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百萬年薪可以排第幾名?台灣的所得分配

百萬年薪可以排第幾名?台灣的所得分配
Photo Credit: 白經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在這裡要討論兩個問題:所得的分配和流動。我們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和世界其他地方比起來,臺灣是不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前1%的有錢人賺走了多少比例的財富?我們的貧富差距在擴大中嗎?我們怎樣衡量分配的不均?如果分配情況真的不好,我們該怎麼辦?

文:楚門

晚上八點半,窗外是寧靜的台北街頭,啜飲著丈人送的咖啡。電視裡重播著路克安納金精彩的原力對決,那精彩的一幕嚇得我嘴裡的橘子都掉了出來。桌上躺著參加摸彩,是從一位不知道姓氏對不對的帥哥接過來的棒球手套。現在職棒有聲有色,大概是會長領導有方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常和筆者一樣,在上述的情景裡,閉上眼睛想著自己充滿挫折的人生。公平正義儼然是最時尚的話題,我們總說生活在一個不正義的世代,有沒有一把尺,告訴我們到底是不是活在一個有公平正義的社會?

我們在這裡只討論其中兩個問題:所得的分配和流動。我們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和世界其他地方比起來,台灣是不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前1%的有錢人賺走了多少比例的財富?我們的貧富差距在擴大中嗎?我們怎樣衡量分配的不均?如果分配情況真的不好,我們該怎麼辦?

分配與流動

討論這些問題,首先區分兩個重要卻緊緊相依的觀念:分配與流動。為什麼這兩個觀念不太一樣?

想像今天一座孤島上只有一堆香蕉(先假設不會有某個黨送給你),每個人的謀生方式就是到樹上去摘一些香蕉。在這個社會裡,可以想像那個每天忙著收割的人一定會最富有,有著一堆香蕉。但當下一代出生後,以前摘的香蕉不是吃完就是爛掉了,大家只好各自再去摘香蕉。

因此這座島八成分配不太平均:香蕉都給那些動作快的摘完了。但是或許世代間的流動性非常大,因為香蕉放久就爛掉了,下一代只好各憑本事。

從實際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觀察到社會上有三級貧戶、公務員和有錢人的存在,這是屬於所得分配的現象。但我們看到三級貧戶變總統,三代公務員變有錢的大買辦,這就是世代間的流動了。


衡量所得分配

最簡單看所得分配的方式是將社會上所有人的所得畫出來,從高到低畫出直方圖。這個直方圖的組距可以選小一點,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看起來十分平滑的所得分佈曲線。

這樣的圖優點是它幾乎完全提供了所得分布的每一個細節。我們看著這樣的圖就可以回答:「所得低於22K的人有多少?」「 這個社會大家平均的所得是多少?」「排在中間的人所得是多少?」

圖1_臺灣家戶年所得分配圖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1:台灣家戶年所得分配圖。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但就和描述任何統計分佈一樣,整條分配對我們來說資訊太豐富。我們很難簡單地描述整個所得分配,也很難直接從完整的分配比較不同期間的差異。因應這樣的困難,我們開發出許多簡單的方法來描述分配的情形。

吉尼係數

首先是已經列入中學課本的吉尼係數,他將所得累積的百分比畫出來,並計算所得在完全平均分配之下,與真實情況的差距。吉尼係數越大,代表所得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吉尼係數的算法其實很容易,我們將社會上收入最低到收入最高的人排好,把收入最低的人的所得從左排到右往上加。

例如,最低1%的人擁有0.05%的所得,我們就在圖上座標(1%,0.05%)這個點標示出來;最低2%的人擁有0.11%的所得,我們就在圖上座標(2%,0.11%)這個點標示出來。以此類推我們會得到一條曲線,例如圖中的綠線。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今天社會上所有人的所得都一樣,我們畫出來的線會是紅線。吉尼係數的計算公式便是:紅線以下綠線以上的面積,除以紅線以下的所有面積。

圖2_吉尼係數計算方式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2:吉尼係數計算方式

吉尼係數丟掉許多資訊,例如我們無法從吉尼係數裡面判斷分配不均的分布情況。究竟不均是集中在低所得的那一端然後高所得者都很集中呢?還是窮的都一樣窮,有錢人都賺得差不多?

圖3_臺灣近_30_年吉尼係數。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3:台灣近30年吉尼係數。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我們從台灣過去的資料可以發現,我們的吉尼係數在過去30年間是不斷增加當中,從1980年代的0.28到現在的0.34左右,代表所得分配不均等的情況持續增加中。然而這不均等的情況增加了多少?單從台灣的資料或許無法一窺其意義,我們拿國際上主要國家的資料來比較。我們會發現台灣的吉尼係數其實和其他國家比起來相較比較低。但這是否代表我們是一個所得平均的大同社會?楚門邀請大家一起質疑這一點。

圖4_世界各國吉尼係數舉隅。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4:世界各國吉尼係數舉隅。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五等分層級所得比

吉尼係數雖然是比較容易給大家拿來比較的數字,但它不太容易詮釋。除了一個奇怪的圖上兩塊面積的比值之外,沒有特別的意義。我們考慮另外一個指標:如果今天我們把所有人一樣排排站,把整體人口從所得高到低切成五份,我們來比較看看:第一名那組的總所得和第五名那組的總所得,所得相差的倍數是多少?換句話說,就是所得排前20%的人掌握總所得的比例,是最後20%的總所得的幾倍?我們稱這個數字為「五等分層級所得比」。

圖5_臺灣近30年5等分層級所得比。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5:台灣近30年5等分層級所得比。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以下是台灣各年份的資料和世界主要國家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所得最高的前20%掌握的總所得,大概是最低那一組的六倍左右。以世界各國的數據相比,台灣在這個指標看來也算是在世界各國裡面名列前茅地「所得平均」。同樣地,請大家對於這組數字保持懷疑,就像白經濟過去的文章一樣,當一個指標被拿來「拼」的時候,就有可能失準,而且這些數字的確是行政機關公布的,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或許會影響到我們的結論。[1]

圖6_世界各國5等分層級所得比舉隅。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6:世界各國五等分層級所得比舉隅。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1%俱樂部

這六倍就是個數字,看起來也不怎麼聳動。不過既然我們可以用五等分算出一個數字,為什麼我們不切得更細來看看更前面的人掌握的所得?例如這個更吸睛的所得倍數:究竟所得排名前1%的人,收入是勞苦大眾的幾倍呢?這些更細緻的數字除了聲光效果良好之外,還有其他意義:他可以更細緻地刻畫分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