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許多精神病態者到了中年開始減少反社會行為,但不是真的「洗心革面」

許多精神病態者到了中年開始減少反社會行為,但不是真的「洗心革面」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精神病態者持續犯案,尤其是暴力罪行,直到最後一口氣為止。同時研究顯示許多人儘管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少犯法,但基本的人格特質幾乎沒有改變,也就是說他們依然自我中心、淺薄、愛擺佈他人、冷漠無情,差別在於他們已經學會用其他方式滿足一己需求。

某份心理報告的其中一欄似乎微露端倪:「厄爾此人最大的特徵是醉心於掌握絕對權力……他只重視願意服從其意志,或甘願受他擺佈、聽令行事的人。他一直在盤算如何利用某人或某個狀況。」幾份監獄檔案記載他為了把持權力、掌控情勢,巧妙遊走於犯人和監獄人員之間,兩方都對他既愛又怕,他擅長要脅、恫嚇他人,必要時利用拳頭、賄賂或毒品達到目的,而且「常打其他犯人的小報告,以求脫身,甚至獲得特權。犯人守則在他眼中毫無意義,除非他能夠從中撈些好處」。

他跟女人之間的關係也很淺薄,他扮演掠奪者的角色。據他說曾有過幾百次與人同居的關係,短則數天、長則幾星期,發生過性關係的更是不計其數。問他有幾個小孩,他回答:「其實我不知道,幾個吧,我想。有人硬說我是孩子的父親,我就說:『操你媽!我哪知道是不是我的?』」他習慣恐嚇、毆打身旁的女人,染指親生女兒,也性侵女兒的女性朋友。他酷愛性虐待,把這個癖好帶進牢裡,大家都知道他「極具侵略性的同性性行為」。

厄爾最引人注目的一面性格是浮誇。翻開他的檔案,不少地方提到他的說話方式顯得戲劇化,既誇大又自負。團隊裡一位評估專家這麼寫:「要不是因為我很怕他,看他那副超級崇拜自己的德性,我一定會當面笑出來。」厄爾的說法是:「其他人不斷告訴我,我有多棒、沒有我辦不到的事,有時候我覺得他們只是在唬弄我,不過男人就是要相信自己,對吧?我看看自己,覺得挺不賴的。」

幾年前,跟厄爾面談那一陣子,獄方本來考慮讓他假釋。他交給假釋裁決委員會的申請書上寫著:「我已經成熟許多,覺得坐牢是浪費生命。我能夠對社會做出很多貢獻,也很努力分析自己的弱點和強項。我的目標是當一個好公民、過簡樸的生活、找一個好女人經營充滿愛的關係。我相信自己變得更誠實,值得信任。名譽對我來說無比神聖。」面談人員說:「諷刺的是,我沒忘記厄爾惡名昭彰,有幾十個化名,說話只會畫大餅。」

出乎意料,監獄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認為厄爾在這次服刑期間有進步,並且根據他們與他接觸的經驗,一致認為他再犯風險低,可以假釋。但正如我們團隊裡某位面談人員所說:「只要他對我說的話有一半屬實,就不該放他出去。」厄爾深知我們的評估是研究計畫的一部分,除非他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舉動,否則無論在法律上或基於職業道德,都不得洩漏評估結果讓獄方知曉,因此他在我們面前比較放得開,和他為了申請假釋演出來的樣子不同。後來,厄爾被駁回申請,他便指控這位面談人員把他吐露的真心話告知第三者。面談者擔心被厄爾外頭的朋友修理,去歐洲旅行了很久,目前在英國工作。厄爾最近出獄,面談者短期內不考慮回加拿大。

相關書摘 ►我們對銀行搶匪施以重刑,卻拜託盜用公款的白領精神病態者幫忙投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沒有良知的人: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羅伯特・海爾(Robert D. Hare, PhD)
譯者:王敏雯

犯罪心理學必讀經典
1999年出版至今依然盤踞亞馬遜司法心理學類No.1

心理學權威羅伯特・海爾博士總結二十五年研究精華,生動描繪出精神病態者的真實樣貌,讓我們一窺這些詐欺犯、小偷、性侵犯和其他掠奪者,是如何運用自己的魅力、謊言,操控身邊的一切。精神病態者瘋了嗎?或者純粹是很邪惡?我們要怎麼認出精神病態者?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在這些掠奪者找上你之前,你必須學會辨識他們。

本書特點

  • 詳述精神病態者的常見特徵,包括:油嘴滑舌、自大狂、缺乏同理心、自制力差、說謊成性、缺乏責任感、小時候就出現行為問題
  • 說明精神病態者根源為何
  • 大量案例說明
  • 統計資料與臨床分析
  • 五個保護自己的方法
  • 九個把損失降到最低的原則

本書想回答的問題

  • 精神病態是一種病嗎?治得好嗎?
  • 造成精神病態的原因是什麼?
  • 要如何區分一般人和精神病態者?
  • 精神病態者可以被改變嗎?
  • 精神病態者所帶來的破壞是可以預防的嗎?
getImage
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