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恨父母、想要逃離父母的複雜情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父母之所以被痛恨,是在於他們忽略了我們內心許多根本的需求,核心的是安定的需求、跟自主的需求,我們之所以想要逃離,其實也是在回應我們內心的呼喚,尋找到能訴說自己理想故事的可能。
「我就是恨不得現在能離家越遠越好!」這是一句在一般人眼中很極端的話,卻又很常說出口的話。不知道為什麼?當代的生活總是充滿了想要與父母或家庭離異的想法,父母是可以有多壞、多虛偽,讓我們恨不得將他們排除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或是恨不得想要把現在時常見面的時間最好壓縮成一年一次就好了。
這種恨意總是會在聚會中莫名的提升,家族的聚會、家人朋友的聚會,那些力不從心的交流、那些毫無感受的噓寒問暖,更是容易增生這種念頭。如果你時常有這樣的感覺,你會許內心有一股叛逆,希望與家人切割、家庭疏離的能量想要放出,如果你輕易地跟別人分享,或許很多人會覺得你很「壞」,但卻又無法不承認,這樣的念頭也太常出現了吧!
就有一個人曾經跟我們說過「他每次看著自己爸媽講話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噁心,總覺得父母不知道在演哪一齣戲」,而這種鄙視的念頭,或許很容易被主流社會當成是一種未成熟的適應不良,因為我們總會合理化那些比較虛情假意的互動,或是那些混亂的教養思維,其實就是社會的常態,而孩子們只是活得太優渥,而不懂得人生的道理。
姑且不論是不是孩子們都太不成熟,不懂得這世界其實是「非線性發展的」,是混亂的,或是姑且不論父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無法讓孩子能認同自己。被孩子痛恨的父母,確實一直都存在,確實一直是主流,有時候更是推動這個社會風潮的根源,如果父母如何不值得痛恨,那也不值得我們生出那麼多書來檢討、分類、詮釋、與分析那些長不大的父母,並且為自身的痛恨找到持續立足的基礎了!
想要逃離父母的複雜心情
說我們想要逃離父母,是一件複雜的現象一點也不為過,但這一切複雜的現象卻都同時有一個特徵,那就是家庭中某種一直無法被確立的氛圍或處境。在心理學家Scharp與McLaren的新研究中,他們統整了大量的相關故事,嘗試去找出某種「痛恨父母」之下所產生的內心情節,他們確實找出了6種家庭內的不確定感,可以影響著我們通往痛恨父母的旅程。這裡面包含幾種特殊的經驗:
首先是我們對於父母的愛有一種無法確定的感覺。先想想看對你而言愛是什麼,如果愛是一種包容,是一種照顧,那如果父母有時候給你包容,有時候又否定你做的很多事情,那你不會那麼直接覺得他們不愛你,而是他們的愛總是虛虛實實,若影若現,那種不確定的感覺最容易在我們內心深成一種愛恨情仇。
而有時候父母的形象時常變動,來讓我們無法判斷父母到底是不是我們心中的好人。或許我們都想要跟好人相處,但時常看到父母表裡不一,說謊成性,或是為了錢不擇手段,這種感覺讓我們對父母是不是一個良善的人總是處於不確定的狀態,因為或許父母做這些事情不代表他們不會對自己好,但我們對於良善一直有的趨向性,這也讓我們會在內心開始討厭父母。
有些父母過著衝動且情緒高張的日子,而在他們身邊,我們總是會對某種不良對待或是安全感到不安,有可能是言語上的暴力,情緒上的勒索,或是各式各樣的冷漠以對,有時候更可能是父母的衝動行為,如喝酒、賭博,讓自己的生活置身於危險之中,這些我們內心的懷疑與困擾,都讓我們有一種不確定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也助長了我們痛恨父母想要遠離的情緒。
當然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感覺,包含我們對於疏離的想像,自己對於家庭的懷疑,甚至是愛的懷疑,這些我們對於家庭觀念的懷疑,也會形成某種不確定感,為什麼我們會對家庭的距離與相處感到懷疑呢?或許是導因於各式各樣的控制,各式各樣的衝突,各式各樣的勒索等等,讓家庭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原本相互扶持的功能,而你也內心懷疑這是不是真得要在你生命中佔據一部分,這是不是你值得繼續維繫的關係。
在痛恨父母的情緒之中,我們內心其實是對父母充滿了不確定的,我們無法扎扎實實地定義自己的父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或到底在自己的生命中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種混屯,讓人不悅,所以我們與其說是討厭父母這個人,我們更是討厭父母無法帶給我們一個穩定成熟的家庭日常生活。
「非」穩定成熟的家庭互動
也許我們想要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父母,讓這一切那麼難受,讓自己想要痛恨,是我們想要渴望的成熟家庭,但卻又獲得不得。或許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父母做了什麼,讓人想要逃離呢?
有些父母總是堅持自己是對的,這讓你感到難受,因為你不確定你是否在家庭中被支持了。有些父母自己在逃避你,所以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誰,到底在做什麼,你只知道他回來後只想做自己的事,不想打理你,而他們也從來不知道你到底在做什麼;有些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孩子,即便孩子長到了,他還是孩子,許多人成年後,或許比起父母更能成熟應對事物,但父母的控制與干涉,也讓人感到憤恨難受。
有些父母離異,帶給孩子的衝擊很大,因為在離異之間,上面提到的不確定感,都會冒出來,你不知道什麼才是家庭,你不知道什麼才是愛,你害怕離異帶來的衝突,你害怕父母的爭吵,所以父母成了值得痛恨的對象,因為他們每有善盡保護你的責任。有些父母無法拿捏界線,無法讓孩子主導自己的生活,不願意傾聽,而這都是讓人痛恨的地方,因為成長之所以稱為「成長」,我們勢必在心中想要長出某些東西,而獨立自主的機會便是我們想要長出來的,那些干涉自己的父母,都讓自己無法清楚地明瞭家庭倒底是為了什麼,而無法去確信父母真的是一個值得相處的人。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