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結構主義的無政府主義(一):無處不在的權力

後結構主義的無政府主義(一):無處不在的權力
Photo Credit: Andrew Kelly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後結構主義的政治反省與傳統無政府主義的核心想法一致,但前者怎樣理解權力、採用的研究方法、對主體的態度都與傳統無政府主義差別甚大。

既然系譜學並不把各種殊別的事物填進去那個「大框架」、「大故事」作解釋,也不會視歷史上出現的事物為必然。例如,如果我們相信聖經那個大故事,則我們會認為一切事物的出現都可追溯至上帝。如是者,世上發生的一切都按上帝的劇本進行。那世上發生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甚至從上帝的角度來說是必然的——它們早寫在「劇本」裡。又例如,黑格爾(G.W.F. Hegel)視歷史發展皆為絕對精神的開展,乃絕對精神步步實現自己的過程,則歷史中發生的一切皆是合理、有意義和必然的。這些對歷史的看法都會透過把殊別的事填進一些「大故事」裡,以解釋他們的意義。

但對後結構主義來說,上述這種做法會抺殺了事物的獨特性,生硬地把千變萬化、糾纏不清的各種事物,還原成那個共同源頭(上帝又好、絕對精神又好)的產物。例如後結構主義者德勒茲便批評這種做法,無法真正理解與評價各種事物。因為要真正理解與評價事物,我們必須找尋它在整個社會、歷史脈絡下的位置。這些脈絡往往是極其獨特與複雜的。單純視例如「炒賣 iPhone」這件事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必然產物以作評價,都無視了事情的獨特性。因此,對後結構主義來說,一切事物只是一種歷史中偶然的產物,都是千千萬萬的殊別事物交織出來的結果。

總而言之,系譜學是後結構主義者研究各種事情的方法。[4]它是一種對事情的歷史性解釋。同時,它視歷史為一種沒有目的、偶然、難以捉摸的過程。這個過程由各種殊別的事物不斷糾結在一起所構成。

主體

對後結構主義來說,甚至主體本身,也是在混雜的歷史過程中建構出來之物。[5]如此一來,所謂主體也如其他一切事物般偶然,無所謂一個跨越時空的本質存在。而且,傅柯便曾梳理過現代個體在歷史裡出現的過程(他認為現代個體與社會的司法、懲罰制度有密切關係)。

順此,除了對權力的理解不同之外,後結構主義也有別於傳統無政府主義,並不支持「人文主義」。所謂的人文主義是指一種認為人類或主體有本質的想法(本質指人之為人必然擁有的性質)。傳統無政府主義不單認為人有本質,更認為人性本善。例如巴枯寧便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並非國家監控的結果,而是人的本性自然如此。這種人文主義,便是傳統無政府主義認為「一切權力都是壓迫,拒絕一切代表」以外的另一個核心想法。這兩個互為因果的想法,構成了傳統無政府主義的核心︰如果一切權力都是壞的,那麼受其權力限制的人性必然是好的;如果人性本善,那麼限制了人性的權力都肯定為惡,都是壓迫。

所以,傳統無政府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拒絕一切代表,但他們反對的理由卻截然不同︰傳統無政府主義反對代表,是因為代表最後都會漠視被代表者的利益,造成壓迫;後結構主義則不會說代表有問題(wrong),而會說代表這件事本身就是錯誤的(false)︰它錯誤地預設了人有所謂本質能夠被代表。

如果根本就無所謂人的本質、人民天生的福祉的話,「成為人民的代表」這件事本身就變得不可能︰再沒有人可以宣稱他已經把握了我的本質,比我自己更了解我,漠視我的訴求,「成為我的代表」。我們應該警戒任何形式的代表,例如「代人民發聲」、「代工人爭取福利」等。不是因為代表一出現,壓迫便出現,而是因為根本沒有所謂人民的本質,讓政府去代表,也沒有所謂工人天生的福利,讓工會作為代表爭取。工會或者馬克思主義者不能再以為自己真的把握了無產階級的本質,比活在意識形態下的工人更理解他們自己——「我們很清楚工人的本質,我們可以代他們發聲」是不可能的。所以德勒茲便曾稱讚傅柯,指他是第一個人點出「為他人發聲」是一件至為根本的錯事。

政治介入

後結構主義保留了傳統無政府主義對「權力集中在某些所謂代表身上」的警惕。由此,後結構主義的政治反省,與傳統無政府主義的核心想法一致。但後結構主義怎樣理解權力(權力並不包攬一切,而就在一切之中洐生)、採用的研究方法(系譜學)、對主體的態度(反對人文主義)都與傳統無政府主義差別甚大。

可是,「人文主義」加上「權力都是由上至下的壓迫」的想法,對傳統無政府主義來說,革命很順理成章便是個體由下至上推翻一切代表的行動。當後結構主義不再相信人文主義,又不再相信一切壓迫都源自於「統治者—被統治者」的對立時,後結構主義者眼中的革命(或一切政治介入)又是一回怎樣的事呢?我們留待下回再談

注腳︰

  1. 因此巴枯寧也反對第一國際的集權。
  2. 基於這種理解,後結構主義也得出一個與傳統無政府主義截然不同的結論︰權力是一種壓迫,也同時是一種創造。因為權力就在各種殊別的行為、關係、事件之中。所以新的權力出現時,便衍生了新的行為、關係、事件。例如資本家的權力出現時,這世界也出現了一種新的「打工」,新的「老闆—員工」關係。故此權力除了是壓迫,也是創造,使得某些未曾存在的行為、關係、事件出現。這與傳統無政府主義以為一切權力都必然是壓迫的理解有所不同。
  3. 還有一個特點是,權力關係並不是由主體有意圖造成的產物。這個問題牽涉到後結構主義如何理解主體。為了方便解釋,在此先不述。
  4. 雖然後結構主義者之中,系譜學在不同哲學理論扮演多重要的角色有異。例如比起德勒茲與利奧塔,系譜學對傅柯的影響便明顯得多。
  5. 當然,這是十分粗疏的講法。究竟不同的後結構主義者如何理解主體,固然有更多需要大量篇幅方能梳理清楚的想法,但後結構主義對傳統無政府主義所預設的人文主義,大抵是否定的。

參考資料︰Todd Ma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Poststructualist Anarchism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