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醫療疆域,生活浮上檯面:日本與台灣的「照顧咖啡館」

打破醫療疆域,生活浮上檯面:日本與台灣的「照顧咖啡館」
Photo Credit: Free-Photos@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全臺灣已經有八間與家總合作的咖啡館,而更多認同此理念的咖啡館、餐廳、社區亦開始投入,對於打破醫療疆域的創新嘗試,這些先鋒者正在遍地開花。

文:陳建銘

在日本神戶有一棟民宅也似的房屋,掛著「生活保健室」這塊牌子,它卻是「和諧咖啡館」。而在日本富山,也有一間茶屋,雖然醫師會在這裡看診,不過多數時間卻是社區居民交流的場所,這是「物語診所」;就在物語診所周邊,「宮の森咖啡」悄悄座落在此,正是因為物語診所的存在,宮の森咖啡才決定落腳此處。

醫療的位置退化到「周邊服務」,「生活」重新浮上檯面

和諧咖啡館由居家護理師松本京子女士、與屋主黒田しづえ女士共同經營。黑田女士擁有護理師、照顧專員的證照,加上好友松本女士成立「共生之家」NPO組織,因此決定在婆婆、先生去世多年以後,捐出其房子,以作為共同空間使用。

而之所以選擇咖啡廳,則是因為她們認為照顧應該落實在生活日常之中,不獨獨是醫療體系的一環,因此咖啡廳能夠在醫療體系以外補足被忽視的照顧者、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如果是保健室好像就要有護理師,讓人覺得不是誰想進來就能進來,但是咖啡廳是什麼人都可以進來的。」松本說。

物語診所則是由佐藤伸彥醫師看診,每週兩個下午,佐藤醫師會在茶屋內幫居民看診,其餘時間則做居家服務,更多的時候開放給社區居民交流。佐藤醫師認為,醫療的實踐應該回到生活為主軸,畢竟醫療,只是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過度重視醫療的結果,就是忽視作為人正正當當生活的權利。

設在茶屋內的診所,少了一般醫療場所的拘束感,更多的是居民輕鬆喝茶、聊天的場所,而醫生在這裡則是作為傾聽者、諮詢者,並不是在醫療體系內居高臨下的掌控者。對於醫生來說,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透過長期的、閒聊式的了解居民生活,小毛病就能扼殺於源頭。讓社區居民彼此互助、互動,更加深彼此連結和強化社區作為在地安老的功能。

宮の森咖啡更是因為物語診所才決定選址此處。加藤女士最初希望開設「照顧者的咖啡店」,讓社區內的照顧者能夠來到此處喘息,特別的是,由於加藤女士的特教背景,反而吸引了一群拒學孩童與其父母或身障者家庭到此諮詢。

雖然吸引的客群並不是原先加藤女士所預期的照顧者,不過做回老本行的她並不以為忤,回歸她開設咖啡館的本意,就是「陪伴需要的人」,「對我們來說,我們沒有任何限制跟約束,空間應用也很多元,只要是對活動有興趣,老人、小孩都可以來參加,社區居民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加藤女士做的事就是讓這家店融入社區,陪伴社區一起生活、一起變老。

日本政府的對策

日本於1989年實施了「黃金十年計畫」,以因應高齡社會。正式名稱應為「高齡者保健福祉推進10年戰略計畫」,又日本為亞洲第一個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有名的高齡國家。

可是越趨高漲的長期照護費用,以及因照護產生的「介護離職」,日本政府因此支應的稅金越發沈重。2000年開辦當年,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費用為日幣3兆2,623億元,2014年,成長為將近三倍金額的9兆1896億元,佔GDP的1.88%。

近年日本大力提倡的在地健康老化-綜合性社區照護系統(Comprehensive community care system),主張在地老化、社區安老,不論是失智、失能,或者是身心健全的長者,都應該擁有在宅照顧的權利,同時能夠大幅節約政府支出,透過賦權予社區機構、NGO、乃至於被照顧者本身。這也是第三種醫療的誕生:在宅醫療。

前述包括和諧咖啡館、物語診所、宮の森咖啡,他們的店主或多或少有醫療、照護或社工的相關專業,再投入到社區之後,他們不以開設診所為業,而是以「咖啡館」這樣公開、公眾的場域,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自由自在地進出,即使一個人也不感覺尷尬的環境。

對於打破一般醫療體系,從門診醫療、住院醫療,在宅醫療講求的並不只是醫生到府看診,而是結合該地社區資源,將醫療場域公共化、生活化,使得人能夠有尊嚴地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老去、逝去。

台灣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

依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14.5%(343.4萬人);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6%(488.1萬人);2061年,老年人口比率將續升高至38.9%(715.2萬人)。

至2015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率為12.5%(293萬8,579人),0-14歲人口比率為13.57%(318萬7,780人),「老化指數」自1991年24.79%一路升高至2015年92.18%。

今年四月「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成立,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亦在2016年推動照顧咖啡館。家總倡議提昇照顧者權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秘書長陳景寧借鑑日本政府經驗,決意先行推動實驗性的計畫——照顧咖啡館,希望讓長照服務不僅限於醫院,更可以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台灣第一間照顧咖啡館

台灣第一間照顧咖啡館「極簡咖啡」座落於師大商圈泰順街的小巷中。極簡咖啡原先是以貓咪咖啡館聞名,廣受貓奴和日本觀光客的喜愛。店主吳欣儒因為是照顧家庭出身,因此家總首先與之合作進行「照顧咖啡館」的實驗性試點,期待更多家庭照顧者能夠在社區就能接觸到長期照護的資訊,並且獲得喘息的空間。店裡眾多的貓咪亦扮演了療癒人心的角色,讓家庭照顧者能夠和被照顧者一同打破「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互動的同時獲得來自家總和極簡咖啡無形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