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訪者變身主持人,陳露盼以綠葉角色「襯托」更多新住民的美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視節目《我在台灣你好嗎》透過故事述說新住民來台的生活,而製作單位從過去的受訪者中選出有天份的新住民擔任節目主持人。來自中國大陸湖北省新住民陳露,就是在此機緣下接手新一季的主持棒。
文:Asuka Lee
自古以來即是移民社會的台灣,近代先後有閩南、客家、日本、外省等族裔移居至此生活,1990年代之後又加入大量來自東南亞及大陸港澳的移工、新住民,各個族群無論來自何方,都抱持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來到寶島,只為求取一塊安身立命之處。
雖然彼此間時有衝突,但人的事情通常最難、也最容易化解,有時只要簡單問候對方一聲:「你好嗎?」就能將族群間那道心之防壁消弭於無形。
從2013年播映至今的電視節目《我在台灣你好嗎》,就是國內優質頻道「公共電視」送給新住民族群的大禮。這個固定於每週六早上10點播放的塊狀性節目,每集專門拍攝一位新住民離鄉背景來台灣生活的酸甜苦辣,四年下來累計拍過近百位新住民,過程有歡笑、有淚水,真實記錄下異鄉遊子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刻。
特別的是,製作單位不迷大牌主持人,反而從過去的受訪者中精挑細選出擁有天份的新住民,擔任新一季節目主持人。而在將心比心之下,有時還出現主持人比受訪者情緒更激動的糗事。來自中國大陸湖北省新住民陳露,就是在此機緣下,接手新一季的主持棒。
夜市小攤販變身商場女強人
穿著時尚短裙套裝、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的陳露,渾身上下散發出女強人氣息,讓人幾乎忘記她是一位來自偏遠山區的姑娘。
陳露的故鄉在湖北省恩施州,屬於中國少數民族裡的「土家族」。該族風俗民情與漢族接近、但也有其相異處,最大差異就是喪葬文化──土家族人會將祖先墳墓建造於住家門前,甚至人還在世時,就會選好未來下葬用的棺木並擺放家中,這種看淡生死的態度,讓土家族人活在當下、十分樂天知命。
談了一場跨國戀愛的陳露,於2003年從恩施遠嫁到台灣新北市,雖然丈夫跟婆婆都很疼愛她,然而生完小孩的陳露覺得「如果不出去工作,就永遠無法融入社會」,便向家裡爭取外出就業。
陳露過去在大陸從事服飾業的經驗,因此她在台灣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服飾店當雇員。待了幾個月摸熟商業體系後,大膽的陳露覺得可以自行創業,於是從2005年開始,她就在永和樂華夜市擺攤賣女性服飾。
十分有生意頭腦的陳露,目前是連鎖服飾公司的老闆娘。「那時候社會風氣對大陸配偶很不友善,整條夜市只有我是大陸人,很多顧客都用異樣眼光看我、甚至閒言閒語,但我都忍住脾氣,耐心向他們溝通說:我跟你們沒有不一樣,都是在社會裡打拼的一份子。」
陳露回憶,當時跟她磨擦最兇的一位台灣客人,化解誤會後現在反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由於陳露口才好、手腳勤、腦袋又靈活,兩年後就將小攤位經營成店面,甚至事業越做越大,後來更創辦服飾公司當起董娘,公司發展至今已在台灣各地有五家店面,收入穩定後陳露便將公司交給先生營運,自己則騰出時間去各地巡店面、或投身社會公益。
而十分照顧同鄉姊妹的她,也提供許多工作機會給同樣來自恩施的新住民,讓她成為許多姊妹心目中的「貴人」。

與受訪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
陳露在商場傑出的表現吸引了《我在台灣你好嗎》製作單位注意,與她約在2016年春季做拍攝採訪。
她回憶道:「曾有很多電視節目找我去當來賓,我大部份都推掉了。可是,《我在台灣你好嗎》不一樣,這是屬於新住民的節目,而且他們前後來採訪拍攝我四次、還跟我一起飛回恩施老家,看得出製作單位對節目的用心與重視。」
採訪陳露的該集節目於2016年中播出,之後節目導演黃朝亮甄選新一季主持人時,想到外貌姣好、口才流利的陳露,上門力邀她接下主持棒,陳露原本十分猶豫,但她想到如果能藉此扭轉台灣人對大陸配偶的刻板印象,也是一件好事,便欣然同意擔任主持人。
答應之後陳露沒閒著,拿出做生意的拚勁「撩落去」,先把過去60多集《我在台灣你好嗎》節目全看過一遍,還收看許多綜藝節目、揣摩藝人的主持技巧。大量紮實的事前準備功課,讓陳露開機拍攝後得以駕輕就熟。
目前陳露擔任主持人參與拍攝的節目有兩集,是訪問來自中國四川省的姊妹。第一位是目前在新店經營重慶烤魚鍋餐廳的陳莉萍。
陳露直說這位受訪者與她的台灣先生是「真愛」,因為先生曾在大陸投資失利負債三千萬,但陳莉萍沒有因此離開他,反而夫妻兩人重新從一個賣麻辣燙的小攤再出發,攜手協力共創事業第二春,陳露在採訪過程中不斷聯想到自己白手起家的過程,與陳莉萍有頗多共鳴之處。

第二位採訪的顧春花,19歲就跟先生戀愛結婚嫁來台灣,然而因為不適應這邊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把自己關在家裡封閉3年。所幸後來靠著先生鼓勵,顧春花走出家門發揮自己的歌藝天份,自己製作舞衣去參加許多新住民歌唱比賽,捧回一堆獎盃,而節目拍攝顧春花回到四川老家探望久違父母的歷程,也讓陳露感動萬分。

談到自己在節目中的定位,陳露形容自己是「做好綠葉角色,去襯托紅花(受訪者)的美麗。」目前已是許多恩施姊妹貴人的她,未來也許會藉由主持人的身份,成為更多大陸姊妹另一種型式的貴人。
近年來台灣電視圈接二連三出現許多以新住民為主題製作的節目,然而同質性節目一多,難免使觀眾產生題材重覆之感;但《我在台灣你好嗎》大膽捨棄一般本土主持人,轉而從過往節目中提拔受訪者,希望藉由素人新住民的「同理心」與「真感情」,去跟新受訪者激盪出毫無矯揉造作的火花,這種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交流情感,正是《我在台灣你好嗎》之所以集集動人的原因。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