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醫療疆域,生活浮上檯面:日本與台灣的「照顧咖啡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全臺灣已經有八間與家總合作的咖啡館,而更多認同此理念的咖啡館、餐廳、社區亦開始投入,對於打破醫療疆域的創新嘗試,這些先鋒者正在遍地開花。
文:陳建銘
在日本神戶有一棟民宅也似的房屋,掛著「生活保健室」這塊牌子,它卻是「和諧咖啡館」。而在日本富山,也有一間茶屋,雖然醫師會在這裡看診,不過多數時間卻是社區居民交流的場所,這是「物語診所」;就在物語診所周邊,「宮の森咖啡」悄悄座落在此,正是因為物語診所的存在,宮の森咖啡才決定落腳此處。
醫療的位置退化到「周邊服務」,「生活」重新浮上檯面
和諧咖啡館由居家護理師松本京子女士、與屋主黒田しづえ女士共同經營。黑田女士擁有護理師、照顧專員的證照,加上好友松本女士成立「共生之家」NPO組織,因此決定在婆婆、先生去世多年以後,捐出其房子,以作為共同空間使用。
而之所以選擇咖啡廳,則是因為她們認為照顧應該落實在生活日常之中,不獨獨是醫療體系的一環,因此咖啡廳能夠在醫療體系以外補足被忽視的照顧者、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如果是保健室好像就要有護理師,讓人覺得不是誰想進來就能進來,但是咖啡廳是什麼人都可以進來的。」松本說。
物語診所則是由佐藤伸彥醫師看診,每週兩個下午,佐藤醫師會在茶屋內幫居民看診,其餘時間則做居家服務,更多的時候開放給社區居民交流。佐藤醫師認為,醫療的實踐應該回到生活為主軸,畢竟醫療,只是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過度重視醫療的結果,就是忽視作為人正正當當生活的權利。
設在茶屋內的診所,少了一般醫療場所的拘束感,更多的是居民輕鬆喝茶、聊天的場所,而醫生在這裡則是作為傾聽者、諮詢者,並不是在醫療體系內居高臨下的掌控者。對於醫生來說,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透過長期的、閒聊式的了解居民生活,小毛病就能扼殺於源頭。讓社區居民彼此互助、互動,更加深彼此連結和強化社區作為在地安老的功能。
宮の森咖啡更是因為物語診所才決定選址此處。加藤女士最初希望開設「照顧者的咖啡店」,讓社區內的照顧者能夠來到此處喘息,特別的是,由於加藤女士的特教背景,反而吸引了一群拒學孩童與其父母或身障者家庭到此諮詢。
雖然吸引的客群並不是原先加藤女士所預期的照顧者,不過做回老本行的她並不以為忤,回歸她開設咖啡館的本意,就是「陪伴需要的人」,「對我們來說,我們沒有任何限制跟約束,空間應用也很多元,只要是對活動有興趣,老人、小孩都可以來參加,社區居民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加藤女士做的事就是讓這家店融入社區,陪伴社區一起生活、一起變老。
日本政府的對策
日本於1989年實施了「黃金十年計畫」,以因應高齡社會。正式名稱應為「高齡者保健福祉推進10年戰略計畫」,又日本為亞洲第一個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有名的高齡國家。
可是越趨高漲的長期照護費用,以及因照護產生的「介護離職」,日本政府因此支應的稅金越發沈重。2000年開辦當年,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費用為日幣3兆2,623億元,2014年,成長為將近三倍金額的9兆1896億元,佔GDP的1.88%。
近年日本大力提倡的在地健康老化-綜合性社區照護系統(Comprehensive community care system),主張在地老化、社區安老,不論是失智、失能,或者是身心健全的長者,都應該擁有在宅照顧的權利,同時能夠大幅節約政府支出,透過賦權予社區機構、NGO、乃至於被照顧者本身。這也是第三種醫療的誕生:在宅醫療。
前述包括和諧咖啡館、物語診所、宮の森咖啡,他們的店主或多或少有醫療、照護或社工的相關專業,再投入到社區之後,他們不以開設診所為業,而是以「咖啡館」這樣公開、公眾的場域,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自由自在地進出,即使一個人也不感覺尷尬的環境。
對於打破一般醫療體系,從門診醫療、住院醫療,在宅醫療講求的並不只是醫生到府看診,而是結合該地社區資源,將醫療場域公共化、生活化,使得人能夠有尊嚴地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老去、逝去。
台灣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
依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14.5%(343.4萬人);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6%(488.1萬人);2061年,老年人口比率將續升高至38.9%(715.2萬人)。
至2015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率為12.5%(293萬8,579人),0-14歲人口比率為13.57%(318萬7,780人),「老化指數」自1991年24.79%一路升高至2015年92.18%。
今年四月「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成立,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亦在2016年推動照顧咖啡館。家總倡議提昇照顧者權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秘書長陳景寧借鑑日本政府經驗,決意先行推動實驗性的計畫——照顧咖啡館,希望讓長照服務不僅限於醫院,更可以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台灣第一間照顧咖啡館
台灣第一間照顧咖啡館「極簡咖啡」座落於師大商圈泰順街的小巷中。極簡咖啡原先是以貓咪咖啡館聞名,廣受貓奴和日本觀光客的喜愛。店主吳欣儒因為是照顧家庭出身,因此家總首先與之合作進行「照顧咖啡館」的實驗性試點,期待更多家庭照顧者能夠在社區就能接觸到長期照護的資訊,並且獲得喘息的空間。店裡眾多的貓咪亦扮演了療癒人心的角色,讓家庭照顧者能夠和被照顧者一同打破「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互動的同時獲得來自家總和極簡咖啡無形的心理支持。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