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功德」爭議的背後,是你越努力工作反而越窮的貧困陷阱

賴「功德」爭議的背後,是你越努力工作反而越窮的貧困陷阱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老闆來說,如果他花更少的錢,讓你被迫為了賺得生活所需必須加更多班;那他又怎麼會想要加你薪水,讓你能支應生活所需後不願意加班?

上週一例一休的修法爭議尚未落幕,賴清德又爆發聯合報報導〈照服員3萬薪水別嫌不划算?賴清德:當做功德〉的爭議。雖然同黨成員立刻反擊聯合的這篇報導是斷章取義,賴清德在當日下午也鄭重澄清他的原意不是要照服員接受低薪,而是希望政府應該想辦法找到財源支應照服員的薪水。但這則爭議仍是繼續發酵,在民間醞釀出一股強烈的反對情緒。

有很多賴清德的支持者覺得很冤枉,認為是媒體斷章取義的報導在抹黑賴清德。因為賴清德並不是要求照服員把低薪的現況吞下去,反而是想辦法要找到財源想提升照服員的薪水。這些支持者認為賴清德立意良善的發言卻被攻擊,恰恰證明了現在支持勞權反對政府的人是不理性的。

另一個爭議

在這則爭議正在持續的同時,另一項爭議來自於教育領域。有民眾在國家發展會議的「提點子」網站上提案「高中及國中小上課時間改為9點到15點」引發支持與反對的家長熱烈討論。經過媒體整理,許多家長反對這項提案的主要論點可以整理成以下三點:

  1. 家長認為,孩子應該要有大人看顧才不會出問題,而孩子在學校有人「管」。
  2. 擔心上放學時間改變,沒時間接送孩子。
  3. 認為在學校的時間和孩子的競爭力成正比。

乍看之下,一例一休修法、照服員低薪問題、高中與國中小上課時間是三個獨立的議題,只是湊巧在這兩週一起發生。但如果我們深入去看這些爭議背後隱伏的經濟脈絡,就會發現這些爭議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相繼發生並不是湊巧,而是反應了社會集體思維下的惡性循環。

RTR1U20Z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讓賴清德灰頭土臉的真正禍首究竟是什麼?

在上次談一例一休政策的文章〈也許你不在意多加點班,但如果「一例一休」修法會影響你的薪資水準呢?〉中,我們花了一點時間去論證這次一例一休的修法為什麼會跟你的薪水高低有關係?當時我們談到了你的薪資高低,不在於你的工時長短,也不在於你的產出多寡,甚至也無關於你產出的品質。關鍵在於社會「相信」你的工作有多少價值。

我們也談到了當前台灣這種迷信「高工時、低報酬」的競爭力神話,只是過去台灣在全球產業鍊低端生產零組件的歷史殘蹟所帶來的幻覺。我們更談到了近年來許許多多大老闆接力講幹話,圖的便是製造看空薪資水準的輿論風向。

這些論述背後的經濟學概念,上次已經談過,這次就不再贅述。我們這次聚焦來看怎麼用我們上次談的概念,來解讀這兩週持續發生的爭議。

「競爭力」的陷阱

在這兩週的爭議中,最經不起經濟學考驗的幹話恐怕就是「認為在學校的時間和孩子的競爭力成正比。」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價格看的是需求跟供給。我們上次談了需求可以如何被影響,這次就來談談供給。經濟學的入門講的很清楚,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越多價格自然就越⋯⋯低。

好,這裡就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家長認為,學生花越多時間在學校,越有競爭力。但學生花一大堆時間在學校,只有兩種狀況。一種就是唸書不認真,花了一大堆時間才達成正常時間能達成的學習效果。另一種就是學習效果很棒,花了一堆時間讓自己學習了比別人更多的知識跟技能。第二種大概就是那些家長說的「很有競爭力」。

但如果我們在這裡帶入一點市場的觀念來分析,會看到更有趣的事情。聯考這種制度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報酬是給定的。你無論讀了再多的知識或技能,他給第一名的報酬就是讓你錄取,沒了。而當學生拼了命地花時間讀書,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把升學競爭激烈的程度提升到空前的程度,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會超英趕美好棒棒嗎?

會發生的,就是你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具備更強大的技能,才能得到跟大家都很混時一樣的報酬。換句話說,當有人讀得越認真,他其實就是讓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人為了讀書所投入的單位時間、勞力越加的沒有價值。所以站在經濟學的角度,這些家長所追求的「競爭力」,反而造成了自己小孩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更加貶值的惡性競爭。

AP_885387737785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賴清德的錯誤

這個思維不只發生在升學,而是發生在台灣勞動市場普遍的迷思。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賴清德又提出了新的論點來提油救火

賴清德舉知名研究理論指出,當勞工在某個薪資臨界點之前,願意多加班讓收入變多,在收入達到臨界點後,就較不願意加班。以台灣現今整體環境而言,還沒達到那個臨界點,「所以我也是在幫助勞工」,彈性不是只給資方,同時也給勞工彈性。

其實賴清德會誤用這種研究論點,與其說是他特別壞想欺負勞工,倒不如說賴清德本人反應的正是台灣普遍存在的迷思。從我們前面談的例子就可以看到,考生為了上榜,只好拼命超時讀書提升競爭力來贏其他考生。但這樣的做法,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只是努力讓他的努力更沒價值。在惡性競爭下,全國的考生等於投入了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取得他們本來可以更省時省力就能取得的東西。

勞力的價格也是如此。在薪水不變的情況下,你越努力工作,只是造成勞動力更大量的供給。競爭力的神話告訴你,要更努力工作才能擊敗別人,取得高薪。但經濟學的現實是,每個人都更努力工作所造成的競爭,只會讓勞動力更浮濫的供給,讓勞力的價格更加貶值。到頭來你努力加班擊敗別人所得到的,不過是大家都不加班時本來就能得到的薪水。

對老闆來說,如果他花更少的錢,讓你被迫為了賺得生活所需必須加更多班;那他又怎麼會想要加你薪水,讓你能支應生活所需後不願意加班?這才是賴清德引述的研究正確的解讀方式。所以人生的困難,就在於你為了擺脫窮困,願意更拼命的工作;但你的努力最終只會讓你在未來更窮困。

但站在老闆的角度,他當然希望你永遠都不要發現這點。如果我是老闆,聽到賴清德引述的:「很多民眾當面跟他說,一例一休使老闆不願讓他們加班,『很慘』。」我一定躲起來笑死。這就是為什麼賴清德好像一直想替勞工講話,勞團卻不買帳的原因。因為很多勞工願意加班,是因為沒看懂這點門道。政府要解決低薪問題,本來應該要導正這股歪風,但現在賴清德的做法,卻是順應這樣的歪風制定政策,當然是很有事。

RTRA7XD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勞工提高薪資的正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