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管是韓國世越號船難、台灣日治時期高千穗丸船難,這兩艘出自日本大廠的巨輪都永遠無法駛達目的地。這兩次船難也給我們警示:公民必須覺醒,必須積極參與公共政策,必須投身改革行列,不要再傻傻相信政府的鬼話。
文:王惠玲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六日,南韓發生世越號船難,帶走三百零四條人命,殘破不堪的船身於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三日終於打撈出水,「活人獻祭說」又再度傳得沸沸揚揚。據傳世越號船主正是南韓邪教組織「救援派」創始人俞炳彥,疑似總統朴槿惠和俞炳彥計畫獻祭三百條人命,希望讓永生教教主崔太敏(崔順實的父親)轉世復活。啟人疑竇的是崔順實幫朴槿惠寫的演講稿中,曾出現過這樣一句話:「讓我們銘記學生們高貴的犧牲。」奇怪的字句成為「活人獻祭說」最有力的證明。
朴槿惠尚在位時,世越號罹難者家屬屢次要求朴槿惠說明船難發生時七小時的行蹤,但一直無法得到正面回應。種種巧合和揣測,讓狼狽下台的朴槿惠再添道義上的譴責。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一日,南韓新任總統文在寅一上台,便下令重啟調查世越號事件,試著重建國民對政府的信心。世越號事件後,韓國民眾對於政府封鎖消息、粉飾太平的做法深感失望,二〇一六年韓國災難電影《屍速列車》異常賣座,可說就是此一民意的表現。
韓國世越號船難的始末
二〇一二年,韓國民間財團向日本購買一艘大型二手渡輪,以破壞結構體的方式大加改裝,成為當時韓國同類渡輪中最大的一艘,載重負荷約一千噸——但事發之時的載重竟高達三千多噸。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六日,世越號在天候不佳的狀況下出航,於全羅南道珍島郡觀梅島附近海域、離目的地濟州島不遠處發生船難,超過三百人死亡,其中多數為檀園高中參加畢業旅行的二年級學生。至於事故主因,究竟是天候因素、或是駕駛失當、抑或是北韓襲擊,未能完全釐清,卻已經結案。
事故一開始,先是船長下令封鎖消息,誤導乘客待在房間等候,而錯失最佳逃生時機;等到媒體開始報導時,又因為官官相護、報導不實,再度失去救援機會,讓近三百條年輕生命枉死。更離譜的是政府當局要求各大媒體冷處理此事件,反而堅持報導真相的非主流電視台JTBC力排封鎖,一路揭發可能的疑點,獲得民意相挺。
可惜大難不死,不一定有後福。部分世越號生還者因為心中壓力太大,出現了精神疾病,甚至嚴重到輕生的地步,檀園高中畢業旅行的領隊老師就因自責而上吊自殺。生還的七十五位學生後來雖獲得免試入學權利,但礙於韓國極度緊繃的升學競爭和壓力之下,還是放棄使用此特權,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參加高考。
世越號不僅受到國際媒體關注,也深深影響了韓國的內政,成為總統下台的導火線。一場大型船難,不僅讓數百個家庭破碎,也讓韓國人開始檢討政府的責任。
台灣史上最嚴重的船難
七十餘年前,在台灣基隆外海也曾發生大型船難,犧牲者多為當時社會的菁英分子,傷亡更慘烈,近千人淪為波臣,但在當時的國際局勢、政治環境底下無從究責,事後就算日人已撤出台灣,也少有人記得。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九日,「高千穗丸」發生船難,罹難人數約八百至一千人不等,堪稱台、日歷史上最大型船難事件。
高千穗丸為日治時期台、日航線中第一艘日本國自行建造的船艦,由和辻春樹設計,一九三三年完成,以無樑矢結構(即樑柱簡化)的構造為一大特色,當時日本帝國非常引以為傲,諷刺的是後來罹難者多數為當時台、日兩地的菁英。
這起船難肇因於美國潛艇無預警地以魚雷攻擊高千穗丸,而美軍之所以做出這麼殘忍不理性的舉動(攻擊商船),則是因為自一九四一年年底日軍未宣而戰,攻擊美軍珍珠港,後來又進行一連串的南方突襲作戰,在東南亞海域上耀武揚威,僅剩菲律賓呂宋島西南部巴丹半島上的駐紮美軍與之抗衡。
面對日軍三番兩次的無預警軍事行動,美軍再也管不了國際人權,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展開大規模反擊,更主要也是想阻斷日人的補給運送,因此片面認定高千穗丸是偽裝成貨輪的戰艦。
不料,這艘商船是如假包換的貨輪兼客輪,船上除了貨物,還搭載了不少台、日兩地的旅日留學生、台商,以及要赴台履新的日本警察、公務員,包括台灣旅日雕塑家黃清埕、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副教授的日人東嘉生、台籍茶商曾仁超等,後來都不幸成為海上冤魂。
高千穗丸船難事件發生時,日本殖民台灣已經四十八年,神戶與基隆已是台、日間的熱門航線,高千穗丸在三月十七日於神戶啟程,開展五天四夜的航行,預計二十一日抵達基隆。航程還有兩天,眼見基隆外海島嶼已在不遠處,卻遇上了無法預期的災難。人生像大海,看不見邊際,摸不清方向。看似平靜順利的航道上,危機隨時發生,人性和情感在大難臨頭時,終於顯露出真面目。
根據當時生還者回憶,台人若想搶搭救生艇逃難,便會被日人推落,只能被迫游泳求生。由於美軍持續追擊救生艇,最後僅剩兩艘救生艇脫逃成功,倒是游泳逃生的人較不會成為追擊的目標,但卻必須賭上性命跟險惡的海象搏鬥,游泳生還者也寥寥可數。
真相只能沉入海底嗎?
鬼門關走一遭,死裡逃生的人被在附近海域作業的漁船救起,好不容易撐到基隆登陸上岸,向日本警察訴說可怕的遭遇,日本警察竟然不相信有船難發生。根據曹永洋《都市叢林醫生:郭維租的生涯心路》一書,當時在東京大學留學習醫的台灣留學生郭維租回憶當時的對話:
「年輕人,徹夜喝酒,醉成這個樣子,真是不成體統的非國民!」
「我們不是醉漢,不要誤會……這是海難哪,高千穗號商船被擊沉啦!」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