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教宗方濟各訪緬各界關注 緬主教勸勿用「羅興亞」字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教宗方濟各將在格林威治時間27日上午7時左右降落緬甸,盼能鼓勵緬甸盡力遏制這場危機。他在出發前告訴3萬名信徒:「請你們和我一起禱告,如此一來,對於這些人而言,我的存在就是一種親近和希望的象徵。」
(中央社羅馬26日綜合外電報導)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天出發前往緬甸,為羅興亞難民危機發聲,然而當地主教建議他,避免提到「羅興亞」(Rohingya)一詞,以免觸動當地人的敏感神經。
法新社報導,教宗方濟各今天踏上他第21次、也或許是最敏感的一次海外之旅。在不斷擴大的羅興亞難民危機背景下,他將花6天訪問緬甸和孟加拉。
80歲教宗是在格林威治時間26日晚間9時(香港時間27日上午5時)後不久,搭機離開羅馬,前往緬甸大城仰光。
他將在格林威治時間27日上午7時(香港時間下午3時)左右降落,希望能鼓勵緬甸盡力遏制這場危機。這場危機已迫使許多羅興亞人離開家園,深陷孟加拉邊境骯髒的難民營中。羅興亞人是大多居住緬甸的穆斯林少數民族。
由於緬甸主要信仰為佛教,過去也從未有天主教教宗前往訪問,方濟各便是第一人。方濟各為這次外交意義重大的行程打包出發前,在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上告訴3萬名信徒:「請你們和我一起禱告,如此一來,對於這些人(羅興亞人)而言,我的存在就是一種親近和希望的象徵。」

當地教會領袖建議教宗,不要公然使用「羅興亞」一詞,怕會煽動當地敏感情緒。緬甸以強烈的反穆斯林佛教民族主義惡名昭彰。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緬甸的薄茂恩樞機主教(Cardinal Bo)在訪談中說:「(羅興亞)是個極具挑戰性的詞,軍方、政府和公眾將對他公然使用這個詞感到不悅。」
中時報導,有關羅興亞的危機,在緬甸,這裡的人不會用「羅興亞」一詞,取而代之的是「孟加拉穆斯林」(Bengali Muslims),有些甚至會說他們是「孟加拉非法移民」,既不承認他們是緬甸人,拒絕給予其公民身分,深怕他們對緬甸的佛教甚至自主權構成威脅。影響所及,國際愈同情羅興亞人,緬甸人愈反感。
薄茂恩樞機主教薄茂恩自己受訪時避免使用這個詞,而以「若開邦(Rakhine State)內受難的穆斯林」代替。
薄茂恩說,他已敦促教宗,「以不傷害任何人的方式」,把焦點放在穆斯林少數族群的苦難上。他並建議道,使用羅興亞人自稱的用詞會讓追求和平的進度倒退。


千名緬甸天主教徒今天乘坐火車和公車,經一番跋涉齊聚仰光,期待看教宗方濟各一眼。
路透社報導,社群領袖溫敏色(Win Min Set,音譯)帶著1800名來自南部和西部各邦的天主教徒來到仰光,他說:「我們來這裡是為了見到聖父。這機會幾百年只有一次。」提到談話的敏感性,他表示教宗對政治事務非常了解,會巧妙地處理這個問題。
在教宗抵達仰光前,緬甸已動員大批鎮暴警察到最大城仰光。但教宗從機場到市中心大主教住所的行動路線沿線,並未看到會有抗議的跡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儘管方濟各對羅興亞危機的立場引發眾多關注,外界也預期,他將為緬甸數百萬名基督徒爭取更多權益。



香港01報導,方濟各的緬甸行程為:
- 11月28日:與國務顧問昂山素姬會面。
- 11月29日:與佛教領袖一起舉行彌撒,預計將有數十萬名緬甸天主教徒參加。
- 11月30日:與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會面。
- 12月1日:轉訪孟加拉。
(譯者:中央社梁元齡)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李牧宜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