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銀行搶匪施以重刑,卻拜託盜用公款的白領精神病態者幫忙投資

我們對銀行搶匪施以重刑,卻拜託盜用公款的白領精神病態者幫忙投資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口舌伶俐、長袖善舞、有數字頭腦的精神病態者很容易打進金融圈,那兒有成千上百個撈油水的機會。這些人發現利益如此巨大,規則如此寬鬆,守門人老是在打瞌睡,一定覺得自己上了天堂。

◆ 一九八〇年代晚期,美國儲蓄與信貸業務長達十年的不正當投資、假造貸款的約定事項、各種假交易與令人瞠目的貪婪,鬧得沸沸揚揚,這是因為雷根總統於一九八〇年代初解除管制所致。既無規定可循,又不必接受政府監督,某些儲蓄信貸人員便任意處置存款人的錢,債務愈滾愈大,最後演變成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災難。截至本書付梓前,美國納稅人必須為「儲蓄信貸紓困」案負擔的成本接近一兆美元,比整個越戰的成本還高。

◆ 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近年揭發的全球性規模弊案,金額比儲蓄信貸醜聞更高。「與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愈演愈烈的大型鬧劇相比,歷史上的金融醜聞都只是小兒科。市值兩百億的流氓金融帝國,被六十二個國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強制停業......從來沒有一次金融醜聞牽涉這麼大的金額、這麼多國家、這麼多有頭有臉的人物......只能說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企業犯罪活動......滲透最為深廣的洗錢活動與金融超市。」

寫這篇文章時,出版業巨擘羅伯特・麥克威爾(Robret Maxwell)離奇死亡,許多問題慢慢浮上檯面。麥克威爾遭控吸金數億,一手打造的出版帝國因此垮台。這個例子適合用來說明,公眾人物細心維護的形象可能掩飾了歹毒心腸和不為人知的劣跡。

儘管大家都知道他心術不正,愛吹牛皮,擅長把這家公司的錢挪到另一家公司,但大多數認識他的人,連記者在內,都盡量保持沉默。麥克威爾掌握權勢,懂得威嚇批評者,令其噤聲。他秉著「不擇手段的貪婪」,加上政府機關對「不法獲利但沒被定罪的騙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獲取不少利益。

——引文擷取自〈揭開真相:騙徒以及沉默共謀〉("Captain Bob Revealed"),《獨立新聞》(Independent News Service),彼得・金肯斯(Peter Jenkins)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他們有成功的本錢

某律師為涉及內線交易的騙徒(X先生)打官司,特地來溫哥華找我幫忙為其客戶辯護,因X先生被另一名歹徒(Y先生)供出來。律師希望我用「精神病態人格檢核表」評估Y先生是否為精神病態者,問我是否願意撥時間與Y先生的朋友、生意夥伴、同班同學與鄰居面談,表示「錢不是問題」,還說能夠安排我住進一間海灘別墅,離Y先生常去度假的別墅很近,我只需要和他混熟,完成檢核表的評估。

於是我問他,為什麼想知道Y先生有無精神病態,律師回答這是本案的關鍵,因為大家都知道,精神病態者老是撒謊、不可信賴、為求自保,任何事都做得出來。假如Y先生被診斷出精神病態,他的證詞便不足採信,身為律師的他更有機會取得合理的認罪協商。儘管這是致富良機(畢竟他說「錢不是問題」),我仍然拒絕了他。

精神病態者對白領犯罪型態樂此不疲,而且大有斬獲,箇中原因不難理解。首先,總是有大好機會自己送上門來。有個偽造公司債券的受試者說:「要不是有這麼多甜頭對我招手,我也不會坐牢。」他所謂的甜頭是退休基金、黑市股票交易、慈善募款,以及分時度假計畫等等,市場上多的是機會,讓他和同類暢行無阻。

其次,精神病態者具有行騙的本錢:他們說話流利、討人喜歡、充滿自信,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處變不驚,從不擔心被戳破,而且完全殘酷無情。即使被揭穿,他們也能表現出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的樣子,讓告發者不知所措,不曉得接下來該怎麼辦。

最後一點,白領犯罪油水很多,被抓的可能性很低,處罰又輕。想想從事內線交易的人、垃圾債券之王、以及拿儲蓄信貸當餌的騙子,他們在金融上的掠奪回報極大,就算被抓也值得。許多時候,這類因貪婪和詐欺而起的大型騙局自有其規則,與一般犯罪大不相同。大騙局的成員往往形成一個聯繫網絡,以維護共同利益,而且大多來自同一個社會階層,上過同一所學校,是同一個俱樂部的會員,甚至就是制定規則的那一批人。銀行搶匪可能被判二十年,反觀律師、商人或貪污了數百萬元的從政者,官司審理時間拖得很長、經常延期開庭,再加上使人霧裡看花的訴訟策略,到頭來只需繳罰鍰或被判緩刑。我們譴責銀行搶匪,施以重刑,卻拜託盜用公款的人幫忙投資,還邀他加入我們的網球俱樂部。

遺憾的是,許多人並不認為白領犯罪和直接傷害他人的罪行(如搶劫或性侵)同樣嚴重。回到本章一開始的例子,格蘭布林在法官判決之前做出如下陳述:

我已經被關了兩個月,體會到與愚昧可悲的怪胎、職業慣犯、走私的毒蟲、殺人犯同住一間牢房的滋味。因為必須跟這種素質的人相處,我的情感和自尊盪到了谷底。我現在在這裡,某些人可能視我為他們的同路人,但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跟他們一點也不像,無論是外表、談吐、行事作風或感受,都不一樣。

本案的法官表示,儘管他不同意格蘭布林的說法,「但實際上,傷害人的罪行與謀奪財產的罪行的確有分別......就好比下手性侵或威脅要性侵、殺害、砍斷手足的人,與用鋼筆造成同等傷害的人,也有分別。」

檢察官寫道:「關押有錢或有特權者的聯邦監獄......有美味食物、專供慢跑的步道、首輪電影、圖書館......有錢有權者住的聯邦監獄是全國的恥辱。」

渴望上流生活的精神病態者也明白這個道理。

相關書摘 ►許多精神病態者到了中年開始減少反社會行為,但不是真的「洗心革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沒有良知的人: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羅伯特・海爾(Robert D. Hare, PhD)
譯者:王敏雯

犯罪心理學必讀經典
1999年出版至今依然盤踞亞馬遜司法心理學類No.1

心理學權威羅伯特・海爾博士總結二十五年研究精華,生動描繪出精神病態者的真實樣貌,讓我們一窺這些詐欺犯、小偷、性侵犯和其他掠奪者,是如何運用自己的魅力、謊言,操控身邊的一切。精神病態者瘋了嗎?或者純粹是很邪惡?我們要怎麼認出精神病態者?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在這些掠奪者找上你之前,你必須學會辨識他們。

本書特點

  • 詳述精神病態者的常見特徵,包括:油嘴滑舌、自大狂、缺乏同理心、自制力差、說謊成性、缺乏責任感、小時候就出現行為問題
  • 說明精神病態者根源為何
  • 大量案例說明
  • 統計資料與臨床分析
  • 五個保護自己的方法
  • 九個把損失降到最低的原則

本書想回答的問題

  • 精神病態是一種病嗎?治得好嗎?
  • 造成精神病態的原因是什麼?
  • 要如何區分一般人和精神病態者?
  • 精神病態者可以被改變嗎?
  • 精神病態者所帶來的破壞是可以預防的嗎?
getImage
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