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終於結束的起點〉MV告訴我們的三件事

五月天〈終於結束的起點〉MV告訴我們的三件事
Photo Credit: 相信音樂BinMusic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情結束的時刻不是說分手的時刻,而是不再想像被對方凝視的時刻。

文:超級歪 SuperY

12月6日,五月天發表了一支非常有趣的MV〈終於結束的起點〉,這支MV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三件事。

  • 五月天〈終於結束的起點〉-左邊的他版
  • 五月天〈終於結束的起點〉-右邊的她版

第一點是精神分析式的

愛情永遠關乎凝視。 凝視是被看,而不是看。是即便對方不在場仍能幻想著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依此調節自己的行動。〈終於結束的起點〉的形式跟內容都表達了這點。當你看著「左邊的他」的版本時,你的主體位置是女友視角,而「他」想像著被凝視,當你看著「右邊的她」的版本時,你的主體位置是男友視角,而「她」想像著被凝視。(當然,為了敘事方便,不會完全採用主觀角度拍攝)但當你把兩個版本同時播放,主體位置便消失了,只剩客觀的上帝視角。這個消失連帶地使觀眾原本充當的凝視功能消失。因為另一個版本幫觀眾做了!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便在這裡:這個試圖消解愛情中的凝視、達成客觀性的努力永遠無法達成。看看大家影片發佈後幾小時內的反應吧!難道那些不斷嘗試卻始終無法使彼此手機同步播放的情侶,不正已經在行動中見證彼此愛情同步的不可能性了嗎?一句話,愛情裡沒有客觀的第三人稱。只有主觀的、想像的凝視,只有同步的不可能性。因此,這支MV就是要切一半看。(這當然讓我們想到了《黑鏡》(The Black Mirror)S1E3的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對客觀第三人稱的追求將會導致愛情的毀滅。)

第二點是社會學式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論你學生時期的夢想有多偉大,你都會以進入勞力市場結束這回合。一個表面上的解讀當然會這樣反對我:「不,男主角是因為骨折才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在現實生活中,沒有骨折的人也都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反過來隱喻地說也是一樣的:我們全都是骨折的。

在這裡,我們必須指出兩方的階級差異,一邊是失能的、被迫成為勞動階級的男方,另一邊則是在男方的階級位置改變以後選擇離開的女方,我們甚至看不到她的任何工作。難怪男方要叫「左」邊的他,女方要叫「右」邊的她。(這當然讓我們想到了《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中男女分開的那場戲以及《模犯生》裡男女主角最後的一場戲,都關乎階級狀態的改變。)

最具象徵意義的一幕出現在女方出國的前一晚,〈頑固〉MV裡的火箭出現了,此時男女雙方都停下腳步,彷彿看見了希望,要去履行某個重要的承諾、去見某個最重要的人最後一面。而後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女方坐的是計程車,而不是捷運或徒步,男方則是在街道上腳踏實地的奔跑。

在這裡,象徵的意義在於:希望始終是孩子給予勞工的。只有孩子會用行動做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反過來問,如果沒有火箭的出現,兩人的重逢會是可能的嗎?儘管我們依然可以想見,在〈頑固〉裡的孩子終有一天會跟〈終於結束的起點〉裡的男主角一樣,成為被剝削的勞工,然而這並不會是唯一一個〈頑固〉與〈終於結束的起點〉結合的可能方式。

因此,我們在這裡得到了第二個結論:現在最應該在立法院外的不是勞工,而是學生!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這支MV與邊緣人的關係是什麼?難道它不正是透過完全不理人家受得了受不了來刷新了邊緣人的存在感嗎?正是通過例外,普遍性才得以可能。正是透過顧慮到了邊緣人的可能反應,這種排除才得以可能,結果正是符合預期的,大量的邊緣人流入了影片的留言中表示:「你們有考慮過邊緣人的感受嗎?」「沒朋友的怎麼辦?」

因此,我們在這裡便得到了最後一個結論:邊緣人萬歲!

  • 五月天〈終於結束的起點〉-左右合併版

本文經超級歪 SuperY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