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胎化讓「跨國收養」充滿道德價值:外界認為這些女孩是父母主動遺棄的

一胎化讓「跨國收養」充滿道德價值:外界認為這些女孩是父母主動遺棄的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中國政府於一九九二年開放孤兒院加入跨國收養後,收養案例開始暴增。到二〇〇五年的顛峰期時,美國人每年收養將近八千名中國嬰兒。 即使現在可收養的嬰兒數量已大幅減少,中國依然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收養兒童來源國。

文:方鳳美(Mei Fong)

中國保證了穩定性和確定性。無論過程可能會有多麼漫長和費力,到頭來我們一定會有個孩子。沒人可以奪走她。

——甘米奇(Jeff Gammage),《中國幽靈》(China Ghosts)

如果你從中國收養了一個孩子,你如何尋找這個孩子的根呢?

史岱(Brian Stuy)認為他知道答案。五十五歲左右的史岱有一頭濃密的白髮,像節目主持人一樣擅於掌握時機。一個週日早晨,史岱問候著一小群魚貫進入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某個會場的家長。「你們是美國收養社群中的少數,」他說,「多數家庭並不在乎,所以謝謝你們至少來了。」

史岱是收養社群中的爭議性人物。這名前摩門教徒把改革中國收養體系內部的腐敗當成使命,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對於那許許多多相信自己做了善事的父母來說,這是一個讓人為難的主張,讓史岱很不受歡迎,宛如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大會上現身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你要當心布萊恩.史岱,」一個收養了一名中國孩子的記者友人告訴我,「他會招來惡評。」

有些人指責史岱虛偽。他從中國收養了三個女兒,為何現在又來批評這個計畫?也有人譴責他從自己的指控中獲利,而他在某種程度上也確實如此。自二〇〇二年起,史岱和他出生於中國的妻子蘭共同經營的小型機構「研究中國」(Research-China),便專門對被收養的中國孩子做背景調查。

史岱環視會場,宣布他將公開一份他認為涉入兒童販賣的孤兒院名單。「我已經知道你們當中有些人會在名單上看到自己領養孩子的孤兒院,」他事先預告,「這不是針對你們。」

螢幕上閃過孤兒院的名字。坐在我旁邊的海瑟.波爾咬住了嘴唇。她領養女兒的孤兒院在名單上。她花了點時間,消化這個令她震驚的消息,聳了聳肩,然後悲傷地說:「有什麼辦法呢?」

收養中國孩子的熱潮,究竟是多數人相信的那種無私行動,把數千名大多是女孩的棄兒從貧困的孤兒院生活中拯救出來——或者其實是得到中國政府認可、甚至幫助的跨國嬰兒買賣?二十年來,被外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兒童有十二萬人以上。 這個副產物是一胎化政策最具國際性的一面,也顯著改變了全世界對種族、家庭和跨國收養倫理的態度。

在收養界,對健康幼齡兒童的需求遠遠超過供給;收養中國孩子是黃金標準,或者說曾經被當成黃金標準。中國幾乎擁有養父母所尋求的一切:健康幼兒很多,收養流程由政府運作、流程簡化,而且條件相對寬鬆。中國的海外收養計畫剛開始時,單身人士、退休人士及同性伴侶都具有收養資格,這在其他地方十分罕見。

一胎化政策讓整個收養過程充滿道德價值:外界認為這些女孩是父母不想要而主動遺棄的。中國的孤兒院人滿為患,條件也很糟糕。收養的家長相信,中國是一系列可疑選項中最有道德的選擇。這和從瓜地馬拉或伊索比亞收養是不一樣的,他們不會被指控購買嬰兒,或者剝削孩子貧困的親生父母。

自中國政府於一九九二年開放孤兒院加入跨國收養後,收養案例開始暴增。到二〇〇五年的顛峰期時,美國人每年收養將近八千名中國嬰兒。 即使現在可收養的嬰兒數量已大幅減少,中國依然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收養兒童來源國 ;二〇一四年有超過二千個孩子被美國人領養。這個人數幾乎是第二大收養兒童來源國伊索比亞的三倍。

這種樂觀的局面在二〇〇五年有了改變,當時有六家湖南的孤兒院——西方收養仲介的一些大供應者——被控買嬰。中國官方起初否認相關報導,但最後監禁了工人段月能和他的家人,罪名是販賣八十五名嬰兒。段月能的母親在兒童之家擔任助手,她說起初她若找到棄嬰,就會獲得幾十塊人民幣的補貼。但是對棄嬰的需求攀升得很快,因為每完成一件跨國領養,孤兒院就能獲得三千美元,更遑論那些感激的父母給孤兒院的捐款。

「孤兒院說要更多嬰兒,開出了每個嬰兒七百塊錢的價格,後來漲到一千五百塊,到二〇〇五年已經變成三千塊了,」段母說。 段家用奶粉箱偷運嬰兒,每次偷運四個,都是從一千公里以外的廣東搭火車運到湖南。

在服刑期滿獲釋之後,段月能告訴美國電臺節目《市場》(Marketplace)的記者童致剛(Scott Tong),他的販嬰活動範圍比媒體報導的要大得多。

段月能向童致剛出示表明他曾販賣過一千多名嬰兒的紀錄,他說孤兒院會幫每個賣出去的嬰兒在外國收養文件上作假。「我看到的文件中,至少有一個孩子被美國家庭收養,」童致剛告訴我。

中國官方說湖南的事件只是個案,但是二〇〇九年又爆出另一個醜聞。據《洛杉磯時報》報導,這次是貴州省的計生官員被曝曾抓走違反一胎化政策生下的孩子,並將其賣給孤兒院。 二〇一一年,新聞雜誌《財新》也報導了一個類似案件。根據該雜誌報導,這些被賣掉的孩子當中,有一些最後被美國與荷蘭家庭收養。

其他發生在貴州省和陝西省的販嬰案件也為整個收養流程增添了疑問。

沒有可靠的方式可以查明這種違法行為的範圍有多廣。在收養流程中受益最多的各方,從中國政府到領養仲介機構,再到領養的父母,都堅稱這些事件只是個案。

總部位於美國聖路易的收養機構「兒童希望」中國營運負責人張雯承認,中國的跨國收養制度的確有缺陷,但她指出,這個制度拯救了很多本來會在中國孤兒院中夭折的孩子。「真的,早些時候孤兒院的條件很差。」張雯說。開放中國的國際領養市場也帶來更多西方的支持,顯著改善了孤兒院的條件。舉例來說,位於加州柏克萊的半邊天(Half the Sky)基金會便在十五年間投入了五千六百多萬美元來改善中國孤兒院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