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三):那年我們一起搶救的經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介紹台灣當時在拯救物價、信心和產出等方面的應對措施,不乏常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文:吳宗仁
►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一):美國如何撐起泡沫?
►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二):眼看防線層層潰堤
我們在上一篇文看到了美國金融業的交易陋習,以及台灣在海嘯的狀況。這篇文章,也就是系列文第三篇,我們將介紹政府在海嘯來臨與災後,做了哪些應對措施?
並且我們還會介紹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可謂近代總體經濟學的開創人。在各國政府祭出的搶救方案與邏輯中,都能看到這位男爵的影子。因此在這個主題介紹他,是十分必要的。
台灣的應對
美國倒下了好幾個金融巨頭,台灣金融業相較之下,其實沒那麼嚴重。可是投資人就很慘烈,超過1,000億元的債務違約損失,投資雷曼兄弟求償無門的800億虧損,最終影響消費與總體的信心。
從雷曼兄弟倒台,到2009年下半景氣復甦的一年間,政府執行了許多穩定措施與刺激方案,不曉得讀者們熟不熟悉?我們將介紹台灣當時的應對。
- 三挺政策
2008年10月7號,時任行政院長劉兆玄開啟「三挺政策」第一槍:宣布至2009年底,保障存款人在銀行機構裡的全額存款,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擴大保障全額存款的國家,於是美國那樣的恐慌擠兌沒有發生;同時,配合央行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持續寬鬆貨幣,也提供企業和銀行足夠的流動性。
三挺政策分別為「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以及「企業挺員工」。保障存款的第一槍,屬於政府挺銀行;也放出優惠,增加銀行對準時繳息與還款企業的放款,用優惠利換取企業減少裁員等。提供台灣在巨浪中平穩前行的力量。
- 財政擴張
貨幣政策和財政擴張往往相輔相成,這招台灣也用上了。2008年9月通過《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以及持續三年市場拓展的《新鄭和計畫》,10月緊急通過的《97年短期促進就業措施》與《工作所得補助方案》的實施,11月提出 6,000 億元《大企業救災計畫》,2009年1月通過《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特別條例》、我們熟悉的消費券,加速推動愛台12建設等,這些都是財政擴張的代表。有些不只應當下之急,也為後續幾年建設準備,涵蓋範圍從基礎建設、企業救濟、消費與投資刺激、新能源與綠能,以及貧困工作者補助。
我們稍後也會談到財政擴張在學理以及實務上的意義。
- 股市與金融體系
有貨幣寬鬆和財政擴張兩大利刃,金融體系的穩定也不可或缺,上一篇我們談到馬英九在2008年520就職後,股市就像吃瀉藥直直下跌。甚至該年9月18日更是止不住美股重挫的影響,而請出為期三個月的國安基金護盤,後搭配限制股市跌幅、禁止借券與放空,也搭配三挺政策,試圖穩定不足的信心。
- 物價穩定
2008年石油價格大起大落,為因應油價上漲推動《當前物價穩定方案》,經由降低及凍漲規費、調降進口物資關稅以及調降貨物稅/營業稅三個方案,調控國內油價與電價。2008年台灣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只上漲3.53%,四小龍中最低,相較其他國家也是相對穩定,這一定程度刺激了消費。
總體而言,這系列拯救措施,最終目的不外乎是穩定信心、刺激消費與投資,好讓經濟體系維持適當產能。這些是現代經濟關心的最重要議題。然而對於市場如何完成這個任務,經濟學有分歧的觀點。
凱因斯來救援
「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
──凱因斯
古典經濟學派告訴我們,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透過價格機制,調整供給和需求,這是我們相當熟悉的概念。自亞當斯密以後的經濟學家,無不致力於建立數學模型深化他的理論。
但1929年發生令人聞風喪膽的大蕭條,一切都改變了。舊有經濟模型無法說明為何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畢竟市場應能夠透過工資、價格和利率的調整,達到充分就業,但沒有。這意指,市場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凱因斯注意到些現象,思想開始轉變,並對古典經濟學的假設進行挑戰。1936年他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以下簡稱通論),主張政府應該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對經濟衰退,並扮演經濟舵手的腳色。完成《通論》時,他說:「我相信這本書是經濟學的巨大革命之作」。
他強調大蕭條的發生,是因為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不足,在短期,這將嚴重影響產出。就算最終產出回到自然水準,過程也會相當緩慢且痛苦。他留下一句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ll dead)。
為何財政擴張和貨幣政策有用?
呈上,凱因斯以「乘數」(Multiplier)作為他理論的核心依據,用來解釋為何公共支出帶來經濟成長,以及為何減少消費和投資,竟然帶來不成比例的經濟衰退。
乘數是這樣:請想像,今天政府支出一筆錢作為海嘯搶救方案。第一回合,這錢流到人們手中,變成人們的所得,人們拿一部分去消費[1],變成更多人的所得。
第二回合,這些人把這些所得一部分再拿去消費,而這部分錢又變成更多人的所得。第三回合,這些人再把這筆所得拿一部分消費,變成更多人的所得。第四回合……就此不斷循還。
循環中,政府支出的每一塊錢,都促成更多人提升消費,於是對經濟成長帶來正面影響。也無怪乎我們看到政府總砸入數千億預算搶救,發展產業、做基礎建設,正是想透過此原理刺激低落的經濟。舉世各國的大方針皆然。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