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生產」不等於居家生產,而是讓產婦在更人性化的環境裡生下寶寶

「溫柔生產」不等於居家生產,而是讓產婦在更人性化的環境裡生下寶寶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溫柔生產」其實是一種態度,它並不等於居家生產,更不拘泥於生產地點、方式或接生者,只要在懷孕生產的過程中,能以產婦為主,尊重她的意願、想法,那麼即使在醫院生、剖腹生,都可以是溫柔生產。而溫柔生產還是會很痛,但你會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疼痛。

文:Lena(書傳媒編輯)

無論我們是不是已成為父母,多少都會聽聞親友分享自己的生產過程,其中許多經驗,對媽媽們來說是一段段的血淚生產史,諸如:生不出來手動破羊水、剪會陰避免嚴重撕裂傷、壓肚子加快胎兒出生⋯⋯對此,過去很多人認為:「母嬰平安最重要,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忍一忍就過去了。」往往卻忽略了產婦的感受。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擁有更友善多元的生產方式,幫助準媽媽們找回尊重,在更舒適的心境、更人性化的環境裡生下寶寶?如果你也有此疑問,近年越來越多人討論、並親身實踐的「溫柔生產」或許會是答案。

溫柔生產不等於居家生產,也不是完全拒絕醫療介入

「溫柔生產」其實是一種態度,它並不等於居家生產,更不拘泥於生產地點、方式或接生者,只要在懷孕生產的過程中,能以產婦為主,尊重她的意願、想法,那麼即使在醫院生、剖腹生,都可以是溫柔生產。

作家諶淑婷在生下第一胎時,就選擇溫柔生產,在熟悉的家裡生下寶寶,身旁是自家貓狗與最親密的家人朋友,備受尊重、呵護的生產過程讓她從此愛上生產這件事,更開始在網路上分享自身經驗。她笑稱在還沒懷孕前,其實也曾喊著自己超怕痛、一定要打減痛分娩,直到2012年一連採訪了三位在家生子的女性,聽了故事直呼「好神奇」的淑婷,才發現原來生產的方式不只有一種:

溫柔生產沒有任何硬梆梆的規定,而是一種彈性、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相信自己可以正常生產,也知道如何生產。

「生產不是生病,產婦也不是病患,所以生產不應該被當作疾病治療。」淑婷會有這樣的反思,是由於台灣產婦目前遇到的狀況──生產醫療化,我們太擔心生產可能產生的風險,因此讓醫療越來越介入生產,偏偏產前教育嚴重不足,使準媽媽、爸爸們無法了解生產時會面對哪些情況,也難以準備完善的生產計畫,產婦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進了產房,往往又會是另一段不敢再回想的生產回憶。

然而淑婷也強調,溫柔生產不代表就得拒絕所有的醫療科技,而是要知道自己做了哪些醫療?為什麼要做?而且不管在哪裡生產,都要問幾個問題:

為什麼我要接受這個醫療措施?如果不接受會怎麼樣?如果接受了會怎麼樣?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例如:一般都認為剪會陰才能防止嚴重的撕裂傷,但其實可以詢問醫生,如果不剪,真的會裂的很嚴重嗎?還是剪了以後,癒合會更痛?「我很多朋友小孩已經兩三歲,到現在發生性行為還是很痛。」這其實就是台灣產婦不知道可以問、但是應該要討論的狀況。

對於想要選擇溫柔生產的產婦,除了準備生產計畫書外,淑婷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夠溝通的助產師或醫生,不管在家裡生或是在醫院生,雙方都一定要有共識。若有意居家生產的話,就一定要進行全面的產檢,確認身體狀況適合在家生孩子後,再與助產師溝通生產的細節。

淑婷以自己為例,她一懷孕就開始蒐集溫柔生產的資訊,到了七個月做完高層次超音波,才真的去拜訪助產師,但是直到生產前兩周,助產師衡量所有狀況,知道各種報告結果後,她才評估淑婷能夠居家生產。此外,還要求要有兩間「後送醫院」,一間是家裡附近的診所,真的生不出來就送過去,一間則是有輸血設備、新生兒後送加護病房的大醫院。「我固定產檢的大醫院醫師與住家附近的婦產科診所醫師,都贊同我的胎位、嬰兒大小、身體狀況適合居家生產,也知道他們是『後送醫院』的選擇。」

溫柔生產就不痛苦、不猙獰了嗎?

有些人可能會想像,「溫柔生產」就是在輕柔的音樂中,輕輕鬆鬆生下寶寶,不會有表情猙獰的尖叫、讓人崩潰的可怕陣痛。淑婷要澄清:「這真是天大的誤會,當時整個房間都是我的慘叫,我老公拍的照片,很多都被我要求刪掉。溫柔生產還是很痛,只是你會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疼痛。」

之所以能夠面對疼痛,除了產婦自己要做好產前教育的功課外,助產師、陪產者的支持更是重要的力量,淑婷特別提到在生產過程中,助產師邱明秀給予很大的幫助:「助產師很明確的告訴我,寶寶的頭可能正通過哪裡,也會跟我講子宮頸全開後,其實可能還要再過好幾個小時⋯⋯」助產師耐心解釋這一切,加上伴侶在旁邊的全力陪伴,即使生產的過程依然很痛、很猙獰,但是淑婷感到很踏實堅定,緩慢平安地生下她的第一個寶寶。

淑婷也在她的新書《迎向溫柔生產之路》寫下這段感想:

我很堅強勇敢嗎?一點也不,在劇痛來襲時,我也哀號著,想著為何不選擇醫院生產?為何不賞自己一針減痛劑?為何不一邊聊天一邊剖腹?只是我愈是疼痛,愈是感覺得到腹中寶寶的努力,撐開產道讓我生不如死,擠過產道,對寶寶來說也不輕鬆啊。

我想要溫柔對待這個努力的孩子,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其他人只能輔助我們,要完成生產必須靠我們自己,如果我有能力做到,寶寶也有,這是我們第一次合作闖關。

淑婷在日後常常回想起生產當日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小細節都是她和伴侶談不膩的家庭話題,因為這場生產讓他們家獲得的不只是新成員,透過這場首次通力合作,媽媽、爸爸和寶寶也實實在在成為了一家人。而在事隔四年後,他們一家人也即將迎接第二個寶寶,一樣選擇以溫柔生產的方式,盼望小生命的到來,讓這個家更加溫暖、茁壯。

延伸閱讀

本文經書傳媒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