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今時今日還有後生仔女看《教父》嗎?

【前篇】今時今日還有後生仔女看《教父》嗎?
Photo Credit: Godfaher /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教父》改編自意大利黑手黨的一些往事,幾乎成了全球幫派電影借鑑的典範,黑手黨加上南美毒梟的故事,至今均是編導翻拍再翻拍的戲劇題材。作者認為,《教父》題材之所以經典,主要是體現了未有法治制度之下,人類原始天性與當代鬥爭模式,到底可以如何。

回顧《教父》之前,隨談「文明與野蠻」的根本分別

最近與友人生日飯聚,席間他提及必會推介身邊人看《教父》三部曲,尤其是年輕人,因為這電影系列實在有助一個人「入世」。如果為他說白一點,應該是指了解「世途險惡」。筆者推測若是90後的話,即使只看過一集《教父》,應該算是瀕臨絕種動物了。(舊電影節奏慢,年輕人極可能「頂不順」)

《教父》是被許多人供奉上神檯的電影,只是大部分的回顧多緊扣在劇情本身,較少價值與歷史層面的分享。本文屬前篇,隨談「文明與野蠻」的價值反思;後篇則重點回顧意大利黑手黨歷史與電影的一些點滴。

其實,所謂了解世途險惡,說到底就是人類難以扭轉的原始天性,在猿猴類動物之間也會出現,其中一種強烈傾向,就是「幫派大佬文化」。自小到大,人們因緣際遇聚了一圈志同道合,期間追隨一兩位老大、任人唯親,不管做甚麼事都盡量互相支援,形成一圈族群勢力。它既可以源自親族,也可以來自一般朋黨,並且以核心成員定義規矩是甚麼。在一小圈權勢的規矩之下,人的個性、尊嚴甚或才能、效益通通都是次要(或不重要)。

而《教父》改編自意大利黑手黨的一些往事,幾乎成了全球幫派電影借鑑的典範,黑手黨加上南美毒梟的故事,至今均是編導翻拍再翻拍的戲劇題材。《教父》題材之所以經典,主要是體現了:

近現代法治與自由價值仍未有力實踐之前,在政治貪腐與司法不彰之下,最能見證朋黨、幫派、現代鬥爭模式,除了戰爭狀態之外,到底人性如何滿足私慾,做事可以殘忍到甚麼地步。黑手黨的事跡,讓人們看到一個時代極端殘酷的幫派,經營「黃賭毒酒」生意,期間把「恐嚇、殺人當吃菜」,幫派由上而下小圈決定「江湖規矩」,並將異己斬草除根,藉恐怖氣氛換來長期穩定。

只要緊記何謂「叢林法則」,自然了解文明的可貴

之前筆者曾提及過,若不談繁瑣如教科書般的理論,最簡樸地直指文明與野蠻核心,不外乎只有一點——透過法治制度,重視「保存人命及其自由」,僅此而已,無論你讀過甚麼理論,在真實世界這是最最最根本的問題:你不可任意殺死對方。

我們有時在新聞報導看到令人心寒的日本殺人案、美國槍擊案,人人看後十分震驚,就是因為我們已順服了一套文明秩序、價值,總之,一切已潛移默化打進了直覺﹐自然遵從「絕不可殺人」 這樣的規範,幾乎無須說明甚麼。

試想想,一個從來沒有法制規範的大自然森林,一旦出現不滿和衝突,你只要夠實力又殘忍,喜歡殺任何動物甚或同類都可以,最直截又強力了斷紛爭的方式,不是嚴厲恐嚇,就是殺掉對方。

又可以嘗試虛構一個社會劇本:

那個世界跟我們真實世界幾乎一樣,繁華都市俱在,也有facebook,唯一不同是「在每月某一日社會容許任意殺人」,僅僅是這一個變項,大部分人除了自保之外,facebook的言論必定溫和千萬倍,人們不會作出無謂吵鬧或挑釁,甚至為前事正式道歉,以防報復;因為可能只是facebook 一句挑釁觸發的衝突,換來其中一人非死即傷,永遠消失。

當代法治社會,再不情願也須學懂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在當代文明社會生活的人,有許多隱性的言行傷害,主要是人們仍未充分理解「文明底下的相處之道」。只要法治制度尚存,近代文明制度尚存,不管你道德情操高尚或是殘酷不仁,即使你再討厭、憎恨、怨恨一個人,也不可以殺掉對方使其永遠消失,因為你情感再不滿,理智上知道殺人會有嚴重後果,不但摧毀別人的生命,也摧毀了自己的生活。

於是,無論大家如何討厭對方,還是一同「活在」社會上,積怨再多,雙方不會無故消失,再加上網絡科技推波助瀾,人們若不懂消解紛爭、不懂互相尊重,說話不留半點分寸,大家猶如活在精神心理層面的「無間地獄」,你一言我一語互相攻擊,天天罵戰、日日折磨;更不可能注重一套解決衝突的方式。

換言之,在相對和平的法治社會,許多組織、幫派衝突,固然未有演變成任意殺人;卻是變成網絡欺凌或集體網戰(當然也有零星暴力事件),大家通常不會動刀動槍開戰,換成以說話、輿論開戰、杯葛、資源制裁等等,如是,大家的生命得以保存,卻依舊鬥爭不息,可謂一種殘忍天性的「溫和延續」。

不管誰人讀千億種抽象理論和學說,歸根究柢我們的現實世界,就是從上述的社會模式運作,只是許多人仍未把心態調整過來,有些本來可以避免的紛爭,還是無止境地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後篇】故事真偽:《教父》和意大利黑手黨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