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一):美國如何撐起泡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是系列文首篇,從總體面向回顧美國這個風暴核心圈,如何吹起並且弄破泡沫。
文:吳宗仁
距今10年前,一場巨大的海嘯席捲世界。造成許多人投資血本無歸、巨大的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員工失業。這是2008年金融海嘯,台灣當時難逃一劫,社會瀰漫著冷清的氣息,馬政府推行消費券試圖拯救低迷的景氣。
事過境遷,但危機卻隱匿在每個繁榮與過熱的經濟中──光明背後總有陰影。筆者將推出系列文章,進行海嘯10周年回顧。介紹這個海嘯當時如何在美國形成、為何以及如何破裂?也將介紹一些經濟概念,再視當年的消費券政策。
本文是系列文首篇,從總體面向回顧美國這個風暴核心圈,如何吹起並且弄破泡沫。
Made in USA:美國如何吹起這個泡沫?
2008年金融海嘯,完整的稱呼是「次級房屋貸款危機」,簡稱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始於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Based Security,下稱MBS)債務違約,以及人們對市場過度樂觀的預期。美國許多經濟學家,將問題歸咎於銀行放貸給信用低的窮人。然而本節要從金融市場和房屋市場兩方面,介紹吹起房地產泡沫數個關鍵因素,說明危機永遠不是單一原因造成,而是環環相扣。
金融市場:一級戰線/金融創新:證券化
1970年代美國政府全國抵押貸款協會(人們熟稱為吉利美),發行了第一批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當時吉利美將人們的不動產抵押貸款集結在一塊,經過幾番組合後發行為債券。這是雙贏策略:吉利美可以從債券買方手上,快速收取到不動產貸款的巨額本金;債券投資人也能夠將不動產貸款的屋主取得固定收入,我們稱此為證券化。
證券化在1980和90年代蔚為風尚,並非只有不動產貸款才能證券化,舉凡學生貸款、汽車貸款和金融卡貸款等等都行。以證券化邏輯「製造」出來的債券光怪陸離,到後來,還有把所有證券化債券都打包在一起的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下稱CDO),外號「大魔王」。
CDO將諸多債權切分成無數小單位,轉移到世界各地(一筆100萬的貸款就可能有一部份分散在堪薩斯州、一部份在加州,另外一部份在東京),導致風險無法被合理評估;問題若發生,就弄垮全世界。
- 信評機構的評價模型,無法有效評估房屋抵押貸款
信用評等機構的工作,是為各式各樣金融產品進行信用的評估,好改善企業管理、強化市場投資效率,以及資訊流通。大家熟悉的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和穆迪(Moody’s)都是信用評等機構。
1970年代風雲變色,他們的獲益模式原先仰賴投資人購買評等報告。後來發現投資人都將資訊外流,導致報告銷售不佳。信評機構改為向「發行人」收費──付錢的才幫他寫評等。
出錢的終究是老大,信評機構有誘因發表劣質報告。加上證券化的金融商品本身難以評價風險,市場風險被嚴重低估。包含當年風暴的原爆點──「房屋抵押貸款」,一堆人前仆後繼投入,卻只是飛蛾撲火。
- 房屋市場:風生水起──房價不跌的傳說
相較許多金融商品,房地產的價值是穩定且成長。加上證券化風行,大家輕易貸款投入;信評機構也是好評連連,大家對房地產充滿信心。甚至到1990年和2000年後,連貸款申請人的身分都不檢查了!人們相信房價會漲,於是借錢投入,結果房價真的因此上漲,益加鞏固大家的信念。高額舉債、信心過度是泡沫經濟的助力。
- 政府也補一刀
2001年美國發生恐怖攻擊,為刺激受驚嚇而萎縮的經濟,時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於2001到2003年間,逐步印鈔以調降利息,大量熱錢就此流入市場,更進一步促成房市的熱潮。
後來他在2004到2006年間逐步提升利息,可惜速度過慢,每一步調升的利息過小,被市場給預期到了,因此政策無效。房地產狂熱沒能在葛林斯潘手上改善(筆者認為他也沒有想改善)。
繁榮後的落寞:泡沫破裂
以上三個因素,創造了借貸方便、信心擴張和風險難以衡量的投資環境,吹起巨大泡沫。繁榮的背後總是落寞,這節將歸納泡沫為何破滅。
房屋庫存過剩──關鍵的原爆點──終於到來。房屋供給過量的結果就是價格下跌,市場的負面預期導致下跌的房價更進一步下跌。房子不蓋了,建商沒得賺,相關產業需求萎縮,連帶降低了家庭的財富。而債權人也收不到錢,債務開始違約,再沒人敢貸款投入房地產市場。需求萎縮、資產拋售,房價繼續下跌,就此不斷循環。從不動產領域延燒到CDO中各個債券,最終擴散到全世界。
市場低迷,生活陷入困境,人們早已不安。紛紛跑去銀行提領現金,但卻也領不到。因為銀行根本沒錢!當初把債務轉化為證券發出去的銀行,因為債務違約而嚴重金流不足(銀行資產中有大份額MBS、CDO和許多證券化債券),相繼倒閉。接著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雷曼兄弟倒台,大型銀行經不起考驗而接受救濟,世界經濟包含台灣,也因為美國生這場大病,相繼重感冒。
我們在這篇文中快速回顧這場駭人的海嘯,介紹了泡沫起落的幾個因素──問題是環環相扣的。但我們認為這樣還不夠,下一篇將繼續探討泡沫是怎麼破滅的?其實中間有很多挽救的機會,後來卻層層失守。
►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二):眼看防線層層潰堤
►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三):那年我們一起搶救的經濟
本文經PocketMoney口袋財經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