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三法「修正」初審通過:校數可達全國10%,延伸到專科以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教署署長邱乾國說,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也向上延伸到專科以上階段,並以辦理專科班、學士班或碩士班為限,是這次修法很重要的精神之一。
(中央社)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20日初審通過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修正草案等實驗教育三法。教委會召委、民主進步黨立委張廖萬堅說,過去部分實驗教育學生沒有學籍問題,可望解決。全案經過教委會1天詢答、3天逐條審查後完成初審,提報院會前,不須經由黨團協商。
立法院教委會7日審查實驗教育法修正案時,原本擬讓各縣市申請校數從現行10%,提高至1/3,不過對於放寬實驗教育比例,教育團體看法兩極。除此之外,教育部也考慮將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延伸至專科以上的高等教育階段。
在現行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中,公立學校辦理實驗教育,學校總數不得超過主管機關所屬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的5%,特殊情況經報備審查後至多可達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的10%。原本行政院提出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修正草案,則研擬公立學校辦理實驗教育,在特殊情況下,經過中央審查後,可達主管機關所屬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的1/3。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日前在台北召開記者會,擔心目前實施的實驗教育整體成效並沒有做評估,也沒有明確的數據,貿然大量開放不受主要教育法令規範的實驗學校,恐怕會造成國民教育的大災難。
全教總認為,實驗教育學校可能大幅減少正式教師的聘用。並擔心學校收取高昂學費,用各式門檻篩選學生,造成教育階級化和反平等等憂慮。
台灣實驗教育聯盟也發出新聞稿,認為討論實驗教育的比例高低「誠屬失焦」。學校如果願秉持全人發展的多元教育理念,推動實驗教育,教育主管機關應全力支持,不需要限制總校數比例。
台灣實驗教育聯盟認為,如果非得要設立比例條款,至少應排除2種狀況,包括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定義的原住民族重點學校,以及《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定義的「偏遠地區學校」。自從實驗教育三法實施後,原住民部落實施屬於自己文化的「民族教育」需求與日俱增,而偏鄉學校也有將實驗教育列為轉型選項的需求。
最後,在實驗教育學校占比問題部分,20日的初審通過條文規定,原住民重點學校以外的公立學校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校總數不得超過主管機關所屬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5%,但情況特殊,實驗教育計畫於學年度開始6個月前逐案報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定者,不得超過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15%。
教委會召委張廖萬堅說,目前全台實驗教育學校只占整體的1.3%,將總體校數上限拉到10%,「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原政院版僅規定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不得超過15%,最後又加了一項「不得逾全國同一教育階段總校數10%」,除可滿足有些縣市的需求,也可控制全國總量,加強把關。
初審通過的草案條文也鬆綁,將實驗教育學校每年級學生人數不得超過40人放寬到50人,而國民教育階段至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480人,鬆綁到600人。
實驗教育的「學籍」有解方
立委張廖萬堅指出,過去很多實驗教育都屬於機構型,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必須找到一間學校願意讓學生寄學籍,因此這次初審通過的草案條文,新增非營利的私法人所設的非學校型態機構實驗教育,以原有場地及建築物,且學生人數符合原規定,可申請改設立為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實驗教育學校者,並繼續適用原建築物使用組別及其建築相關法令的規定。
他說,在這些機構型學校合法轉為學校型實驗教育學校後,學生在這些學校就可以直接取得學籍,不需要再寄學籍在其他學校。
教育部國教署署長邱乾國說,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也向上延伸到專科以上階段,並以辦理專科班、學士班或碩士班為限,是這次修法很重要的精神之一。
他說,這次修法簡化實驗教育的申請流程與審議過程的簡化,也達成了行政減量。此外,有關公辦民營學校的部分,也從過去只能在國中小階段,提升到高中階段。
根據初審通過的草案條文指出,私立高中以下的實驗教育學校,可以聘僱經工作許可的外國人,從事學科、外國語文課程教學、師資養成、課程研發及活動推廣工作,並得檢具相關文件,向教育部申請許可,其中合格外國語文課程教師,不受《就業服務法》的相關限制。
初審通過條文規定,各級主管機關得建置實驗教育網路平台、舉辦說明會,提供多元選擇資訊,促進社會大眾認知,實驗教育也可以與在地社區或組織合作,結合地方產業等活化教學,並得聘請業界專家協助教學。
實驗教育延伸至高教,學校規模將設限
目前大學端雖開始有特殊選才的招生方式, 如清華大學的拾穗計畫、交通大學的百川計畫,成為實驗教育學生的升學管道,但名額仍為少量。日前,教育部核定107學年度的特殊選才招生名額為555個,相較實驗教育的學生數成長,比例仍少。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未來如果開放「實驗大學」,會經過嚴謹的審核。申請學校必須說明要辦怎樣的實驗教育,需要突破哪些法律限制及理由,以及更重要的自我課責方案。
李彥儀表示,實驗大學是為了鼓勵教育創新和多元,但以「微量」為原則,一個年級最多2班,大學部4年上限320人,加上研究所最多500人。
李彥儀舉出2個國外實驗大學的例子,一是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國際學校,大學部學生只讀3年,但沒有寒暑假,且學生可以交錯實習、就學。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