的新紙本雜誌問世。
最具代表性的美國獨立雜誌之一,當屬來自俄勒岡州小城波特蘭、紅遍全球的《KINFOLK》(甚至帶動了小城的文化觀光)。這本素淨、慢調而被視為「療癒系」代表的生活風格誌,構思於一對夫婦的家常餐桌上,他們希望藉此分享關於簡單幸福的日常基調:舒緩、趣味與專注投入。整本雜誌的內容,也因為企劃力強、圖文精美、沒有廣告及大量留白,營造出充滿凝視、反思和遐想的閱讀沈浸氛圍。
至於大西洋對岸的英國與歐陸,紙本雜誌文藝復興的趨勢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比如創刊於阿姆斯特丹的男性時尚誌《FANTASTIC MAN》,在2009年於倫敦推出女性雜誌《the gentlewoman》。
兩個兄妹刊物的品牌形象,乍看雜誌名稱字體(前者是稜角銳利的大寫,後者是圓潤收斂的小寫),似乎符合陽剛與陰柔的不同氣質;但翻閱封面攝影與內頁美編,很快就會發現,這兩本時尚雜誌根本經常挑戰、倒置兩性刻板形象,呈現出堅毅、專業化的酷女,與優柔、家居化的美男。
還有在美國誕生、英國發行的半年刊《CEREAL》,2012年創刊時首刷僅1500本,但是到了2015年,他們一期就印了35,000本,且很快便完售。去年甚至推出了韓、日、中三個外文譯版。雜誌主題則從一開始的食物和旅遊,到第五期後重新定位為旅遊與生活方式。同時,雜誌社也推出單行本的城市旅遊指南。很多人一開始都唱衰這根本沒有市場,沒想到第一砲的紐約、與隨後發行的倫敦指南,都不到半個月就銷售一空。

獨立出版持續發酵
位於倫敦東區的新文化重鎮Shoreditch,不僅聚集大量的風格咖啡館、古著店或設計工作室,也是各類型獨立出版的新創聚落。在這裡有一家經常擠爆的複合藝文展演空間「The Book Club」,每個月都會和知名網站「Stack」(一個為讀者量身推介、挑選與訂購遞送的獨立雜誌流通平台)合作,切入不同主題舉辦「與總編輯有約」之類的問答活動。
還有位在Barbican Centre和大英圖書館之間的「magCulture」,店裡展示販售超過350種獨立雜誌,讀者座談也總是爆滿。
《Harper's BAZAAR》所屬的赫斯特集團英國商業營運總監Jean Wolfson,在接受《老派科技的逆襲》作者David Sax訪問時曾表示:「印刷品的讀者比數位版讀者來得有價值……他們跟雜誌的關係比較密切,忠誠度也比較高。」
這種深刻堅定的認同感,其實不單靠行銷宣傳,更是仰賴小團隊編輯專心企劃、不同專業作者精心創作,與來自世界各地讀者用心共鳴——三方共構共享的分眾文化氣味、生活態度與實踐。

日本雜誌界首屈一指的藝術指導藤本泰,曾在其自傳最末說:「雜誌設計師的工作是比任何人都早一步,抓到那個時代的氣氛與感覺,並將它反映在雜誌的頁面上。」雜誌人就像時裝設計師,扮演潮流設定的角色,無論他信奉的是左派右派前衛派或復古派。
有趣的是,即使藤本先生對未來的數位媒介抱持樂觀開放之姿,他在序言仍忍不住地可愛告白:「不過,我最喜歡的終究還是紙本雜誌啊!如果我設計的雜誌能像陳年好酒般流傳於世,我將感到至高無上的喜悅。」難怪,身為雜誌愛好者的我們,翻閱一頁又一頁,亦如啜飲美酒一口接一口地陶醉著啊!
李明璁
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教於台大社會學系,研究關注全球媒體與消費文化。曾參與創辦《cue.電影生活誌》,統籌主編麥田「時代感」書系、大塊文化「Sound」書系,亦曾仼金鐘奬、金鼎奬、時報文學獎等評審,著有散文集《物裡學》、短篇小說集《Rock Moment》。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