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阿拉斯加原住民雕刻面具,流浪歐洲百餘年後的復返之路

阿拉斯加原住民雕刻面具,流浪歐洲百餘年後的復返之路
《復返》封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八七一年,出生於富有商人家庭的十九歲法國人皮納爾花了一年時間在阿留申群島、白令海峽海岸和科迪亞克群島探險。他一共收集到七十副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面具,並且紀錄下與這些面具相關的歌曲和舞蹈。

文: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

面具返回

過去幾十年,面具雕刻在阿拉斯加原住民中間獲得了新的活力。在向南一直延伸至加拿大的整個海岸地帶,藝術家和雕刻師都把製作面具用作氏族或部落連續性的一個象徵。他們的產品被用於儀式生活,用於南方部落的誇富宴,在更北部用於仲冬聚會。這些新文物也放在藝廊販售,供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展示,以及做為社會交換和送禮的物品。以傳統設計為藍本,這些面具(也許可稱之為「遺產物品」)有多重功能:用於傳統儀式,用於節慶的舞蹈表演,用於小孩或大人的雕刻課程。為儀式用途製作面具的人有時也會同時為市場雕刻「部落藝術」——如果產品品質好而雕刻師又有知名度,面具會賣得好價錢。

以人或動物為造型的面具掛在牆上,是很受歡迎的藝術品。因此,它們能夠在蒐集與估價系統裡流通。它們也代表著傳統的復甦,因為諸如誇富宴之類的儀式一度受到政府打壓,讓面具舞被迫轉入地下,有時甚至完全匿跡了好幾代人。一九七〇年代之後,隨著原民文化的普遍復振和獲得公開承認,這種情況發生了劇烈改變。誇富宴如今在阿拉斯加南部再次司空見慣並且場面盛大,其中重點內容包括新的面具、舞蹈表演、演講和禮物交換。

在阿魯提克人以北的卡斯科奎姆三角洲(Kuskokwim Delta)和育空三角洲(Yukon Delta),尤皮克人的遺產也受到積極表演。在一九二〇和三〇年代,超現實主義者從所謂的「原始藝術」傑作裡獲得了靈感來源,自此以後,尤皮克面具(連同南阿拉斯加「西北海岸部落」那些可一眼認出出處的雕刻品)備受歐洲藝術蒐藏者和民族文物蒐藏者的珍視。但阿魯提克人並不享有同樣高的知名度,而他們也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困惑,並為自己的文化比鄰近部落低一截而感到挫折。

事實上,他們經歷過的擾亂和失落相當嚴峻。首先是入侵的俄國人以殘暴方式粉碎頑強抵抗,並為追求毛皮實施嚴苛的強制勞動。為求生存,阿留申島鏈和科迪亞克群島的居民不得不作出重大調適,包括改說俄語、信奉俄國宗教和採納俄國社會形式。

貫穿整個十九世紀,地區社群備受疾疫蹂躪。然後,在一八六七年以後,新的帝國主子(美國)帶來了新的傳教士、寄宿學校和龐大駐軍(尤以二次大戰期間為然)。二十世紀的自然災難(幾次火山爆發和一次大海嘯)破壞了許多傳統社群的祖居地。「艾克森瓦德茲號」漏油事件的殺傷力不遑多讓。哪怕到了後一九六〇年代的原民復振運動抬頭之後,很多人仍然不確定他們是應該自視為俄國人、美國人、阿留申人還是愛斯基摩人。

面具舞一度是傳統生活的核心部分。但到了十九世紀晚期,在瘟疫肆虐、失去祖居地和遭東正教禁止的情況下,這種習尚消失過半(只剩科迪亞克島和基奈半島的村莊會在東正教新年繼續表演面具舞。)另外,因為人們習慣把用過的面具燒毀或藏在祕密山洞裡任其自行朽壞,以致到了一九〇〇年代,大型面具不復存在。

在一九八〇和九〇年代,傳統舞蹈隨著文化復振運動而復甦(在年輕人之間尤其如此)。人們還積極學習造皮舟、編籃、縫紉毛皮風雪大衣、製作彎木帽子和串珠頭飾。當時,一些藝術家開始雕刻面具:或是供販售的原創作品,或是以傳統設計為藍本的遺產物品。但缺乏夠好的藍本構成一大障礙。因為僅剩的傳統面具品質低劣又寥寥無幾,藝術家無由深入研究古老的雕刻技術。而且,為數不多的十九世紀面具都是藏在遙遠的博物館(華府和聖彼得堡的博物館)。另根據謠言,還有一些是藏在歐洲某處。

伊頓(Perry Eaton)是這批藝術家其中一位。他在科迪亞克長大,原是成功的企業人士,任職於安克拉治的原民公司。據他回憶,他對《解決法》的一項規定——原住民身分的標準是擁有二十五%的原住民血統——備感不滿。難道這就足以窮盡「原住民」的意義?他嚮往一種更實質的歸屬,某種更族裔性和文化性的身分標的。於是,本是高明攝影者的他轉向了藝術,最終成了一位雕刻大師和雕刻老師。

一九七〇年代早期,在一次前往華府洽商時,伊頓參觀了史密森尼博物院所收藏的科迪亞克面具(一八七二年由多爾[William Dall]搜集而來)。雖然在那麼有威望的機構找到自己文化的文物讓他備受鼓舞,但他看到的東西卻「遠遠談不上激動人心:一共只是兩尊八英寸乘五英寸的小小鳥形雕刻,其羽毛和附屬物都是破掉的。我在心坎裡希望找到的是『我們的藝術!』般某種重要的東西。某種壯觀的東西。某些可以匹敵海岸印地安人藝術的東西。某種可以界定我和科迪亞克島的東西」(Eaton 2009:284)。

與此同時,一位女性研究生朵明格.德森(Dominique Desson)從導師莉迪婭.布萊克得知,有一批鮮為人知的科迪亞克文物收藏在英倫海峽一個法國小城市濱海布洛涅的市立博物館。她對這批文物產生興趣,以之做為論文主題。一九九五年,朵明格完成博士論文後把成果發表在科迪亞克,引起巨大觸目。原來,論豐富性,法國所蒐藏的十九世紀阿魯提克面具乃是世界之最。哈坎森和其他嚮往為阿魯提克人尋找文化圖騰的雕刻師開始有機會美夢成真。現在,一條通向科迪亞克失落歷史的重要線索可望迂迴透過一家遙遠的博物館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