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料理兵法全攻略(上):中國的「土豆」料理,從印加帝國到洋芋片的旅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鈴薯於西元前三千年開始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開始栽種。因為馬鈴薯儲藏容易,又讓人很有飽足感,因此深受大航海時代船員們的喜愛,而馬鈴薯也就隨著這些船員到了世界各地。
炒土豆絲是後來才從大陸傳到台灣的料理,而且歷史很短,因為從小到大吃過的外省館子都沒有這道菜。第一次吃到可能是在台北賣陜北料理的餐廳「勺勺客」,不過第一次聽到有人把馬鈴薯稱之為土豆,則是小時候去中國的東北吃了一道「土豆燉排骨」的極美味的東北料理時。
因為在中國的東北和河北都把馬鈴薯稱做土豆,華北叫它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叫洋芋,廣東則稱之為薯仔。這道菜應該由農村起源,所以民國三十八年來台灣的那些達官貴人帶來的那些的大廚們在台北開的外省館子裡沒有一間看得到這道菜。不過在當時共產黨的佔領區陜西延安一帶就已經有一道以馬鈴薯為主料的馬鈴薯料理叫「洋芋擦擦」,是把馬鈴薯用削成細絲的工具「擦擦」(就是把紅蘿蔔刮成細絲的那種廚具)全部弄成小細絲,然後把麵粉均勻的撒到土豆絲上後用筷子攪拌均勻,拌勻之後,可蒸、可煎,完成後切小塊沾佐料食用。
馬鈴薯以食材而言身分貧窮而卑賤,卻因為它容易大量生長的特性,養活了五大洲不知多少在糧荒時渴望食物的人口而偉大。而因為它平淡無奇的味道,卻也給予了他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炒土豆絲就是這麼一道料理,最簡單而平凡的食材,在料理過程中若是方式精準得宜的話,成菜之後就會幻化成一道鮮香下酒,而且滋味無窮的美味佳餚。
因為菜名中的「土豆」二字,這道菜想必是起源於東北,因為東北不但是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之一(其它還有是甘肅、寧夏、西南地區、與内蒙古),東北地方傳統的各種燉菜如東北亂燉、豆角土豆燉排骨、豆角土豆燉五花肉等,全都少不了馬鈴薯。其中東北的黑龍江省更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勺勺客」的炒土豆絲炒得好,刀工也好。不過最近我更愛吃的是賣酸菜白肉鍋的東北哈爾濱餐廳「東北軒」的炒土豆絲,更為夠味,彷彿每一絲一縷土豆絲都被鑊氣纏上了花椒、乾辣椒、蒜末與白醋被熱油熱鍋所激發出的狂野。而炒土豆絲的第一步就是要選擇適合的馬鈴薯。
中國主要把馬鈴薯分成沙地土豆和泥地土豆,沙地土豆的皮顏色深,口感適合燉煮;泥地土豆的外皮顏色淺,口感脆,適合用來炒。而雖說菜名叫炒土豆絲,卻不能真的切成像絲一樣的細,那樣反而口感不好,切得比火柴棒再略細一點就剛剛好了,此乃第二步。
第三步是泡水。有泡了次三次的方式,也可以泡的時候加鹽或是加醋。這個步驟是為了脫去馬鈴薯過多的澱粉,這樣炒出來的土豆絲才能爽口有勁。而且如果不把切絲的馬鈴薯泡水的話而接觸空氣太久的話,它裡面的酪氨酸(tyrosine)接觸到空氣後會與同樣存在於馬鈴薯中的酪氨酸酶(tyrosinase)引發氧化,產生與人類被太陽曬傷時皮膚沉澱的黑色素,產生褐變反應而變黑。而加醋則有增強去除澱粉黏性的效果。
然後泡好瀝掉水份後先加一些油拌勻再炒的話,則更能避免土豆絲沾鍋。然後用熱水迅速燙一下土豆絲,立刻撈出備用(代號:A)。此時油鍋下花椒煸香,變色之後撈出,然後下乾辣椒、辣椒和蒜末,加(A),醋,鹽,翻炒均即成。照片是東北軒那天替我做的東北當地重口味的酸辣炒土豆絲,重慶邊陲的小鎮巫溪則有一道「洋芋絲粑粑」的特色料理。
湖北的「乾洋芋果果」是把洋芋都洗乾淨後就放蒸熟後放篩子裡晾乾。再在太陽下曬成金黃色的料理。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著吃和煮著吃,且可以儲存數月。湖北人喜愛在冬天用乾洋芋果果燉臘肉吃。臘豬蹄子湯加乾洋芋果果燉煮就是武漢三鎮的冬天佳餚臘蹄子鍋了。
土豆粉是明萬曆四十年明神宗病重時,宮中正二品御廚何李緯以其故鄉名吃桂林米粉的製作方式,改用馬鈴薯所製做出的新麵食。 在明朝滅亡後傳入了民間。鍋巴土豆則是四川另外一個重要小吃,因為馬鈴薯煎出來的焦黃硬皮,和鍋巴類似而得名。然後吃的候再時撒辣椒、黑胡椒、花椒、薑黃、咖哩粉、五香粉、十三香、孜然、蒜苗、香菜等自己喜歡的調味料拌勻即可。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馬鈴薯產量第一的國家。馬鈴薯的中文名稱來自於它如同古代掛在馬身上的鈴噹的外型,康熙年間所出版的的《松谿縣志食貨》中第一次出現這個名字。
由葡萄牙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以非洲西岸所開啟的大航海時代,不只以航海開拓了土地,連繫了原本相隔遙遠的地域,更促使了龐大不同食材與辛香料的跨海交流。從西班牙人征服了阿茲提克帝國(Aztec Empire)與印加帝國(Inca Empire)之後,「新大陸」與「舊大陸」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飲食交流,改變了世界原有的飲食地圖,甚至更替重組了世界的生態系。
包括馬鈴薯、玉米、地瓜、南瓜、蕃茄、四季豆、花生、辣椒、可可、鳳梨、木瓜、樹薯、甜椒、香草等由歐洲人由新大陸帶回了歐洲,又輾轉到了亞洲與非洲,改變了當地的生太系與飲食文化。其中又以馬鈴薯與玉米對歐洲飲食文化所代來的改變最巨。馬鈴薯於西元前三千年開始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開始栽種,而在低溫下仍舊能短時間豐收的馬鈴薯,更是與玉米並列為印加帝國社會中的兩大糧食。
在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約十年之後,西元1545年,秘魯的波多西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銀山。於是西班牙人便奴隸印加人挖掘大量的銀運往歐洲。而當時的印加人是靠著吃一種當地馬鈴薯經過冷凍乾燥後的食物「丘紐 (Chuño)」才得以存活下來。不過當時的西班牙人原本以為馬鈴薯和松露一樣是一種長在地底的蕈類,不過因為馬鈴薯儲藏容易,又讓人很有飽足感,因此深受大航海時代船員們的喜愛,而馬鈴薯也就隨著這些船員到了世界各地。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