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從四歲開始的荷蘭義務教育,專心玩才是重點

《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從四歲開始的荷蘭義務教育,專心玩才是重點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荷蘭的工作階級觀不像亞洲社會這麼重。雖然荷蘭社會也跟台灣一樣較尊崇白領階級的工作,卻不代表藍領階級的薪水就很差。

文:韋岱思(Thijs Velema)

教育的藍圖:認識荷蘭的教育體系

台灣父母「考到好的名校,孩子的將來才有保障!」VS. 荷蘭父母「孩子的教育若與能力差太遠,不斷受挫反而會影響他對學習的興趣。」

從四歲開始的義務教育,專心玩才是重點

荷蘭的義務教育自四歲開始,頭兩年小朋友上的是幼稚園,主要學習怎麼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玩耍,練習過團體生活,不像台灣小朋友幼稚園就開始學外文或注音符號,專心玩才是重點。到了六歲便準備成為小學新鮮人!

荷蘭小學除了以學區區分,也跟宗教教派有關。荷蘭國民教育之所以與宗教密不可分,是因為十九世紀荷蘭國立教育體系成立當時,宗教在荷蘭社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教會跟家庭都很堅持孩子應該學習自己信仰的教派,不想跟其他宗教派別「混」在一起,一個學區內通常會有三所不同宗教教派的小學,雖然上課內容差不了多少,但是教育理念仍會隨著宗教信仰而略有不同。

以我長大的小鎮為例,雖然人口僅有六千人,但這個學區內就有一所基督教小學、一所天主教小學,以及一所無宗教的小學。

上了中學以後,荷蘭學生就過著跟台灣學生更截然不同的生活了。

荷蘭中學教育的三種學制:適才適所,讓學生進入最適合自己的學制

荷蘭中等教育分為三種學制,主要依照學生的能力跟屬性區分,有點像台灣也有的「技職管道」跟「升學管道」,根據學生的能力及興趣取向,讓他進入最適合自己的學制。

表格-166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

第一個類別叫「VMBO」(Voorbereidend Middelbaar Beroeps Onderwijs , 預備中等技職教育),大約六成的小學畢業生都是進入這個類別,四年就可以畢業,算是技職教育,較偏向技術取向。VMBO分成四個不同的「行業別」,為學生未來繼續在「經濟」、「照顧與醫療」、「農業」和「科技」領域就業預做準備,有一點像台灣的二專或五專的前幾年。

第二個類別叫「HAVO」(Hoger Algemeen Voortgezet Onderwijs ,高等普遍中學教育),大概有兩成的學生是走這條路線,必須念五年才可以畢業,HAVO有點像升學班跟技職班之間的彈性選項,也有點像科技大學的先修班,學生畢業後可以申請就讀荷蘭的應用科技大學。近幾年來,荷蘭的應用科技大學跟不少台灣的科技大學簽訂合作計畫,我自己就遇過不少荷蘭科技大學的交換生來台學習。

最後一種類別叫做「VWO」(Voorbereidend Wetenschappelijk Onderwijs,預備學術教育),約有兩成的小學畢業生會念這種要六年才能畢業的學制,這也是跟台灣的國、高中最類似的體制,算是升學班吧。不過跟台灣不一樣的是,VWO學生一畢業就可以依照他們專攻的領域(理工組、生物醫療組、文學組及社會科學組)申請荷蘭十一所大學的各個科系,不須像台灣還得經過高壓的大會考,也沒有所謂「最好的」科系,大家都是依照自己的興趣跟能力申請。

對荷蘭年輕人來說,中學學制的選擇影響他們未來受教育的路線跟出社會的職業選擇,這恐怕是「升學第一」的台灣人很難想像的。其實,荷蘭教育界對此也有非常激烈的討論,最常聽到的問題是:「一個小學畢業生才12歲,這麼小的年紀就要做出如此關鍵的人生選擇,篩選分流的過程,真的公平嗎?」

荷蘭也有學測,但不是「一試定生死」

那麼究竟該怎麼評估學生適合哪種學制呢?說到底,還是靠考試。

在此我得先介紹一下荷蘭版的「學測」。

荷蘭小學六年級生都得參加一場國家指定的考試,叫做Cito toets,參加這考試要花上幾天的時間,各個科目都會考到,不只考學生的基礎知識,也測試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考試的分數便成為中學學制篩選的重要參考:考試分數高於某一個水準表示學生有能力上VWO,低於VWO的水準但高於最低水準可以念HAVO,剩下的就要去念VMBO。

不過考試分數只是個參考,並不是「一試定生死」,畢竟考生有可能因為太緊張而失常,或運氣好考得超乎預期,所以最後由老師決定學生進入中學後應該念哪一個類別。

因此,如果學生平常表現相當好,但Cito toets當天失常,老師會建議學生試著念高一點類別;相反的,若老師覺得某個學生過去學業表現沒那麼優秀,但Cito分數很高,也會建議他先從較技職取向的學制開始。

荷蘭父母這樣想:藍領工作收入不輸白領,學習過程開心才是教育重點

讀到這裡,可能很多台灣父母會想,若考試只是參考數據,由老師給建議,為什麼不叫孩子去念升學班就好了,不然就是去跟老師拜託一下,給孩子評分評得高一點。

這就是荷蘭父母跟台灣父母最大的不同。台灣社會還是有很強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傾向,覺得先把孩子逼上第一志願,往後人生選項便會多很多,也比較能找到衣食無虞的工作。其實許多荷蘭父母認為,如果孩子的教育與他原本的能力相差太遠,孩子念書會很辛苦,若實力明明跟不上還硬要念,不斷受挫的結果,反而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還會降低他的自信,甚至自我放棄。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荷蘭的工作階級觀不像亞洲社會這麼重。雖然荷蘭社會也跟台灣一樣較尊崇白領階級的工作,卻不代表藍領階級的薪水就很差,特別是念科技相關行業的科大生,畢業後從事需要專業技術的職業(例如水電工),薪水不見得低於升學班的學生。換句話說,孩子即使不念大學,也不代表他未來的日子一定會很苦。

關於學制,荷蘭國內的爭議與反思——荷蘭跟台灣的教育體制各有所長,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

不過荷蘭國內倒是對於何時該決定孩子的走向,有激烈的討論跟批評。首先,許多人認為12歲真的太小了,有的孩子發展得快,有的孩子發展較慢,12歲的認知能力根本無法完全判斷自己的未來,因此容易發生判斷錯誤,使得不少原本有潛力的孩子,無法選擇最適合他的教育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